APP下载

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实践研究

2017-09-30刘伟

甘肃教育 2017年16期
关键词:陇右诵读

刘伟

【关键词】 陇右;经典诗歌;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090—02

陇右经典诗歌诵读是选择陇右诗歌中的经典篇目作为地方文脉传承的载体,以师生诵读的形式开设凸显地域色彩与校本风格的古代诗歌课程的学习活动。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是甘肃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积极尝试,既契合重塑民族自信的时代精神,也符合继承优秀传统的教育方针,更迎合大众追求高雅的文化需要。

“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研究”课题是笔者参与的“金城名师”王延学工作室申报立项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主要以兰州市三十七中、外国语高级中学、二十七中为实验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

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教育意义在于促进师生内心的觉醒,共同担负起传承地方文化的使命,一起践行延续地方文脉的责任。陇右经典诗歌诵读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推动陇原学子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学底蕴的积淀与诗意情怀的传播:

一、密切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联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可谓是挖掘和利用甘肃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应时顺势之举。由此,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中国是诗的国度,甘肃省这片土地又与无数诗人的命运存在交集。历代著名诗人或出身陇籍,如李白、李益、李梦阳等;或停留陇原,如岑参、高适、杜甫等;或行经陇地,如洪亮吉、林则徐、谭嗣同等。

甘肃省这片土地有高山奇峰、秀水丽川、黄河古堡、雄关漫道,也有边城烽烟、沙漠绿洲、胡儿骏马、戈壁白草,还有冰川雪原、盘曲山路、西域歌舞、古刹野寺……诗人们耳闻目睹,亲历其中,无不触动诗兴,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随之流传后世。

这些诗人无不是文学史上领一代风骚的名家,他们的诗作大多出现在国家课程的教材选本里,且甘肃省地方课程的教材选本里也有他们的作品。师生徜徉于这些诗人关于甘肃省的诗歌世界时,地方文化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诗歌语言的小天地里见识的是诗人关于祖国山河、战争和平、民族团结、生命际遇等诸种大气象。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开展中华经典资源库建设,制订中华诗词新韵规范,开发完善经典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支持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的研发。”

课题组编写的《甘肃中小学诵读经典》丛书专门用于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上,无形之中为中华经典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增了属于甘肃省的一块砖,添了代表甘肃省的一片瓦。

《甘肃中小学诵读经典》丛书最突出的特色表现为诗歌选择的地缘性与诗歌诵读的专业性。

课题组参与该丛书编写的成员,在诗歌篇目的选择上兼顾了多项因素,如地域涵盖了甘肃省境内主要地州市县,诗人涉及了隴内陇外各代大家名流,作品包括了古今体式绝句、律诗和词曲。

而在诗歌诵读的指导上,课题组参与该丛书编写的成员均在自身反复诵读后,结合各学段学生知识水平与兴趣的特点,精心撰写了关于字音、声调、停顿、感情等细致化的诵读指导文字。在该丛书的使用过程中,不同学段学校的师生均反映“诵读指导”栏目的内容最为实用,便于操作。

二、提升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自信

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陇原学子地域文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作为教育界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思考在“文化兴陇”的发展战略下,中小学教育教学如何弘扬地域文化自信的命题。

甘肃省是文化根脉异常丰富的地域所在,“伏羲文化”、“崆峒文化”、“敦煌文化”、“李氏文化”等金字招牌足以让陇原学子豪情满怀。引导中小学生正视自己生存生长的这片沃土,在深情吟咏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塑造甘肃人“深邃博大”、“雄健刚强”、“融会贯通”、“豪迈人侠”的地域性格,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诞生滋长于甘肃大地的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既有历经风雨的文物遗址,也有见于史书的如实记录,既有口口相传的方言戏剧,也有字字珠玑的诗歌民谣,既有代代不绝的手工技艺,也有虔诚笃定的宗教信仰……

这其中,诵读陇右经典诗歌是坚守地域文化自信的最基础表现。爱家乡,从爱方言开始,从爱产生于家乡的经典诗歌的诵读开始。每一个人在孩童时期养成的古典诗词修养将伴随一生,陇原学子在中小学阶段诵读陇右经典诗歌,是文化塑魂的开始,是灵性扎根的开始,是诗意养心的开始。读诗的孩子比不读诗的孩子注定多了一份对抗现实功利的优雅,读诗的学校比不读诗的学校注定多了一重抵御精神疾患的保护,读诗的人群比不读诗的人群注定多了一缕拒绝心灵冷漠的温暖。

国家的文化自信源于这个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自信,历史上的甘肃省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省地域文化的自信表现为一种开放的姿态。一方面执着于汉民族的儒家传统,另一方面吸收着多民族的宗教智慧。甘肃省地域文化一直在消融变化中推陈出新,一代代诗人、一篇篇诗歌都做了最忠实的记载与最细腻的反映。

陇右经典诗歌背后蕴藏着甘肃文化的无穷魅力,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可以说是陇原学子针对地方文脉与家乡记忆的一场审美活动。青少年时期响彻耳畔的平平仄仄的声韵,会渐渐融入心底,人性的土壤中便埋下了诗性的种子。当陇原学子的思绪插上了诗歌的翅膀,那么在时间的维度里,他们可以飞越八千年的文明画卷,在空间的维度里,他们可以穿行三千里的丝绸之路,身为陇原学子的地域认同与文化自信就会潜滋暗长。

三、促进诗教言传与身体力行的自觉

最美的母语在哪里?在流行歌曲的无病呻吟里吗?在网络言论的暴戾谩骂里吗?在玄幻小说的胡说八道里吗?在新闻媒体的惊人标题里吗?

带领学生走入纯洁的语言环境,是语文教师的天然使命。仓颉造字的神话之后,汉字与汉语进入了《诗经》《离骚》的风雅境界,千年之下诗歌成为母语最美的儿女。

诗歌的语言是中国人思想与情感最美的容器。

大者——诗歌既能支撑哲学的天问,也能涌动澎湃的激情;诗歌既能诉说光荣的梦想,也能敛藏失落的思绪;诗歌既能追溯歷史的源流,也能眺望时代的风云;诗歌既能赞誉和平的福泽,也能鞭挞战乱的罪恶……

小者——诗歌既能远播馥郁的芬芳,也能洒下清凉的绿荫;诗歌既能攀登险峻的山道,也能流连安谧的田园;诗歌既能倾听边城的号角,也能痛饮浑浊的陈酿;诗歌既能目送流逝的江河,也能惦念分离的亲友……

陇右经典诗歌,也蕴含着甘肃历史文化的大雅与小美。

仰望,陇山巍魏。

五泉,“四面峰峦紫翠连,白云深处有人烟”(明·李文《游五泉》);兴隆,“依山谓阁贴重冈,细路萦洄玉磴长”(宋·秦致通《兴隆山》);祁连,“雄跨两关开月氏,势盘五郡控龙庭” (清·曹麟开《祁连晴雪》);崆峒,“路穿云树密,势压玉关雄”(宋·张亢《登崆峒》)……

俯视,陇水悠悠。

黄河,“湍上激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唐·岑参《题金城临河驿楼》);金川,“旦暮冲撞千布硙,风云呼吸四山高”(清·黄时《金川潺声》);渭水,“四时无不浪,一派总如秋”(清·吴西川《渭水秋声》);柳湖,“花底鱼游青障里,柳塘云拥碧荷天”(明·赵时春《柳湖观荷》)……

山水如是,其他亦如是。白马,秋风,塞上,陇原大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楼、一关一塞、一民一族……尽在诗歌的语言中,这条千古传诵的陇右经典诗歌之河,是滋养陇原学子的另一条母亲河,岂能断流?

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的诵读,无疑是向母亲河汲取语言养料的明智之举:其“明”在于,引导了中学生开眼看待甘肃省,在熟悉的地方发现美丽的风景;其“智”在于,启迪了中学生用情热爱甘肃省,在寻常的日子里收获美好的体验。

我们相信,“诗教”胜于“说教”,“心传”赖于“言传”,在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可使陇右经典诗歌因诵读而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又因诵读而日渐纯洁与充实,学生对甘肃省热爱藏于心、发于声,才有可能征于色、见于行,最终实现陇原学子对甘肃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的不断提高。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陇右诵读
浅议陇右革命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南宅子泰山石敢当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的文教事业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