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肘阁、抬阁的民间美术意蕴探微

2019-12-10索峰

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意蕴

索峰

摘 要:肘阁、抬阁是先秦礼制吉礼中的傀儡戏,是社会民俗化的动态变体——无唱腔戏剧。通过对淮河流域肘阁、抬阁的名实关系、文化语境以及当下继承发展状况的研究,认为它的社会功能、内涵价值、展演形态及内质意蕴也在发生着微妙的易移,由曾经的驱邪逐疫衍化为当下的民俗展演,当下肘阁、抬阁在中国各个地方也被列为“非遗”项目,而蕴含在其中的民间美术造型体系和审美观念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彰显出特别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肘阁 抬阁 民间美术 意蕴

肘阁、抬阁是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肘阁,顾名思义是以人体的肘作为支撑,演员们踩着鼓点进行表演。肘阁下部的底座叫“下枝”,由成年男子扮演。表演时,“下枝”演员身上系一套完整、牢固的铁装,俗称铁坎肩。铁坎肩一侧有一根向上的铁棍,可接“上枝”或“双枝”。因支撑“上枝”小演员的铁杆是在“上枝”小演员脚下,旁人看不到支撑物藏在何处,肘阁艺术的神秘感就在于此。肘阁独特之处是由一个“下枝”演员和被其支撑的“上枝”小演员即可塑造一个独立的故事形象,小演员凭服装和道具让人一看便知道其扮演的艺术形象。抬阁又称“装扮故事”,在多人抬起的平台上装扮上了更多的艺术组合形象,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民间美术门类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高台表演艺术形式。

因肘阁、抬阁只有舞蹈、没有唱腔,观众只能依靠演员的化装形式或者服饰的特征来区别艺人所扮演的角色,这种无唱腔戏剧的民间美术造型就起着指示性作用,人物角色所搭配的道具和服饰等表演物又进一步拓展了的它的文化意义,其内容包涵了特有的地方历史、人文、传说,其形式则体现了地方民间的精湛技艺、视觉表象、意蕴风格和民俗生活色彩,可以说肘阁、抬阁是在传统与现代交融进程中逐渐发展的。

肘阁、抬阁演出时,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阁前有锣鼓或秧歌队,铿锵的锣鼓衬托这欢快的秧歌步伐,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乡亲,场面蔚为壮观。而这时候,属于民间美术范畴的服饰、装扮、道具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代言作用,令人望而知其意。

一、“歌”与“阁”的名实追踪

肘阁、抬阁在不同的地域还有“肘歌”、“台歌”、“台阁”、“驼歌”、“背铁棍”、“飘色”、“童舞”等多种称谓,这些名称来自于地方民众对该艺术的视觉审美点和艺术结构关键点。肘歌在于肩擎,抬歌在于多人联抬,台阁在于平台,飘色在于空中人物角色的飘逸动态,童舞则是朝鲜农乐舞中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系列称谓中,理解难点主要在于“歌”与“阁”有何区别?

“歌”之称谓主要想说明的是它属于秧歌,强调其民俗社火的文化功能,这些均属于化妆游行的民间舞蹈形式,既有类似戏曲故事人物形象扮演,又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神仙形象装扮。肘歌、抬歌两者的区别在于,肘歌是一个大人抬着1到2个小孩进行表演。而抬歌是在桌子或台子、架子上抬着多个小孩的表演形式。

抬阁的“阁”如何解释呢?有人认为抬阁的支撑道具其与阁楼相似的美术造型设计,能通过民间美术造型确切表现戏剧角色、戏本内容,并通过外化的直观形象成为各色表演的亮点。国内关于肘阁、抬阁中传奇文本、服装道具等美术造型更换频繁的相关记载有:浙江《诸暨县志》(六十卷·清宣统二年刻本):九月十五日:明·张岱《陶庵梦忆》:枫桥杨神庙,每岁九月迎台阁(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赛会三日,名曰“台阁”)。①

在临泉县杨桥镇田野考察中发现,以前的肘阁、抬阁道具造型用过后都不再继续使用(这个环节是最大的幕后工作,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花费相当长的时间)。道具制作尽管耗费一定的人工和时间,但对于抬阁表演的民间艺人来讲道具的花样翻新绝不吝啬。由此推断出,肘阁、抬阁虽属于戏剧演出,但其民间美术造型在演艺形象塑造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营造表演的视觉氛围,从色彩对比、形体动态、空间建构等多角度彰显其艺术功能。

另外,肘歌、抬歌及相关民间演艺都是把少女(或男童扮演)作为主要的角色,小儿何以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是小儿比成人轻,便于擎抬,或是小儿比成人更招人喜爱。其实这种解释缺乏历史基础。据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该艺术即生发于傀儡戏(肉傀儡),再向前追溯,傀儡的主要职能就是驱邪逐疫了,在一定程度上,擎起或抬起的小儿担负的应该是“小巫”的社会职能了,从宏观的精神文化内涵来说属于傩的文化范畴。

该艺术所蕴涵的社会功能和审美观念依然滋生牢固,小儿装扮中系绑在小儿脚底的小鞋就是跷的体现,其社会原型就是封建中国妇女的缠足,这也揭露了中国历史时期的性别意识和社会结构特点。中国封建女子的缠足,对众人来说是显示女子的娇美,那么小儿装扮的小鞋作为肘阁、抬阁演艺中独特的民间美术造型自然也成为岁俗节日里民众观赏的另一道风景线了。

所以,“歌”与“阁”两种称谓从不同的审美角度解释了这种演艺的同源本质,既不矛盾又互为支持,指的是对小儿角色的演艺。鉴于专业研究方向,笔者暂倾向于称谓“肘阁、抬阁”,因为这个角度强调了演艺的视觉结构和美术造型的鲜明性。在某种程度上,是“歌”或是“阁”已经不足为重了,名称已经成为民众性的表层性描述了。透过全国各地不同的称谓可以看到其共通性的实质,这正体现了该民俗艺术的历史行为、社会观念及区域文化发生延展的動态特征。

二、样态、功能及其应用民俗语境

民间美术往往以岁时节气及民俗事象为生态场域,而驱邪逐疫、迎新纳福等观念深植人心,以此为契机,有大量的随中国历史社会演进而移易的“迎春”演艺活动活跃其中。肘阁、抬阁就是岁时节令民间艺术活动中的重要样态。

肘阁、抬阁与上古的春傩之祭相关联。先秦风俗,为了防止瘟疫流行,有施行傩祭驱疫之俗。傩,是上古先民创造的一种驱逐疫鬼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礼记·郊特牲》中的“乡人傩”,都是岁末十二月庶民得以参加的傩仪。周代已流行的“乡人傩”以“沿门逐疫”的形式,为各家各户驱逐邪祟、疫鬼。无论是帝王宫廷中举行的“国傩”还是民间举行的“乡人傩”,索室逐疫这种傩仪一直延续向后世。可见,“傩”作为民俗艺术活动其傩舞、傩戏、傩面具的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从民间美术的视角分析,傩的演艺需要大量手工制作的民间美术工艺,涉及具体的图案绘制、施色搭配及不同角色造型等等,这些均植根于民众的历史文化生活当中。傩的面具、服饰等样态体载着民间特定的内化精神象征,傩充当着人与神沟通的桥梁,并通过这种仪式的神秘感来感染人、凝聚人,达到济世之功能。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陕西民间美术中的图形视觉思维研究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浅论天津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