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标引领 任务驱动 实现乐学

2019-12-10夏雨虹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说明性例文事物

夏雨虹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和普通的阅读单元不同,每个习作单元一般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五部分内容组成,每个部分承担不同的学习功能。对于这类单元,教师可以尝试运用逆向设计理论,运用“目标—评价—教学”的思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下面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路径。

一、确定单元核心目标

第五单元围绕“写一种事物”的要求安排了以下几项内容。

[教学内容 学习功能 精读课文:《太阳》《松鼠》 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 交流平台:归纳梳理基本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风格 提炼表达方法 初试身手:尝试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将散文改写成说明性文章 初步尝试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 进一步感受方法 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形成单元成果 ]

从篇章页的提示看,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十分清晰——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很显然,除了习作,这个单元还有阅读方面的要求。这显然也是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虽然精读课文《太阳》《松鼠》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编排(分别在三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上册),但统编教材将它们集中放在这里,其学习侧重点应区别于普通的阅读教学,了解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是重点。从文后安排的练习来看,这两篇课文的阅读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在说明方法的了解,后者侧重在信息的提取以及方法的尝试运用。

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在习作提示中这样写道:“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明确提示了本次习作的重点:能尝试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把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事物的主要特点介绍清楚。

统编教材曾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也安排过一次“写一种事物”的训练——介绍大熊猫。比较两者,可以发现:三年级下册提供图表(见图1)显示大熊猫部分信息,直接提示学生可以围绕“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等问题展开介绍;而五年级上册教材只提供辅助选材的表格(见图2),学生可以从五个角度选择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介绍一種事物。两次习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要求明显提升。

图1   三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

图2   五年级上册《介绍一种事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只是把本单元的核心目标定为“阅读+习作”,那这个单元的学习价值就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教师要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定位和补充单元的其他教学目标。

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基于说明性文章的文本特性,可考虑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这两个维度明确目标的定位。除了学习信息的提取、概括方法与对说明方法的理解、运用以外,教师还可以增加关于信息采集、比较、分析以及探究等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本单元的核心目标确定如下:(1)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2)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3)感受说明性文章或平实或活泼的语言风格,以及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二、明确达成目标的证据

作为习作单元,让学生完成不同训练梯度的“作品”是达成目标的核心证据。这样的证据除了单元习作外,还包括“初试身手”中两个习作体验活动——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征;将散文《白鹭》的部分段落改成说明性文字。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说明性文章的写法,最大程度发挥习作单元的学习价值,除上述任务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需求,设计其他的表现性任务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1.画思维导图+我是小小解说员

在学习《松鼠》一文时,为体会作者“通过直接描述反映某一事物特点”这一写作手法,在初步感知松鼠的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整体内容,选择其中一个特点深入研究,以画思维导图(见图3)、解说等形式了解、讲述松鼠的特点。

图3   《松鼠》思维导图

2.我是小老师

阅读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后,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借助例文批注,进行模拟讲解,以内化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为后续的运用做好准备。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列问题清单

在初步确定习作内容后,学生要思考为了解某一事物,有哪些疑问需要解答,列出问题清单(见图4),围绕问题清单搜集资料并进行分类整合,以达到确定选材方向和文章结构的目的,确保习作时有序表达。

图4   问题清单

4.编单元习作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试着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特点写清楚。教师可将学生的习作装订成册,供他们相互学习。

三、设计单元整体学教活动

本单元的学习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第二阶段学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第三阶段阅读习作例文,第四阶段完成单元习作。各阶段围绕单元核心目标呈梯度安排,在学习中逐步落实语文要素,有序提升学生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既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渗透。如学习“交流平台”“初试身手”、进行单元习作时,学生可随时联系精读课文;针对学生在“初试身手”活动中要注意的或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用习作例文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面对单元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也可以借助习作例文的旁批、例文后的思考题等予以解决。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模拟解说

针对精读课文《太阳》《松鼠》的教学,表现性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活动情境模拟解说,内化课文表达方式。下面以《松鼠》一文为例,就表现性任务的学习流程作简要介绍。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松鼠》 具体目标 1.了解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等特点,感受说明性文章介绍的准确性和条理性

2.感受说明性文章或平实或活泼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能使抽象、复杂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 表现性任务 画思维导图+我是小小解说员 学习流程 1.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小组选择其中一个特点重点展开)

2.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活动:借助思维导图和课文内容模拟情境,各小组选择松鼠的一个特点进行解说

3.全班分享并评议 ]

第二阶段:比较中突破改写难点

散文转换成说明文存在一定难度,关系学生后续习作的质量。教师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突破改写难点。现就“作品改写”作简单说明。

[教学内容 初试身手 具体目标 初步尝试运用说明性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散文与说明性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不同 表现性任务 作品改写 学习流程 1.明确《白鹭》一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搜集资料与同伴分享

3.探讨:散文中哪类语言不适合保留(作者主观感受类的语言)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改写

5.全班分享,发现存在的问题

6.对比阅读:将课文与改写后的文章进行比较,感受散文和说明性文章的不同 ]

第三阶段:借助批注模拟讲解

《鲸》《风向袋的制作》这两篇习作例文,可作为一般说明方法的使用典范。教师有必要让学生借助批注进行模拟讲解,进一步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为后续的运用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习作例文 具体目标 借助批注进一步感知说明方法,以期解决各种习作体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表现性任务 我是小老师 学习流程 1.对照批注阅读《鲸》和《风向袋的制作》

2.组内分享:说说从例文中找到了哪些说明事物的方法

3.“我是小老师”:以教师身份借助批注选一篇例文进行模拟讲解(可以讲解怎么运用说明方法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用),并集体分享 ]

第四阶段:问题清单辅助习作

对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的指导,教师可借助问题清单,分三个环节进行。

环节一:明確本次习作要求,确定习作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列出问题清单(见图4)。为了帮助学生多角度选择材料,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辅助表格(见图2)。教师可引导学生确定一个角度,思考想了解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写在清单上。

环节二:学生根据清单上列出的问题,通过相关途径进行观察或完成资料的搜集,将成果以便利贴的形式粘贴在清单的右侧,以方便后续移动整合。此环节可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

环节三:进行资料整合,完成取舍。此环节可安排同伴互助——在问题清单上按类整合资料(移动便利贴),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进行交流,并根据交流情况对自己的习作内容或文章结构做相应的调整,为接下来的独立习作做好准备。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小学   316200)

猜你喜欢

说明性例文事物
多重关联落实说明性文章教学
说明性讲述在大班建构游戏分享环节的运用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以“三个维度”说明性文本的阅读价值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论商标的合理使用制度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