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

2019-12-10唐现策田庆丰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纵膈肿块影像学

唐现策,田庆丰(通讯作者)

(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临床中,纵膈型肺癌是一种以肺内为原发癌变情况、位于纵膈部位的肺癌疾病[1],在进行该类型患者疾病诊断中容易和其他疾病情况相互混淆,从而影响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204例纵膈型肺癌患者为例,已CT和MRI检查结果、临床表现、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204例纵膈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7例,女性患者57例,患者年龄在44~76岁之间,平均为(62.8±5.6)岁,所有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且经病理学检查证实[2]。此外,204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表现,99例患者伴有胸痛、35例患者存在发热症状、37例患者痰中带有血丝、29例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本次研究已征求患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临床中,204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CT检查采用飞利浦64排双螺旋CT扫描仪,具体方法: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对患者肺部以平扫方式进行扫描检查,主要检查肺尖至肺底部,然后在进行双期增强扫描,给予患者100ml的优维显造影剂静脉注射,注射速度控制为2ml/s,注射1min后对患者实施双期增强扫描检查,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检查判断。

此外,MRI检查采用GE公司生产的超导型1.5T核磁共振检查仪,对患者肺部进行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其中,平扫检查包含横断面、冠状面扫描检查,以快速SE序列T2WI成像与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横切面T2WI成像进行显示,同时增加横断面或者是冠状面脂肪抑制T2WI成像扫描检查,完成后,采用增强对比剂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包括横断面以及矢状面T1WI。对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其在纵膈型肺癌中的诊断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4例患者经病理学诊断结果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包含中央型肺癌患者119例、周围型肺癌患者85例,小细胞癌34例、鳞癌95例、腺癌75例。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标准,CT检查与MRI检查的灵敏度与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二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此外,对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位于纵膈胸膜下,肿块呈类圆形或者是椭圆形不规则形状,与纵膈之间呈现宽基底相贴情况,增强扫描检查显示其肿瘤实质成分与纵膈转移淋巴结存在不均匀的轻度或中度强化表现,而患者病灶坏死囊变区则呈现不强化特征。其中,CT检查显示患者肺部肿块边缘表现不规则,且外缘为毛刺状,肺门处存在结节状变化,纵膈淋巴结异常肿大;除了CT检查特征外,MRI还可以显示肺部肿块侵入胸椎以及胸膜、胸壁等情况。

3 讨论

临床中,对纵膈型肺癌疾病诊断常用检查方法包括CT、MRI以及X线等,其中,CT检查作为一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方式,在临床检查与诊断应用中不仅具有无创性、高效以及便捷等特征优势,且通过CT图像能够对患者的肺门肿块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并能够通过对纵膈增大淋巴结位置与大小、病变组织的边界状态等观察分析,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准确判断,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支持[3]。而MRI检查在进行纵膈型肺癌疾病诊断应用中,通过多序列全方位成像扫描检查,能够实现对患者纵膈肺癌情况的全面检测与分析,具有较好的检查应用效果。

本研究中,对我院204例纵膈型肺癌采用CT和MRI检查显示,二者在检查灵敏度以及准确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且呈现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由此可见,CT及MRI进行纵膈型肺癌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根据其影像学特征差异,在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

总之,CT及MRI进行纵膈型肺癌诊断准确性较高,但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特征存在差异,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优势更明显。

猜你喜欢

纵膈肿块影像学
以咽痛为首发症状的自发性纵膈气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颈部肿块256例临床诊治分析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你了解纵隔肿瘤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