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多元音乐元素的意义

2019-12-10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体系音乐

■孟 珠(浙江音乐学院作曲系)

■世界范围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词的提出,对世界各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探究,成为近几十年来音乐教育界研究方向的重点之一。

在当今大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对于学生来说不分种族与性别,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不分国籍与类别,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立体的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指“教会学生在多种音乐文化社会中懂得音乐,也指民族音乐和其他的文化内容,还可以指‘仅仅针对少数几种音乐文化作深入研究’,可包括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意思是我们的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造就了学生本身的音乐感觉,这些音乐感觉是带有本国、本民族音乐特征的,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不能局限,应当着眼于世界,吸纳各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教会学生如何理解风格迥异的音乐作品。

早在1961年,ISME(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在维也纳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大会上,主席Gerald Abraham明确地表示:“我们应该做的,是研究每一民族音乐文化:尝试去理解它们,欣赏它们的伟大作品,在可能的条件下学习它们。”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发展中,多元音乐教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国际音乐教育学会还指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世界的音乐教育中,必须加强对所有的音乐的尊重”。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全球共识下,纵观中国的音乐教育,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民本该具备的民族音乐文化观念未能深入人心,更谈不上在实际教学与应用中有效地推广了。不仅如此,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更多地来自于网络与电视信息,在欧美音乐铺天盖地向中国席卷而来的时候,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摇滚、知嘻哈却不知何为对真正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的民族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含各级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学校教育未能很好地给青少年提供正确的引导以及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环境,音乐教育体系中对于民族音乐的美学教育相对较弱。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少,学习的过程中也不懂得如何真正去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这更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了。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多元文化的趋势下,我们首先应当做的是保护我国自身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湮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形态也具有鲜明的风格性、多样性,缺乏民族音乐风格的音乐教材与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与时俱进的教学。从音乐听觉的角度出发,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听觉认知需要,我们的音乐教育应当立足于建立全面的听觉认知,首先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让学习者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然后尝试将更多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听觉教学,为我国的音乐学子培养良好的听觉体系,形成更全面的音乐观打下基础。

■视唱练耳教学的教育意义

视唱练耳(solfege),在整个音乐学领域中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以系统地发展学生的视听能力为根本目的,通过视唱与练耳两大板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视唱练耳也是一门基础应用学科,我们所接触到的合唱、管弦乐队甚至现如今我国的民族管弦乐所使用的律制多为欧洲音乐体系里的十二平均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说,培养学生对西方大小调音乐体系的音乐感觉应当作为视唱练耳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世界音乐是多姿多彩的,身为音乐学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若只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音乐体系上,这实际上是禁锢了学习者的思维,不利于其在音乐道路上的全面发展。从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来说,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掌握,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世界民族音乐研究会会长陈自明先生说:“我认为,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如印度古典音乐中的各种理论,拉格、塔拉装饰体系,声乐的特殊重要性,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与哲学、宗教的密切关系;印度对欧洲音乐、乐器的态度,印度美学中的九种拉斯以及印度的艺术音乐保护制度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这一段话无疑体现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与重要性。2008年,时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长、视唱练耳教研组组长赵易山提到,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基本是在照搬前苏联和法国的教学模式,“视唱练耳学科必须要有全球的视野,吸收容纳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多元音乐教育观的新形势下,教师应当尝试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加以完善,不仅在将所看到的音唱准,将听到的音记写下来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听觉训练,真正体现出“视唱(练耳)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声音概念的确立过程、音乐表达方式的适应过程、音乐语法的习得过程、审美取向的潜移默化过程和音乐感悟哲学思想的途径”。

■多元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培养良好的音乐感觉

乐感,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乐感是指音乐感觉,“是一种对音乐对象的感知过程”。例如,我们在听见节奏欢快的音乐时会产生开心的感觉,在听见低沉的音乐时会产生压抑的感觉,这是一种简单的音乐心理现象。第二层乐感是指学习者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学习与实践后,自身所形成的一种综合音乐能力,这其中包括初级的音乐表演技能、对音乐的感知程度、音乐记忆力等等。更深层次来说,还包括学习者的音乐思维能力、音乐观察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等。

在创作与表演的实践中,创作者与表演者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音乐文化,这些音乐文化或许与我们自身的民族文化相似,抑或截然不同。在面对与自身民族音乐文化差异较大的音乐形态时,想要很好地对其进行再创作,就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将自己当作本地人从而完全地参与进当地的音乐体系中去,或是掌握本地乐器的演奏,或是学唱本地民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上。换言之,音乐家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对其他民族音乐的形态产生感性认识,在此感性认识上加之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民族的音乐文化。这在一开始也许很困难,我们很难忘记原先的“音乐感觉”。或者说将自己当作一名从未接触过音乐的人,去了解一个新的音乐体系,不受长期以来作用在自己身上的音乐体系烙印的影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在一定的环境熏陶与刻意地训练下,研究者是可以逐渐形成第二种甚至更多种新的“乐感”的,这种或这几种新的音乐体系与其自身的民族文化所赋予他的本民族乐感并不相冲,反而可以让其形成更平衡、更全面的音乐观。在这样的训练中,研究者逐步形成多样而全面的音乐感觉与音乐听觉体系。

由此,笔者联想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对于学习者来说,想要形成多重音乐感觉,势必需要有意识地将多种类型的音乐融进自己的学习生活。作为一名以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认知为主的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元化音乐听觉的培养,便成了首要任务。故而,在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认知过程中,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融入不同的元素,对学生音乐感觉、音乐能力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二)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的民族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日前全球化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学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以十二平均律、大小调体系为主体,中国体系的教学素材作为少量补充,训练内容也有待充实。如果民族民间音乐逐渐不被重视,专业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继承的研究者本身也是少数,中国传统音乐也许会面临无人承袭的局面。我们的研究者应该思考如何将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并传承下去,樊祖荫与谢嘉幸教授曾提到“建立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即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确实如此,站在国内的音乐教育形势的角度来讲,学校教育确是可以高效地将这些宝贵的遗产存留下来并传扬下去的最好途径。谢嘉幸教授表示,学校的音乐教育与研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应该处在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大背景之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里的音乐教育同社会音乐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现代大的教育背景下,社会音乐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并不能因此忽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音乐教育基础课程的视唱练耳课,应当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为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正确引导其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出一份力。

(三)提高学生的多元音乐能力

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也日趋加快,只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的综合型人才,面对各种社会挑战时才能够从容不迫。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音乐领域的人才培养亦是如此。优秀的音乐家需要具有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及鉴赏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缺一不可,而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一个持久的累计过程。

从最原始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是音响,音响以波的形态传播出去,人类通过听觉来感知这些音响。听觉是人类接受音响的载体,在音乐的产生、传播以及被人类所接受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听觉才能体现出音乐存在的意义。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是在先天的生理条件没有欠缺的情况下,后天培养出来的。因此,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会听音乐的耳朵”便成了音乐教师的首要任务。传统意义上的视唱练耳课,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门音乐领域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程包含视唱与练耳两个部分。通俗来说,也就是识谱与听力,通过“看”与“听”两个方面,训练学生对音高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横向与纵向音乐元素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音高感、节奏感、调性感等诸多感知能力,而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这些均是必备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听觉能力对于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通过音乐听觉的课程来培养各方面的音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国外已有音乐学院将“视唱练耳”课程名称更改为“音乐能力的培养”,这对于视唱练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上,均有了革命性的拓展,要求课程性质不仅仅需要进行严格的技术训练,更要从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宽容的音乐审美取向,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完善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并通过音乐的表达来感悟哲学思想。

■结 语

探讨民族音乐融入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完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加强民族音乐传承、培养学生广阔音乐文化视野和多元音乐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完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角度来看,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对本民族音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明确指出所有的音乐体系都是有价值的,必须加强对所有音乐的尊重。在这种多元化的全球共识下,笔者认为,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应更多地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的音乐形态也具有鲜明的风格性、多样性,缺少民族风格的视唱练耳教材,已经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视唱练耳教学以及学生的听觉认知需要。因此,无论针对哪一种专业的学生,将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其视唱练耳课堂中,将课堂内容提高到更科学的层次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完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丰富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从加强民族音乐传承的角度来看,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和世界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我们应该在整理、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方面有所作为,使之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对加强民族音乐传承,从而促进民族音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培养学生广阔音乐文化视野和多元音乐能力的角度来看,单一的教学内容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受到很大的局限,能力培养也不够全面。而在教学中融入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元素,毫无疑问会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其多元的音乐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具有包容的音乐情怀。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体系音乐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音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音乐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