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平花灯的现状及传承发展探析

2019-12-10方改琼曲靖市罗平县腊山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罗平花灯文艺

■方改琼(曲靖市罗平县腊山街道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罗平花灯源远流长。相传明代以来,内地和江南的民歌小调,随沐英率军入滇、移民、经商等活动传到罗平,与当地山歌小调及语言风习融合,经艺人演唱,口口相传,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罗平花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专业表演团队,花灯艺术得到长足发展。1956年罗平花灯老艺人杨树德口述的传统花灯剧《破四门》,经曲靖地区专业剧团整理加工,代表云南省进京演出,周恩来等中央领导莅临观赏。1959年,专业文艺工作者将罗平传统花灯《点竹根》《送寿诞》《双花鼓》3支曲调连缀编创的花灯歌舞《赞花扇》,又代表曲靖地区赴昆参加云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文艺会演,深受各方好评,使罗平花灯在全省广泛流传,成为云南花灯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得到不断地传承发展。

■罗平花灯传承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与日俱增,从而不断促成花灯艺术的创新发展。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罗平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竞相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贴近社会现实,创作了诸多花灯小戏、花灯歌舞和花灯小唱,同时,收集整理了一些传统花灯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并在各级各类会(调)演中荣获许多奖项。例如,1980年,根据花灯老艺人张书锋口述的传统花灯《表兄与表妹》改编的传统花灯小戏《小哥上门》,参加云南省农村文艺会演获优秀剧目奖,云南人民广播电视台对本剧进行了全程录音,并多次播放;同时录播的还有大型花灯剧《春催桃李》唱段和花灯小唱《新娶媳妇会当家》《唱唱河东好妈妈》等。2007年,罗平创作演出的花灯剧《扶贫酒》《倒插门的老南瓜》,充满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和鲜明独特的罗平花灯风味。在参加由云南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繁荣发展滇剧花灯艺术领导小组主办的“云南省‘星耀杯’花灯小戏电视大赛”中,经过初赛、复赛,双双进入决赛。《倒插门的老南瓜》获剧目综合银奖、编剧奖、音乐设计奖,《扶贫酒》获入围奖。2008年,罗平县举办首届新农村文艺会演,全县12个乡镇代表团共400余名演员,在8天内演出26场130余个节目,并评出各种奖项。花灯小戏《公鸡叫母鸡叫》等8个节目被挑选组台,参加曲靖市首届新农村文艺会演,获剧目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被曲靖市选中参加云南省首届新农村文艺会演,获得表演二等奖、音乐设计二等奖。2010年,罗平县民族文工团根据罗平传统花灯《破四门》《赞花扇》的艺术形式和音乐新编的现代花灯歌舞《走罗平》,作为曲靖代表剧目之一,参加在楚雄州举办的“2010年云南省花灯艺术周”活动,得到专家、评委、领导和同行的好评,荣获花灯歌舞类一等奖……

在传承创新传统花灯艺术的同时,罗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抢救和保护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文化艺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人力,抢救面临失传的花灯音乐,并油印出版《罗平花灯曲调一百七十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于1985年5月,铅印出版《罗平花灯曲调选》(248首)。1987年,根据国家编纂九大文艺集成的文件精神,县文化局、文联抽调精兵强将,深入全县各乡镇,进一步寻访花灯老艺人进行采录,并严格按照戏曲音乐编辑体例进行案头工作,经过3年多艰苦细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罗平花灯音乐》这个集成卷本的编纂。它是百余名民间花灯艺人和专业音乐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硕果,是罗平县传统花灯音乐和新编花灯音乐的精粹。从某种意义上讲,说它是罗平花灯音乐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随后,罗平县政协将该集成作为罗平文史资料第六辑出版发行。

《罗平花灯音乐》客观地阐述了罗平花灯的源流,评价了罗平花灯的艺术特色,荟萃了罗平花灯歌舞、戏剧、小唱曲调287首,传统器乐曲(含锣鼓经)16首;传统花灯剧两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用罗平传统花灯曲调改编或填词的曲调9首;新中国成立后,用罗平花灯曲调或音乐素材新编的花灯歌舞、戏剧选段、小唱及器乐曲25首,较全面地涵盖了罗平花灯的形式、内容和传承发展的脉络,资料翔实,言之有物,文笔简练,条理清楚,真实地记述了罗平花灯的概貌。

综上所述,罗平县在传承和发展罗平花灯的工作中,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为继续谱写罗平花灯新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民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公众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公众大部分业余生活都被网络占据,对新鲜事物兴趣深厚,文艺欣赏渠道甚多,而对部分传统文化的情感也逐渐减弱;快节奏的日常生活,更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传统花灯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兴致缺失。长此以往,花灯记忆将会逐渐消退、慢慢淡出视线,而且随着老一辈花灯艺人相继退出舞台,年轻人对传统花灯的关注度不够,加之经费短缺等因素,这就使花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探寻良方,走出困境,开创花灯艺术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新时代罗平花灯艺术传承发展探析

新时代、新征程,要有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关心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着眼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习总书记还十分重视和关心地方戏的繁荣发展,曾亲自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观看地方戏演出,这是对地方戏和戏剧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罗平花灯是勤劳智慧的罗平人民创造并世代传承的艺术瑰宝、是家乡父老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在当前花灯艺术传承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对新时代罗平花灯的繁荣发展,做如下粗浅构想。

(一)注重人才培养,解决青黄不接的难题

鉴于老一辈花灯编导、音乐创作及演职人员退休离岗,民间老艺人先后辞世,年轻人又偏爱民族歌舞和现代小品,罗平花灯艺术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困难,使花灯艺术,特别是传统花灯的传承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创新发展花灯艺术,首先必须培养造就一支事业心强、专业过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花灯创作、表演队伍。其中无论专业人士还是业余爱好者,无论是编导、音乐创作者还是表演人才,都必须牢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向优秀传统花灯和花灯艺人学习、向群众学习,为传承繁荣罗平花灯尽心竭力,让罗平花灯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二)组织创作人员和专业、业余表演团队,创作花灯艺术精品或整理罗平优秀传统花灯剧(节)目,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花灯艺术的繁荣兴旺。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罗平传统花灯要想健康传承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作或整理出一批无愧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的优秀花灯力作。否则,曾经兴盛繁荣的花灯艺术,将会被人们遗忘、被时代抛弃。

如何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花灯艺术精品呢?习总书记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大道三千,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必须遵循总书记的教导,全身心地投入人民群众的怀抱,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艺术作品。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优秀作品呢?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广大文艺工作者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泽万物。这样的作品,充满时代气息,凝聚正能量,鞭挞假恶丑,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让观众在娱乐中得到启迪。

(三)创新发展罗平花灯艺术

传统并非不创新,古典也并非不时尚。新时代,我们应适应观众新的文化需求,带给观众最好的艺术享受。如墨守成规、生搬硬套,那就与时下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和感受格格不入。“老掉牙”的传统花灯,很难被人们接受,一成不变将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罗平传统花灯,必须创新发展,才能焕发生机活力。

罗平县从20世纪50年代整理传统花灯《破四门》《赞花扇》,到本2007年新创现代花灯小戏《倒插门的老南瓜》、2010年的花灯歌舞《走罗平》等剧(节)目的编导演出,对创新发展罗平传统花灯艺术,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新时代创新发展花灯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罗平花灯源远流长、底蕴丰厚、特色鲜明、流传广泛,群众喜闻乐见,有着极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如何创新发展呢?一要深入群众,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爱好,只有这样,创作的艺术作品,才能做到明方向、有市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和认可;二要认真学习罗平传统花灯艺术,了解其内容和形式,把握其特色和韵味,在此基础上创新,才能保障作品既有新时代的生活气息,又有罗平花灯的风味;三是音乐伴奏方面,要改变传统花灯演(伴),奏乐器单调、大齐奏的弱点,要兼收并蓄增添必要的乐器,配器演(伴)奏增强花灯音乐感染力和演(伴)奏效果;四是鉴于眼下广场舞盛行的实际,利用罗平传统花灯音乐,创作、改编一批群众喜爱、欢快热烈的花灯歌舞曲,既满足了广场舞爱好者的需要,又宣传和拓展了罗平花灯艺术,使其更接地气,流传更广泛,更具发展的群众基础。

(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加大传统花灯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基层群众工作者要站在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把创新发展罗平花灯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党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为花灯艺术的创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罗平花灯是罗平民族民间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罗平人民精神文化的瑰宝、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罗平文艺事业的一大亮点。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倍加爱护,努力传承,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罗平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花灯艺术,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跨入新时代,要创新发展花灯艺术,首要的条件就是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对花灯艺术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这是花灯艺术繁荣兴盛的重要保障。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罗平文艺事业的实际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树立精品意识、找准题材,把最具现实意义、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主流价值、凝聚正能量、鼓舞人心的重大题材,立项攻关,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必要时,聘请外地高端编导人才,全力打造精品力作,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专家认可的优秀花灯剧(节)目,造成轰动效应,振兴罗平花灯,促进罗平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民

猜你喜欢

罗平花灯文艺
看花灯
回到“罗平”
探秘罗平生物群
1942,文艺之春
The Battle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挂花灯
罗平记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文艺范
赏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