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构建探讨

2019-12-10陈录赐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习型医学动物

陈录赐

(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实验动物学科是生物学、兽医学、生物工程、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发展与生命科学、医学等科技发展同步,且相关度高。中国实验动物科学自1982年第一次全国实验动物大会召开才开始起步,比1950年欧美国家开始实验动物学科建设已经落后30多年。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及精准医学要求的背景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是提高生物医药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育人能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集合地及智力支撑体系,是实验动物科技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建设及运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学科的发展、成员间职责分工不合理、团队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意识、知识共享平台缺乏、学习创新意识不强、挖掘自我潜力的自觉性不高等。如何有效提高这种知识密集型特征学科团队的科研动力、服务效率及竟争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和医药科学发展保驾护航,学习型组织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可能。

1 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必要性

在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建设学科团队的过程中,应掌握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特征及现阶段高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发展的内在需求等。

1.1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特征

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的概念是1965年美国哈佛大学佛瑞思特教授在发表的《企业的新设计》一文中首次提出,其最初的设想是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学习型的企业[1]。其后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学习型组织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学生彼得·圣吉(Peter M.Senge)提出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的五项修炼原则,标志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正式形成。五项修炼原则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建设团队的要求是[2],第一,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团队的奋斗目标,是团队的焦点及推动发展的动力;第二,团队学习。要求团队形成一种自我学习的机制和习惯,并善于学习、持续学习、全员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三,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在面对内外环境变化及个体学识、能力、思维的差异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度沟通融合,建立团结、协调、和谐的团队;第四,善于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能力是团队组织创新的动力源泉。包含个体和团队自身在观念、制度、方法及管理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超越;第五,要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整体思考、全局思考是团队组织建设的关键,也是团队综合能力的体现。

五项修炼原则的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自主管理并不断改革自身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组织,因此要求所构建的团队结构层次应扁平化,组织的中间层次相对少,营造一种民主式、协商式的工作伙伴关系,其中信息资源共享、组织结构开放、自我超越、创新意识提高、团队文化建设是其基本的要求。五项修炼原则的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发展的新模式,目前这种建设组织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企业、政府、高校等多种管理实践,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2 构建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紧迫性和要求

根据课题开展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建设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第一,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如学科团队所依托的实验动物中心(部、室)基本上归属于设备处、科技处等机关部门管理,由于受机关制度的制约,中心的人事管理、业务开展和建设资金投入、绩效评价体等与学术研究和科研服务的特点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二,实验动物学科智能化、信息化较弱,知识共享平台尚未形成,导致学科内部之间、学科与外界缺少有效的互动交流,各种资源也无法实现有效整合与共享,社会服务功能不足。第三,动物实验学科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优秀管理者缺乏、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第四,团队的文化建设滞后,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弱等等。因此,如何破解这些制约学科团队绩效与成长的因素,开辟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新的路径和模式是当前医学院校的紧迫性任务。

医学动物实验科研和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医学、伦理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实践过程,因此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成员由不同领域专长的、知识技能互补的人员组成。依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特征,结合医学动物实验科研教学工作的性质特点,从团队的总体发展系统性地考虑各种资源的配置,从确立团队核心目标入手,让团队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在共同愿景的引领和激发下,学科团队营造一种个人学习、团队学习、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氛围,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引发团队进行自我超越和改善以往惯性的心智思维模式,以适应内外环境地不断变化、并克服影响团队及个体发展的不利因素,力求在发展中求变化、在变化中谋求发展,并对团队组织结构自身进行理顺和民主式的扁平化调整,优化升级团队结构机制以促进学科团队的持续竞争力[3]。

2 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构建策略

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是一种动态的学科组织,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所调整和自我更新。构建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及现阶段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科提升运行效能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的构建策略。

2.1 优化实验动物学科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立适合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相关机制。第一,恢复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校教学辅助机构及公共科研共享平台的独立性建制,减少机关体制机制对实验动物学科教学科研业务的过多干预,激活学科内在的发展动力。第二,学校设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专项发展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向中央财政申请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建设资金及向省发改委、科技厅、卫计委等职能部门申请项目资助等,加大对动物实验学科平台软、硬件设施地投入和医学动物实验从业人才的对外交流培训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第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探讨采取政府补贴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共建共享的多元化投入模式,提升实验动物中心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由于实验动物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一般部门无法评估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工作的业绩,而现阶段考核监管机制空白,工作成效无法量化,经济效益无法体现,造成中心利用现有资源对外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影响了中心创新发展和追求高质量技术服务的动力,进而影响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步伐。为此应对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成员进行分类考核。第一,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医学动物实验技术人员工作量由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及科研参与、实验技术服务及培训等构成。要根据不同的科研内容及方向、不同学科工作性质特点、不同的实验科研教学任务,将共性因素和非共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第二,教学科研研究队伍的考核。主要是从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科研创新能力、自主性研发能力、团队的凝聚力、社会服务效益等方面考虑。第三,管理保障人员的考核。针对问题解决能力、服务质量效率、平台资源运行情况、协调内外关系能力等。同时,要对团队领导在团队建设等职能成效的考核,并坚持阶段性评价和周期性评价相结合、外部第三方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

2.2 强化学科团队的内涵建设

调整学科团队的人员结构、组织结构。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所涉及的人员,有医学科研教学工作者、兽医师、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供应、动物饲养护理、仪器检测维护、伦理审核、科研平台管理等多学科专业技能交叉互补人员。从结构最优的角度考虑可分设以下各专业小组:第一,动物实验联合教学及科研指导团队。由承担《医学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的课程负责人牵头,学科导师为主体,动物实验科研工作者及高年资兽医师等共同组成。第二,实验技术服务团队。由动物中心实验部负责人牵头,全体实验技术人员及饲养人员共同参与。第三,质量保障和系统平台管理团队。由动物中心主任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以上各学科小组,在一个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的聚合统筹下,进行教学科研、学习交流、信息互动、知识共享,并形成各学科小组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支撑、衔接紧密、共同发展的智力支撑体系。学科团队组织架构要层次分明、专业知识技能互补、协调配合能力强,具备民主和谐及学习创新创造活力。团队成员依据各专业小组业务性质需求,在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知识技能上有所考虑,如科研教学及实验技术成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技能要有医学知识、兽医知识、管理知识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织结构形式应扁平化,各小组成员之间沟通顺畅、各级成员职责权利分工明确、并实行动态的管理。

选拔优秀的学科小组带头人,引进高层次人才。随着动物实验质量要求的提升和法制化管理的加强,学习型实验动物学科小组的带头人要求是一个学习型的领导,也应该是团队的愿景领导、知识领导和道德领导。带头人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团队管理经验和医学动物科研实验的业务知识、对整个医学动物实验学科的发展规划有战略的谋划和指导能力,又能承担具体的科研、教学及生产任务。为此应严格科学遴选,确保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第一,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品德修养、综合素质、教研成果、社会影响度等因素考虑。第二,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遴选机制,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第三,提早培育、立足长远,注重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懂经营的高级复合型医学动物实验研究拔尖人才,充实到学科队伍中,形成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科团队的整体实力[4]。

明确学科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树立共同的愿景,提高团队凝聚力战斗力。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医学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平台的总体科研育人服务水平、智力支撑水平,促进生物医药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学科团队核心目标的引领下,树立一个共同愿景及对团队核心价值的认同。第一,将一定时期内实验动物中心学科团队承担的人才培养及科研教学工作的总目标转化为各学科小组的具体目标,包括各学科小组的发展目标、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目标等;第二,各学科小组带头人要起主动学习和知识共享的榜样。为了实现共同的愿景,引导团队上下凝心聚力,成员之间形成充分互信和通力协作,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智慧充分的调动,并且自动消除不和谐和不利的因素;团队成员在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目标实现的满足,并能共享努力奋斗的成果,形成团队成员高度协同、高效配合的工作环境和局面;第三,为了实现共同愿景,团队成员自觉对实验动物行业先进的前沿知识技术持续跟进学习,如转基因动物技术、动物监测技术等,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改进工作解决现实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自身的主动学习、相互学习、团队学习、共同提高、自我超越、团队超越,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

2.3 注重学科平台建设,增强学科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

智能化信息共享系统平台的功能设计。医学动物实验智能化信息系统共享平台的设计,包含网络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管理服务平台为一体。能实现多位一体、多对多信息交流与互换,具备线上课程教学及业务培训、人员分类考核管理、动物实验项目跟踪管理、手术远程指导、笼位管理、生产繁殖及谱系管理、智能巡检、仪器预约检测、动物伦理审查等功能;系统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动态性和协调性、安全性是它的重要特征。

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不断改变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提高团队的创新意识。学科团队应以承担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为导向,汇聚学科团队的资源,以攻克科研项目和提高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为导向。在动物实验科学研究开展的过程中,强调团队全体人员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对外交流及相互学习,并不断地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主动接受新的挑战、探索新的领域,不断调整自身来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为此,第一,学科团队要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共享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承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第二,团队积极申报各类基金项目并利用学校的学科发展基金设定研究方向;第三,各学科专业小组要协同配合、团队全体人员深度参与科研项目方案的设计和具体的过程研究;第四,要制定合适的科研成果共享机制和模式,通过成果共享,提高学科团队整体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营造科学研究的正能量。学科团队文化凝聚着团队的强大力量,是团队精气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其能推动团队有效运作和整体效能的提高。为此,第一,重视团队学术文化建设。崇尚“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在科研教学工作中实事求是、进德修业;遵崇学术诚信和学术行为规范,自觉抑制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等不良学术风气;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动物实验伦理道德的行为和规范;坚守追求真理、向往卓越、开放无私、支持怀疑、承担责任的科学研究核心价值观。第二,重视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如学术共享机制建设、帮扶机制建设、合作机制建设、营造暖心爱心工程等,创建一种积极进取、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激励、平等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将团队每位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第三,重视激励的作用。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科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5]。

3 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构建成效分析

如何有效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并能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效率开展工作,要进行必要的运行效果评价和实证分析。

3.1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

坚持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坚持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测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如学科平台的技术服务能力、学科团队规模结构、成员发展情况、组织运行保障、系统的适用性稳定性、团队各小组的运行效率和执行力、科教研究成果积累、社会影响力、科研人员及被服务部门的满意度等方面,设定多层次具体细化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3.2 学科团队建设的实证效果分析

构建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学科发展相关配套的制度逐步完善及管理规范有序。第一,制定了《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知识和资源分享的共享机制》《从业人员培训制度》等。第二,依据国家《实验动物机构质量和能力的通用要求》的标准,重新遴选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完善《动物实验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实验动物伦理学审查标准操作规程》《动物实验年度进展报告表》《动物实验质量评价》等[6]。

学科平台建设资金投入逐步加大。近年来,我校实验动物学科建设资金方面争取国家及省级财政、附属教学医院、学校等总投入经费1 100万元人民币。目前拥有建筑面积7 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实验区、多功能检测区、动物外科手术室、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室及300多平方米的SPF级大小鼠生产区等。动物实验智能化信息共享系统能满足动物实验教学科研需求,交互性、安全性、稳定性好。目前我校的实验动物中心是“福建省鼠类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基地”,是集生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学科团队教学科研及服务能力强。学科团队各专业小组人员结构相对合理,协调配合度高、对外培训交流工作有序开展,服务创新意识能力较强;学科团队能高质量开展实验动物学教学和技术培训、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动物实验技术服务、动物实验伦理审核等,年均承接国家级消化道恶性肿瘤实验室、转化医学研究院、免疫治疗研究院、神经生物研究院的科研项目及转基因动物技术服务300多项,与校本部、附属教学医院、省内外20多家科研单位建立共享合作、联动机制。

3.3 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项目方案实施以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将根据学科团队形成中所采集的信息进行有效汇总、统计分析,商量对策,有效调控,并不断总结经验,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主要如下:

学科团队科研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学科交叉融合态势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但目前学科团队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服务能力无法与时俱进,难以支撑目前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技术服务需求。为此,应以问题为导向,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强化实际操作和倡导研究探索的培训模式。

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还没有建立标准化的评估机制。目前动物质量的检测方法较为有限,快速诊断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偏少,标准评估工作尚未开展。为此,要积极开展先期的研究工作,跟踪科技发达国家的实验动物标准和标准发展动向,做好技术储备,尽快建立标准的评估机制。

动物实验信息资源共享性不足。由于受部门间利益的约束,导致人才、设施、信息很难有效整合与共享,阻碍了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为此。高校要以积极的姿态优化内部小环境、争取外部大环境。

学习型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构建是一个新的课题,涉及到实验动物中心人、财、物等方方面面。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理论,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科团队建设有机融合,对医学实验动物学科团队的组织结构、物质条件、运行方式、制度、等要素进行优化重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创新,也是现阶段医学科学发展的时代实践需求。

猜你喜欢

学习型医学动物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把人大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机关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医学、生命科学类
我国学习型组织文献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