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质量控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2019-12-10贾丽娜彭效祥赵荣兰
贾丽娜,彭效祥,赵荣兰
(潍坊医学院医学检验学系纳米医学技术研究所/潍坊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山东 潍坊 261053)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已经进入到仪器自动化的时代,自动化仪器的普及给检验工作人员以及患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实习阶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完成样本编号、离心、仪器操作等日常工作,但是由于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而忽视了检验前、检验中以及检验后的质控准则。同时因部分带教教师专业能力受限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以及操作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造成质量控制意识薄弱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高水平的带教教师与学生是推动医学检验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的根本。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临床经验不足,且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应在临床实践阶段,因此在校阶段没能够重视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基础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甚至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不能正确认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 质量控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1.1 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医学检验是对患者的标本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方法检测,并针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从而获得可靠的定性或定量结果,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观察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性依据[1]。质量控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仪器性能评价以及检验专业人员能力的差别等,多环节步骤使质量控制在实践操作中的难度加深。如果不能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规范化要求践行,造成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降低,易导致临床医生发生误诊,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激化医患矛盾。如果质量控制得不到有效保证,将会影响整个医学检验学科甚至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2 学生对质量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未在实践操作中严格按照标准化操作和设置实验干扰组,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到操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教师除在理论教学中传授质量控制知识,还应该践行于教学中。如学生初次进行采血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采出血来,就可认定本次采血成功,而未了解标本是否合格。在临床中有些项目检测严禁溶血,如血钾检测时,溶血标本中红细胞破裂会导致血钾明显升高。在讲解移液器使用时,带课教师会仔细讲解并演示移液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但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的按照要求移取一定量的液体,很少关注自己移液器使用操作是否规范正确,液体的移取量是否准确等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3 带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培养意识欠缺
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以往许多繁琐的手工操作已被先进的检验仪器所代替,逐渐趋于自动化流水线的工作模式。检验仪器的批量及流水线检测功能,大大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和缩短患者报告获取时间。自动化流水线的工作模式在明显降低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工作人员过分依赖仪器的检测而缺乏思考。带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会对学生的知识获取产生较大影响。如果教师知识欠缺、质量控制意识不强,不能够严格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讲解和操作,只是简单的教会学生操作,而疏于对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结果不准确甚至错误,与培养适应当前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目标背道而驰[2]。
1.4 在实验操作中未对学生的质量控制意识进行规范化培养
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质量控制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未形成规范化的培养模式。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实现,在理论教学中,除了部分与授课教师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有关外,相当一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讲解教科书中内容,忽略了联系临床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未形成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质量控制认识不足。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仅仅是依据实验教材,在理想的实验条件下完成整个实验,而未涉及干扰实验,如胆固醇测量时,要求空腹血测量而未设置干扰组餐后血标本,从而使学生不能看到干扰组相比参考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又比如用半自动生化仪测量Ca2+时,学生依照教师要求严格控制实验中去离子水的使用,因自来水中本身含有Ca2+会影响实际测量结果,但未设置自来水干扰组与正常组以及参考值作比较,学生不能观察到异常标本与操作不规范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深刻认识和理解标准操作的重要性与实际意义,规范化的培养体系对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 质量控制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2.1 熟悉临床质量控制流程以及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崔珺[3]通过对2016年的98例患者只做常规检查而不做质量控制,和2017年的98例患者作严格的质量控制对比,得出只做常规检查组差错率明显高于质量控制组的结论。而针对目前临床常见的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问题解决策略如下:①检验仪器。检验仪器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重要工具,与仪器配套使用的标准品和工作试剂失效、标准品的批号与仪器设置的批号不匹配、操作不当、未定时做质控以及仪器保养维修不到位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熟悉操作规范、严格检查标准品和工作试剂有效期、定时做质控以及正确保养和维修仪器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必不可少的。②检验专业人员。检验人员较高的专业水平以及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非常重要,但随着自动化仪器的出现,导致较多检验人员产生过度依赖仪器的思想,这就需要检验人员适时转变观念,及时更新知识库,积极查阅文献以拓展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前沿技术以及最新动态,使医学检验紧跟国际的发展[2]。③临床标本。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以及检测都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执行,包括不合格标本的拒收,针对不易采集标本应进行不合格类型的标注,避免影响患者的治疗等。④与临床的沟通。建立并落实完善的临床沟通制度,包括发放书面的检验手册、新项目介绍、标本采集要求、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会议进行讲座、授课、讲解检验技术的进展、项目的临床意义以及优缺点,不同医院对同一个项目检查结果在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可进行检验结果互认,也可通过信息化的微信群沟通,来帮助临床正确选择和应用检验项目[4]。
2.2 带教教师通过应用新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医学检验是一门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及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技能等高素质和高水平检验人员的学科,医学检验专业领域的拓展以及人员全面的发展对于医学检验学科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学习知识热情度不高,而互联网的普及使学习途径向网络课堂转变,PBL(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案例导入式教学、TBL(Team-based Learning, TBL)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基于慕课的提前预习课程以及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是当前医学检验教学改革的趋势,但因部分院校资金以及各方面条件限制,在我国医学检验教学中应用尚未普及[5-6]。如在学生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中可适当使用PBL案例导入和TBL团队为导向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形成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课中教师除了讲述设定课程内容,还可提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含有质量控制问题的典型临床案例,让学生进行文献收集和查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安排相应的学生制作PPT在课上进行汇报,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将学习的临床质量控制案例与内容分享在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关于质量控制的知识,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带教教师应设立干扰组,让学生通过实践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2.3 加强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的质量控制意识培养
学校带教教师主要包括在校专职教师和兼职临床专业教师。对于专职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密切联系临床,及时了解临床医学检验新技术、新项目,以及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临床上医学检验中的新内容及时带入到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7]。在学生理论课的教学中,带教教师除采用适应当前医学检验技术趋势发展的PBL教学方式外,在实验课的教学中,也应设立异常干扰组,如溶血、乳糜血、餐前血、餐后血等异常标本;在检验仪器的使用中,除了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外,还应熟悉检验仪器的简单维护;同时不断给学生灌输质量控制重要性意识,如通过讲解临床上因质量控制不当,造成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所产生的医疗纠纷案例,使学生明白质量控制对患者以及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性,这对医学检验以及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兼职的临床专业教师临床经验较为丰富,除了在实验教学中设置干扰组和讲解临床常见质量控制问题外,应适当讲解新项目、新技术以及引进的先进仪器和临床新病例中遇到的质量控制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形成一套规范化的质量控制意识培养体系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对健康体检、卫生服务等的高质量服务水平[9]。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为临床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代医学检验的发展目标[10]。在日常教学中,针对质量控制意识应形成一套规范化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理论课的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穿插讲解相关质量控制内容,必要时可以结合典型的临床质量控制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给充分理解临床常见哪些操作环节易出现问题及其诱发原因以及对患者诊断、治疗等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②质量控制体现在检测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上,包括仪器的正常开机、检测项目的正确选择、空白或试剂调零、仪器关机前正确的冲洗,仪器日常保养、试管和烧杯的正确洗涤和放置、稀释试剂的准确标注和存放、试剂和标本的存放等,上述因素均可对实验结果都存在潜在的影响。因此,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带课教师应按标准严格要求学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在具体实验项目检测时,除了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外,应设置异常干扰组,干扰组不仅针对异常的血样标本,也针对不同的反应温度和时间等的差异上。④强化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包括刻度吸管、加样枪、量筒等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如加样枪量程设置错误或吸头未插紧导致液体移取量不准而影响实验结果。⑤设立考核制度。针对质量控制培养体系内容进行定期的考核,并加入学生期末总成绩,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必须给学生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 结论
质量控制作为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基础,在医学检验以及整个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临床医学检验现状,包括遇到的质量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使教师和学生能清楚的了解临床医学检验的需求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学生的培养中,通过应用适合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的PBL案例导入式教学、TBL、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学生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严格要求并树立质量控制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专业水平的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满足临床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推动医学检验的发展以及对医学检验技术学生快速转型适应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