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通海储家营龙潭水渠兴修与管理
——以水利碑文为中心的考察
2019-12-10冯秀娟李伯川
冯秀娟,李伯川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水利碑文是研究水利史、社会史和文化史非常宝贵的一手资料,水利碑文记载内容包括地方水规、放水轮水用水规则、水法和水利纠纷的解决过程及处理方法等,水利碑文在当时水利管理和运行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有助于缓和水利之争;另一方面也记录着水利修建的具体情况,告知、团结和警示当地百姓,便于水利管理[1]。这些记载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变迁。中国传统社会中,水利历来是大事,水利碑文在水利史资料中具有最原始资料的价值,是地方水利发展史见证的活化石,水利碑文一般位于当地比较神圣的地方,如祠堂、庙宇。通海储家营水利碑文立于储家营祠堂内,通过对水利碑文资料的考察和解读,可探究清代水利发展史,以此了解通海储家营的社会自治情况。此外,水利碑文不仅仅是民间水利社会自治的体现,也体现了官方意志及水利合作机制,如从对水利纠纷的记载,可以看出官方意志 加了水利碑文的权威性,提醒着人们遵守法规,维护水利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通海是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南,通海之名始见于唐,因境内的杞麓湖是一个通洞的湖,故名“通海”。唐代南诏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镇,设通海都督;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通海隶属大理国[2];宋代,大理国在滇南置秀山郡,使其不仅成为滇南的军事要地,而且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号称滇南“都会”;元设临安路,通海为路治所在地,元十三年(1276)建通海县,置河西州[3];明代置通海御,在通海“戌兵屯田”;清代,屯田制解体,随着外来物品的涌入,海外物资多在转运通海中转;民国前期,社会动荡,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后期,随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到通海,社会各界人士发动人民同反动势力作斗争,1949年12月,通海、河西和平解放,1956年将通海、河西合并为杞麓县,1958年称为通海县[4]。清代,通海储家营水资源缺乏,对水利事迹的记载不多。然而,据考察,储家营祠堂现存五块碑文,其中三通水利碑,两通林权碑。
一、通海储家营水利碑文内容解读
(一)乾隆九年十月二十日水利碑:《永远遵守》原文整理
禀状,士民储拯、储扩、储登龙、储珣和吴士孔、吴成良、吴晟英等传储吴二营居住人为,禀明勒石永均水利永息争讼事情,□储吴二营兴白塔营互控漫水两经,□主至广年岁未获定案幸逢,福星降临当堂审断,将大岩子小山嘴上下漫水,埧刻石二分平分,储吴二营共放一半白塔营,单放一半三营允服投后,遵依家批,遵依附巷口后争乡厌少再起讼端,立即拿究窃恐日久事更,后来每起争端,以致讼节批示勒石永均水利永息争讼。思主明通之知公傅之仁果决之勇拼兴石不朽矣,乾隆九年十月十三日,本孙大老爷批仰该房查案覆奔,乾隆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土房为禀覆争讼事储吴两营储拯等具禀勒石永均水利永息争讼,家批仰该房查案覆夺书辨,遵即捡案查阅本年三月一日,白塔营兴储吴二营两造投递,遵依聪□分放此水泉返自大岩子以及顺山浸水西边自核桃园以至小埧满浸水,彼此上下相通,二彼后服以杜争端,家批遵依附卷日后争多厌少再起讼端,立即拿究在案此广准其勒石永均水利永息争讼,伏祈天裁定夺奉批准聪分放二营人等日后,不得埧截填塞,如敢估运立即拿究,并取准立日期报查存案,其两营分水之时以日出日落为定,若有私混挖任,随即□扭禀赴,官衙治,乡保:谢乾、王辅之,乾隆九年十月二十日,三营老幼,此碑被□子烧坏重刑古碑现存。
此碑由乡绅谢乾、王辅之所立,从碑文内容可见,这一案子是通过诉讼得以解决,记载的故事为储吴二营之间的水利纠纷、水法与分水问题。清代,通海储家营地区水资源缺乏,村民对水格外重视,碑文记载的水利纠纷前期二营皆遵守水利水息自治规则,后期,水利之争愈演愈烈,需要官方主持协调方可行,最终,确定了储吴二营共同遵守水规,不得私自违反,“官衙治”,这其中增加了官方的意志、权威性,反映了官方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体现出清代在水利管理时官方和民间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埧刻石二分平分储吴二营共放一半白塔营单放一半三营允服投后”是社会公平意识的体现,储家营公平用水制度始见于此碑。储吴“两营分水之时以日出日落为定”,可见,清代村民对历法的运用和认识,碑尾落款处出现“乡保:谢乾、王辅之”,体现了乡绅、乡保在水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5]。
(二)同治三年二月二十日水利碑:《龙潭碑志》原文整理
从来创立维艰,守成不易,若有利于前者竟无继其后乎,我储营世代通邑西边,自古典白塔营同放一水灌田,至乾隆六年,白塔营人起金伯之心,将我营所放之水阻淌,终投诉河西,戴系主案下至九年结案立埧刻石。至嘉庆年间,被白塔营人起贪心将我营所放之水一概阻尽,无半分放,只准放其遗漏之水以资其生活而已,但上广民众遗漏之水,岂能济用,合营商议将储玉堂地面之水塘用车拉来救秧,亦不能救,无奈合营又商议,同心协力愿将玉堂之水塘让出,□价银拾西在公开,把自道光十五年开洞打至咸丰六年沽竣,共费工银壹仟陆佰贰拾壹两五钱,泉道水势涌出合营,欣然日此,人力所为而宝天之所赐也,自合营老幼心藏心为察其渡之,形势非石峡之地恕不坚固内甩石板,让之以勉后人之用,故誌今秋不朽云。记开:此水轮着十五班,每班气分共计壹佰零伍分,每分摊银十五两五钱,日后有人买卖照此价方能无亏,持此,告白,储家营老幼人等立。
此碑为储家营人民自立碑文,属于水利工程碑[6],记载龙潭水渠修建的原因、时间、款项、轮水规则及水价等方面。自古以来,储家营与白塔营同放一水灌田,乾隆六年白塔营人阻挡储家营所放之水,至嘉庆年间,白塔营人把所放之水一概阻尽,遗漏之水仅仅只能用于日常生活,其余用水合营商议用车拉水以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后商议开洞修渠,龙潭水渠于咸丰六年竣工,共花费白银 1 621.25 元,由于地势地形严峻,水渠的修建十分不易,立此碑也是告知后人珍惜、守护并好好利用。此外,碑文最后明确规定轮水规则,以及水的买卖价格,可看出储家营人民对水利的管理是十分严格和精确的。碑文内容清楚地反映出清代民间水利合作以民间社会自治为主。
(三)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水利碑:《三营合同永远遵守》原文整理
特授,署理,临安府,通海河西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六次纪大功十次,请捕赵州正堂加三级记录十次纪大功,本府禀遵批,会督河西通海两县,勘讹白塔等三营水利,广照当章依次灌溉,并将私开截水满头,塞乐均各遵结及拟请开复高学文武举一案,奉批禀遵滇省之案,下一而足皆由不遵照例讼端复起此案,既经该府勘断仍照双规依次灌溉造业,具遵结似令就案,勒石永杜讼端武举高学文私开截水满头,本属逞刁既代邀请开复广候,□院宁暨司粮储道。批示伤遵缴义奉,粮□英,批同前由奉批,此案前护通海县禀奉,无宁批司移道,经扎饬府督同两县诣勘秉公讯结详夺,在案讼护禀业已会督,勘明令其照旧各分埧水,并将白营新开水满填塞一丈,以兑截水两造,既已遵依,自可恕辨至已革武举高学文能知愧悔,可否开复候。两院宁暨藩司,门道袛运缴义奉,泉宁兴,批同前由,奉批护禀讯断各情尚属,允协所请将学文武举开复之□仰候,两院宁暨,藩司各道,批示饬遵此缴义奉,藩宁汤,扎开案奉部院裕,批护□府,禀遵批会督河西通海两县勘讯白塔寺三营水利,广仍照依次灌溉,并将私会同勘讯白塔营高学文等强霸储家营满水业,经会勘不□钱令存何意见不旨会,禀愿请将此案省藩办或另委员藩办等情奉,抚□批司秧饬险,安府亲督两县钱诣诀□,集两造秉公开勘,结详覆秧夺勿稍偏袒,呈覆移行在案。兹护禀前情既经诀府会督通河两县传集人证亲诣复勘讯,□在情形断令白塔等三营仍照乾隆年间原设三埧书规依次灌溉,储家营私开之龙潭他营不得争,其下埧旧有拦水石板,如遇水大启被时,愿听白塔营车水灌用高学文挖毁储家营埧石饬,并令将私开截水之新满勒令填塞,从此各放各水两造允服,均各遵依具结等情判断,尚属公允,如禀准其销案惟所请开复高学文武举,广令诀府转饬河西县,将革举□式科分名次查明,覆再行详请开复奉批,前因详呈覆并移粮道查,照外合行礼饬为此札仰诀县遵照办理, 切各因奉此所有原禀稿件,广行抄发出扎河西县外合行扎,饬为此札仰诀县遵照办理。
此碑文为官方所立,碑文中主要记载的是高学文武举私开截水一案,这一案件凸显了地方政府以及基层水利管理层的功绩,对于私开截水案的处理官员都予以加级记录。本案是三级记录十次加大功,这样的表彰充分说明了对地方水利事务的管理是清代地方官考核政策的标准之一,水利事务在政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小觑。乾隆年间三营已经原设三埧书规依次灌溉,储家营龙潭水渠他营不许干涉,但高学文却挖毁水渠,并勒令从此各放各水,强行霸占储家营水渠,毁坏三营之约。由于高学文是武举,此事上报至临安府,就高学文一案进行审理,碑文中记录了当时审理的详细过程,从中可了解到官府对地方水利的重视,及地方官员与当地村民之间的矛盾。碑中出现的储蹭和储致祥应是当地做官或有功名或有资产有威望的人,他们作为村民的代表,沟通联系了百姓与官府的联系,是百姓利益的维护者,他们的身份是介于民和官之间的特殊角色,在民间水利管理和合作过程中,这类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碑刻中出现他们的名字,意味着在当地村民中,他们仍然是水利的领导者。通过此案,由官府规定确定三营合同应共同遵守,不可违背,遵照办理。可见,官府对水利事务的管理十分重视与严峻,这一过程中,也不难发现地方官绅与水利管理事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清代,官方对地方统治的措施之一便是以对水利控制和管理为基础,以此达到国家的统一稳定,与此同时,规范了地方民间的水利管理的法律法规,违者必究[7]。
(四)水利碑:《万古流芳—封山培水碑序》原文整理
尝闻山主人丁下水主财山下出水由山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擒获,居之宝藏,典马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蛟龙鱼□生马货财殖马,所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绪葛誌有言也缅上古舜帝得林山之旺气,夫孝于千秋姜贤乐天水之重蔑成美誉,于三国岐山徽瑞气文王擎来倭在建瓯,休渭水萃精英太公得求贤在建瓯,访尼山开雅化教育天下,英才泗水,启人文陶冶三千弟子,古今来许多帝王贤相皆得山之气,无数英杰明贤悉得水之灵,山与水为天地之特生人间之不可少也,俄欢斯世亦以山水为重于今,上□叠出名之告示,仰各府所州县封山养水培水养树,若具文哉我先公法古振今制山培水,詀得祖山一处坐落虎爪石东至通海白马山脚,责有龙泉水南至困南河原有长江水,西至河西螺峰山顶,蓄有青松树株比至湖海,常有秀山倒影,是以山高水长山清水秀我先祖,傑公由南京广天府于洪武年隋沐南征至通封,今吾将军赠龙虎犬,将军世袭指挥麟趾公任福州五马太守,详麟公委□宗人府,在文公任鸿□寺少卿,聊举四公以壮山水落,落数人难以拔举,不料世风门下人心不古将山树卖完,水源改本,以致草枯木落,山穷水尽人烟稀少,不胜噗哉,良可惜也,兹有储启明,齐有本士勇美□连五赵君学士,储君庄剽诸公志在高山欲培山树,使树成其繁茂,志在流水欲补水源,使水得以环抱,宝欲以超人文之盛郎,壮子弟之欢,将来名士挺生人文蔚起财源涌进,民安物阜何其盆也,故将营前后左右一切满埂上下,栽培柏枝树株,概以□公办理。现在树以成林,特水远封禁以培风水,若私伐一棵者,罚银五两,若多伐者以一棵照算,恐无知者视若虚文,特凛凛以毫端笔底利之座石以作水培风水之序云耳。
此碑文为个人所立,《封山培水碑序》中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山之灵气,在于水,求贤纳士誉于山水之气,于是,各府所州县封山养水,培水养树,先祖培育各地山清水秀,但寺少卿门下人心叵测,将山树卖完,水源流失,导致草木枯落,山穷水尽,人烟稀少,民生涂炭。后有学士在高山育树补给水源,规定不得私自伐树,反映出地方朴素的环境保护观念,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天人合一”理念,人应该尊重顺应敬畏自然。先前由于百姓的乱砍滥伐,人为的破坏,导致水源枯竭,使得周边的生态受到破坏,此后,百姓认识到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采取了措施,控制了植被的覆盖率,保持水源,恢复生态环境。若违反规定,依法追究罚款责任,对百姓有很强的约束力。
二、通海储家营水利碑文的社会功能
(一)缓和社会矛盾
通海储家营祠堂内的三块水利碑文和两块林权碑文,其中,林权碑文里面也涉及对水利的保护措施,对水利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清代储家营地区的水利碑文很大一部分为水利纠纷碑,每起官司审理完后,以碑刻的形式予以告知百姓,以此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目的。清代储家营龙潭水渠是民间修建,在管理和运行上须借助官方的意志来增加权威性和执行效力。从碑刻记载的内容看,这些纠纷案件都是较大的,涉及人员复杂、冲突激烈的,地方社会的水利规则就难以发挥作用,这时,请求经由县及县以上政府审理案件,这类纠纷极易引发社会矛盾,水利碑刻在此时就能发挥缓和社会矛盾的功能。储家营水利碑刻记载的两次较大水利纠纷事件,因处理及时,官方的介入,为缓和纠纷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本地区始终未发生极端事件,社会秩序被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8]。水利碑刻作为官方管理当地社会的见证和依据,通过碑文向当地社会传递着缓和社会矛盾的功能。
(二)团结和警示百姓,遵守水利法规
通海储家营龙潭水渠的管理和运行往往以碑刻和水规为依据,水利碑刻起到告知百姓灌溉和水利制度的作用,警示百姓自觉遵守水利规则,将共同遵守的水利制度刻于碑文中为今后处理纠纷提供依据和参考。《三营合同永远遵守》碑文中体现了各方团结协作,以达到流域内各方共享水利的目的,惩治武举高文学,看出无论哪一阶层的人士,凡是不遵守水利法规的,都将严惩不贷,百姓们以此为戒,树立大局意识,教育和团结流域内的水利共同体遵守水利法规。
(三)反映出清代民间水利合作机制
通过对清代通海储家营水利碑文的分析,以此可见,清代民间的水利合作机制主要有三种:即官方、地方民间和官民合作三种形式。其中,若水利合作机制以官方为主要形式存在,一方面体现在官方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是对地方官员基层管理政绩的一种考核方式的体现。地方民间水利合作机制主要是针对民间水利建设、纠纷、自定法规等一些可由民间自治解决而出现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下,水利经费来自于民间自筹,水法水规更多是共同商议遵守,一般的水利纠纷民间可自行解决。清代,民间水利合作最主要的形式是官民合作机制,地方政府往往会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参与其中[1],官方负责管理,民间负责日常的维护和遵守。水利碑文是处理水利纠纷的一种记载和见证,涉及影响较大不可调和的水利纠纷时,民间水规起不到作用时,民间就会请求官方介入处理,解决纠纷,这也成为官方对地方控制的一种途径,最后,还会对处理结果昭示于众,体现出官方的权威和控制力。
三、通海储家营水利碑文的价值和意义
(一)史料价值
通海储家营尚存的水利碑刻,从不同角度记载了龙潭水渠的修建背景、过程、水利法规、水利纠纷及分水轮水制度等,这些对水利工程修建过程、款项、水利纠纷处理等内容的记载,为后人研究通海储家营水利发展史提供了真实原始的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了解和研究通海储家营古今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就今天而言,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具有现实参考意义[9]。
(二)科研价值
从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的角度出发考虑,对通海储家营龙潭水渠修建及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水利碑刻是古人留给储家营人民宝贵的财富,碑刻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社会背景、水利建设、农田灌溉、水利法规、水利纠纷、传统生态保护观等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与通海储家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息息相关,是通海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研究通海储家营地区水利史、农业史等的“活化石”,很具研究价值。
(三)借鉴价值
就今天而言,让我们了解到古人修建水渠的艰难与智慧。碑刻文字清晰记载着古人是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修建水渠的前因后果、怎样实行水渠的管理和运行、制定水法水规、及对水利纠纷的处理情况,包括其中蕴含的地方朴素“天人合一”的环境保护理念,对当前的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此外,以碑刻的方式记录某一地方发生的大事迹,为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也值得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