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2019-12-10何锡芳
何锡芳
(吉林省汪清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吉林 汪清 133200)
脑部疾病恶化、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病变等,都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CT血管造影技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检查中,目前以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可以对病变血管比较清晰的显示,同时观察周围组织关系和情况,进而为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此,本文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1月医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病变患者,研究了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1月医院收治的48例脑血管病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59.6±3.5)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表现、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均确诊为脑血管病变,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由精神疾病或神经疾病的患者,有认知障碍或沟通障碍的患者,无法正常配合完成检查的患者,不同意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使用SOMATOM Emotion 16-slice configuration全身X射线计算机体层螺旋扫描装置,配合重建工作站。对患者行横断面CT扫描,设置参数为130kV电压,140mAs电流,0.75mm扫描厚度,512×512的矩阵,1.15:1的螺距,24mm/s的床速。注射对比剂后开始扫描,使用碘海醇注射液作为对比剂,选定350mg/ml的浓度,70~100ml的用量。对所有患者扫描后,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软件,完成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显示脑血管情况[2]。利用剪切技术去除颅骨等信号,利用表面遮盖法显示血管,使用仿真内镜观察患者其它方面情况等。另外,对所有患者利用数字减影机和影像处理工作站检查,行股动脉穿刺置管,进行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造影检查。
1.3 评价指标
判断螺旋CT血管造影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均数±标准差和数或率的形式代表。
2 结果
螺旋CT血管造影检出40例动脉瘤患者,其中28例为1个动脉瘤患者,12例为2个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数量52个。螺旋CT血管造影检出13例脑血管狭窄,螺旋CT血管造影误诊1例,漏诊2例。常规CT检查检出30例动脉瘤患者,检出率为62.50%,低于CT血管造影。
3 讨论
DSA检查时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金标准,但是检查具有一定的侵入性和创伤性,因而临床应用首先。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则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能够对脑血管较好的成像。经外周静脉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当靶血管中造影剂浓度达到峰值时,可快速收集相应数据,进而得到图像。采用计算机处理得到血管2D或3D影像,进而直观的观察和诊断疾病。其中3D血管影像能够对血管形态变化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可重复性良好,能够对血管内外影像资料充分提供,进而更加充分的展现血管及周围组织关系。相关研究中,发现16排螺旋CT可以更纯粹的获得血管图像,减少脑动脉血管影像图像质量。通过多种重组方法,对患者行CT扫描检查,能够使脑血管病变检出率提高[3]。
不过,螺旋CT血管造影也具有一定的不足,无法全程检查颈动脉,检查中需要注射造影剂,可能对患者带来不良影响。而且CTA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也可能增加患者的不良影响。总的来说,DSA虽然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在介入治疗和术前造影中应用,不过对于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会受到投照角的限制,因而难以对血管及周围组织关系完美展现。而采用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可以对脑血管3D立体结构加以重建,对患者血管情况进行任意方向和角度的观察,能够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与周围血管关系等。还可利用螺旋CT血管造影模拟手术,进而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和借鉴。不过,螺旋CT血管造影在前纵裂血肿合并前交通动脉瘤,以及外侧裂血肿合并大脑动脉瘤等情况,诊断结果并不理想。同时受到颅底骨质的影响,难以鉴别海绵窦段动脉瘤。
综上所述,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16排螺旋CT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率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为理想,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