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委聚焦农村金融:积极运用新技术、规范互金在农村地区发展
2019-12-10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是亟待补齐的金融短板。
据央行网站消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及,到2020年,要确保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不断加大、金融支农资源不断增加、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涉农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支农能力明显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指导意见》指出,要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规范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提高涉农信贷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
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得到广泛应用,更是拓展到农村金融领域,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新动力。农村金融本是世界性难题,金融资源向优质市场主体集中,这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规律所在。业内专家纷纷表示,金融科技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不仅有助于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控制农村金融风险,还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普及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
就目前活跃的农村金融主体来看主要有新希望集团、大北农等大型传统三农产业服务商;阿里、京东、苏宁等互联网电商平台;P2P平台以及一些农业农村领域的互金平台。这些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都运用金融科技为农村金融塑造了新面貌。
本次《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些新技术的推动作用。业内人士指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运用,能突破传统信用识别和授信方式,降低信息搜集、甄别和评估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和帮助打破依赖抵押物、担保品的授信约束。这与五部委发布的《指导意见》相契合。
此外,从农民自身角度来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时将更加便利、合规、安全,还能通过更多的线上功能减少和避免不良信用行为。新技术的运用将极大的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信贷投放效率,有助于金融机构以更低的门槛了解和服务更多的农村金融客户。
然而,金融科技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大量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的非法集资活动也在农村肆虐,金融监管的“脚步”又难以跟上金融科技的创新,造成监管空白。而农民们大多缺乏一定金融知识,难以辨别不断出新的金融风险。
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在瓜分城市资源之后又迅速渗透至农村。据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三农”资金缺口约在3万亿元左右,并且难以借助相应渠道进行填补,超过60%的农民认为在农业生产中面临资金困难,更有近70%的农户认为传统的信贷渠道不畅。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虽然适度缓解了“三农”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但互联网金融自身的风险属性,在相对薄弱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手段面前,可能会暴露不少信息安全隐患,进而威胁用户资金安全。对此,《指导意见》提到要规范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业内人士表示,要严厉打击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农村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行为。
此外,《指导意见》还指出,在可持续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水平。大力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的普及应用,鼓励和支持各类支付服务主体到农村地区开展业务,积极引导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全面向乡村延伸,推广符合农村农业农民需要的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