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
2019-12-09方涛
方涛
摘 要:讲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实践和制度上都取得重大成就。历史地看,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经探索、发展、巩固、深化和强化等阶段,呈现出曲折中发展、继承中创新、规范中巩固、纠偏中前进的特点。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并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促进并实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严肃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关键词:党的政治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729(2019)06-0013-09
在党的十九大上,党的政治建设首次被正式纳入党的建设布局,还被摆在首位、作为推进其他各项建设的统领,并被强调其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地位和作用。而实际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就十分注重党的政治建设,只是没有单独加以突出和强调,而是被融入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攻坚克难,取得辉煌成就,使国家发展越来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当中,党的政治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使党和国家在重大历史关头、历史转折时期,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证。回顾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不仅有助于从历史的维度深化党的政治建设的学理研究,也为在实践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现实的启示。
一、新中国70年来
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党的政治建设,是为坚持党的政治立场、方向、原则和道路而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抵御了来自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的干扰,确保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全国执政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在全国范围长期执政的党,肩负起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繁重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对全国执政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
一是制定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具体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纲”。[1](P59)“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2](P242)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批准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P602-603)在这一总路线的指导下,到1956年,仅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又制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路线,科学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明确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间的矛盾、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间的矛盾。由此,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P293)。应该说,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然而,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准备和经验不足,加之1957年整风运动后期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八大提出的路线没有很好地坚持下去。
二是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政权组织陆续建立起来。随着解放战争的结束,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政府工作出现了分散主义倾向。为此,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和中央对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明确一切政府工作中主要和重大的方针、政策、计划、事项等,都须经过党中央讨论、决定或批准;对于中央决议指示的执行情况及重大问题,政府各部门均须定期、及时地向中央请示报告。[3](P58)为进一步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1958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成立财经、政法、外事、科学、文教各小组的通知,强调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接隶属于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向它们直接作报告。“政治设计院”只有一个,“决定权在党中央”“具体执行和细节决策属政府机构及其党组”。[5](P150)中央各小组的成立,大大强化了党中央的最高决策中心地位。
三是维护党的团结。为克服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错误倾向,1954年2月10日,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专门对增强党的团结作出部署,把党的团结提到“党的生命”的高度,明确党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中央。[6](P254)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也十分注意维护党的团结,多次批评“四人帮”搞宗派、团团伙伙,强调“要团结,不要分裂”[2](P396)。正是这些努力,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各种危害党团结的不利因素,防止了党的分裂。
(二)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现党在政治、思想、组织等各方面的拨乱反正,恢复、发展了中国共产党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
一是制定并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逐步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7](P13)。这条基本路线,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1](P59)。其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也是政治底线。
二是制定实施《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准则》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首次用党内法规的形式对党内政治生活进行规范,向全党重申了党内政治生活的12条准则。其中,不少条款都是针对“文革”中的错误而制定的,比如规定“坚持党性,根绝派性”“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准搞特权”等。[8]
三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通过设立顾问委员会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退休制,实行党政分开,加强集体领导,消除权力过分集中、人浮于事等种种弊端。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为防止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规定党必须保证国家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独立负责地工作;[9](P101)为防止个人过分集权和个人专断,保证党的集体领导,十二大党章还规定,党中央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
(三)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巩固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邓小平“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0](P314)的要求,反复强调要讲政治,明确提出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使党和国家经受住国内外严峻考验,在关键时刻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一是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1990年12月30日,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11](P8)。这是党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并将其放在第一位。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都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12]1994年9月28日,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充分肯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上的成绩。[13](P2)这表明,党的政治建设已经开始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初步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再次把政治上的要求纳入党的建设目标。早在1939年8月25日,针对党员迅速发展后出现的问题,党中央作出《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政治上巩固党的要求。[14](P579)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国共产党再次认识到政治上巩固党的极端重要性。1989年12月2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举办的党建理论研究班上讲话指出,党必须在政治上更加坚强。[15](P89)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再次把政治上巩固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目标之一[13](P4)。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党的政治建设对党建目标的具体要求。
三是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政治上巩固党,关键是要让党的干部讲政治,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高级干部特别是省部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首先要努力成为政治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16]此后,江泽民多次对讲政治作出具体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讲政治的有关重大问题,明确了讲政治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方向、观点、立场、纪律、鉴别力等;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搞空头政治,要具体化、落实在行动上,使政治同经济、同各项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红与专相结合;等等。1998年11月至2000年底,根据党的十五大部署,党中央在县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
(四)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深化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中,落实党建工作政治责任,进一步深化了党的政治建设。
一是把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纳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黨的政治建设,最根本的就是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牢牢掌握国家政权,这要求必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专门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部署,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明确提出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17](P276)这一总体目标,把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统一起来,使党的政治立场嵌入到党执政的目标当中。
二是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部署,从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历时一年半,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形成了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及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这些长效机制的形成,有助于保证党的政治方向、夯实政治根基、永葆政治本色,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
三是把党的建设明确为“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2009年9月18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行部署,把党的建设确立为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强调要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18](P162)这一要求,把党的建设上升到全党重大政治责任的高度,提升了党的建设在全局工作中的地位。
(五)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问题,十分重视党的建设中的政治问题,着力从政治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明确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并以此统领推进党的其他各项建设。
一是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带领人民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赢得了党内外、国内外的充分肯定。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还把习近平的核心地位同时写进党章、党代会报告和大会决议。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就专门研究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审议通过若干规定,对维护习近平核心地位作出具体要求。
二是正式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十九大通过的党章,都正式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且将其摆在首位,明确要将其作为统领,这在党的历史上是首次,进一步强化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地位。十九大报告还深刻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任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9](P62-63)
三是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2019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深刻阐述了有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进行总部署。意见指出,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党的各项建设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弱项补短板,着力解决好政治意识不强、立场不稳、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20]
二、新中国成立70年
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理路
回顾新中国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对全国执政条件下党的政治建设的规律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中不断纠正各种偏离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突出问题,并且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和规范党的政治建设。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曲折中发展
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曲折中发展。从大的历史逻辑看,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改革开放前,由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国情认识不足,特别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得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加之受到“左”的干扰,提出所谓“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使党的政治建设误入歧途,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带来损失。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恢复和发扬讲政治的优良传统,党的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有力地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两个时期,必须辩证地看,不能相互否定。尽管这两个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21](P112)本质上,这两个时期都是在全国执政条件下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要辩证分析,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党的政治建设,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来否定改革开放前在党的政治建设上发生的挫折。改革开放前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而改革开放后党的政治建设实践则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10](P272)因此,对改革开放前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此基础上把党的政治建设推向前进。
(二)在继承中创新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是在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22](P669)党的政治建设也是如此,是在继承历史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發展的需要。邓小平曾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而且还要继续发展”。[23](P300)比如,关于新时期党的政治路线,部分内容就继承了中共八大的路线;关于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曾有详细论述,可惜没有得到坚持,这在改革开放后被不断完善和发展;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恢复和发扬了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传统,同时又结合新情况予以发展。
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习近平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就党的政治建设有关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比如,关于党的领导,习近平关于“党是领导一切的”[24](P16)的论断,实际是对毛泽东关于党领导一切有关论断的继承和创新。早在1929年12月,针对当时红四军党内单纯军事观点,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25](P80)抗战时期,1944年1月10日,毛泽东指出,“工会、合作社、军队、政府(与其他阶级联合的)、国会党团等阶级联合的一切形式,均须受党的领导。”[26](P201)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重申,“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27](P832)而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比如,列宁曾指出,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28](P30),“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29](P336)。
(三)在规范中巩固
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在规范中巩固,朝着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正反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进程大大加快。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制度问题是过去发生各种错误更重要的原因,“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3](P333)。这一论述,为新时期促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新时期党章的修改和完善,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判断党的政治建设是否规范,重要标志就是看党章。“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九大、十大通过的党章,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下制定的,“实际上不大像党章”。[24](P269)改革开放后,随着各方面拨乱反正的推进,党章修改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9月6日,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全面总结了历史上党的建设经验,适应了新时期发展的需要。关于主要矛盾,十二大党章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间的矛盾,党的工作重点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9](P99)在党的领导制度上,规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党委民主讨论重大问题并作出决定;各级领导干部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实践证明,十二大党章是一部好党章,为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后,历次党章修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写进党章,并贯彻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要求。如关于党员义务,增写“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4](P80);党员队伍建设上,明确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干部工作上,把忠诚干净担当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内容写入;等等。
另外,还制定一系列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等,建构起规范党的政治建设的党内法规体系。比如,1980年2月29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党内法规对党内生活进行规范。2016年10月27日,为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中新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八大后,两次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政治纪律摆在首位。另外,还出台或修订《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等,突出政治上的要求和标准。
(四)在纠偏中前进
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在纠正各种忽视政治、不讲政治的错误偏向中不断前进。可以说,党的政治建设7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纠正自身偏差、同各种错误进行斗争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多次对政府工作的分散主义现象提出批评。1950年9月13日,毛泽东作出批示,要求周恩来查询有关一年来推行的方针政策和开展的工作。[30](P190)1952年底,政务院在没有经过中央讨论、也没有请示毛泽东的情况下,就批准了财政部提出的修正税制方案。方案公布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地方的领导直接向中央反映情况,引起毛泽东的注意。1953年1月15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邓小平、陈云、薄一波的信中,对匆率发表新税制方案提出批评,指出“此事似已在全国引起波动,不但上海、北京两处而已,究应如何处理,请你们研究告我”。[31](P27)为加强党中央对政府工作的领导,195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决定撤销中央人民政府党组干事会,政府各部门党组应直接接受中央的领导,并明确国家计划、政法、财经、文教、外交等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由他们直接向中央负责。[3](P58-63)这些举措,加强了党中央对政府系统的集中统一领导。
改革开放后,党的政治建设着力纠正各种违背党的政治路线的错误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就敏锐注意到党内外出现的一些新的错误思想倾向,主要是“文革”留下的派性和无政府主义流毒,同一些怀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潮相结合。为此,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理论工作务虚会。会上,邓小平强调了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政治原则。此后,邓小平还多次对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提出批评。1983年10月12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加强整个思想战线的工作郑重地提到重要议事日程,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10](P48)。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时,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防止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10](P147)。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总结经验教训,多次强调要讲政治。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党内的政治问题概括为“七个有之”[33](P22),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重新恢复讲政治的优良传统。
三、新中国成立70年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发生过曲折和失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新中国70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必须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是党全部活动的生命线”[33],“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2](P242)70年的历程表明,政治路线正确,党的政治建设就有了方向,对党的建设全局会产生重大影响。而一旦政治路线出现失误,党的政治建设偏离方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20世纪60年代,受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错误指导,逐步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使党的政治建设误入歧途,党和国家事业发生重大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党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党的政治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仅要制定好正确的政治路线,更要贯彻执行好。邓小平指出,路线正确不等于解决了一切问题,更要看这条路线有没有被各级党员干部正确执行。[34](P153)一方面,政治路线必须成为全党的共识,这是执行的前提。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被中断,主要原因在于党内充分酝酿不够,特别是在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判断上没有形成共识[35];另一方面,在执行路线过程中,必须防止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在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过程中,从1960年底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使1962年到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过程中,在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政治路线中,党中央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发生后,党中央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举措抓党的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使党和国家经受住国内外严峻考验,在关键时刻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必须坚持并强化党的政治领导
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根本目的是要政治上建党、强党,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伟大事业提供政治保证。70年来的历程表明,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始终以坚持并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为目的,确保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承担起执政兴国的政治责任。
一是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实现党和国家团结、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根本保证。70年来的历程波澜壮阔,有过困难、曲折和失误,但每一次都能够纠正错误、坚持真理,靠的就是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有困难的时候”“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成大事”[10](P319)。必须坚决反对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的任何形式的派性和派别活动,严禁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反对任何形式的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6](P254)
二是必须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70年历程表明,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甚至在某些时刻起到决定性作用。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谈话时强调,任何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靠不住,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10](P319)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确立了习近平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从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同时,也要注意,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关系,禁止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36](P68)
三是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70年的历程表明,什么时候党的领导正确、坚强而有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兴旺发达;而一旦党的领导虚化、软弱而无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发生挫折。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很快就克服了。”[23](P268)“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理论的指导下,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使党的领导受到严重冲击,无政府主义泛滥,结果酿成了内乱。“文革”后期,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就从整顿党、加强党的领导抓起,带动各方面的整顿,使1975年的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改革开放后,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反复强调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新形势下,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领导制度,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既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善于集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善于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领导方式,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
(三)必须促进并实现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70年历程表明,党的政治建设不能搞政治运动,而必须靠制度建设,促进并实现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党的领导人十分重视讲政治,甚至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生命线的高度,然而党的政治建设依然发生失误,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党的政治建设好的传统坚持下来,“也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23](P330)这当中,大搞政治运动是重要因素,以致“过度政治化”,脱离实际和群众,结果所谓的政治却成了“空头政治”。这是因为,政治运动固然能够高效、迅速、有力解决突出问题,但是也存在扩大化、冲击正常工作、影响制度权威等弊端,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无法走向常态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只能应付一个又一个无穷尽的政治运动,没有时间、精力顾及本地区、单位的日常工作和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使所谓的政治泛化、空化、虚化。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高度重视制度问题,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改革,把建章立制贯穿于党的政治建设全过程各方面,走出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制度建设的新路子[7](P54),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因此,新时代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使党的政治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还要强化制度执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违规必究、执规必严,坚决维护制度权威,让制度在党的政治建设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规范党员、干部、组织政治行为的硬约束。
(四)必须严肃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经验表明,党的政治建设搞得好不好,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和规范。党的政治生活搞得好,能够正常、规范开展,就能够及时化解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克服各种偏离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使党朝着远大目标胜利前进;反之,党内的政治问题会越积越多,党的事业容易发生偏差和失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前七年,党内政治生活还比较正常,党的各级领导人也能够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处理好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的关系。1957年整风运动后期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政治生活开始不正常,党员、干部逐渐不敢说真话、实话,这又反过来影响到党中央的科学决策。“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党委基本被打倒,党员正常组织生活也被停止,中央领导人之间连基本的交流和沟通也受到影响。陈云就曾指出,“连中央副主席都见不到毛主席,这是党内极不正常的状态。”[37](P243)改革开放后,党内政治生活逐步正常化、规范化。党中央分别于1980年和2016年,研究制定两部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加强和规范新时期党内政治生活。经验表明,严肃并规范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使党内政治生活始终充满活力,旗帜鲜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2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党校十九讲(内部使用)[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2014.
[2]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1.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2011.
[5] 中央檔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 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28)[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3.
[6]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中央文件选 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15)[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3.
[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
[8]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1980- 03-15.
[9] 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M].北京:中 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10]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 “八五”计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N].人民日报,1992- 10-21.
[13]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11.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 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6册)[M].北京:中央 文献出版社,2011.
[1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1994-10-27.
[1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76.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9-02-28.
[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7.
[25] 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3.
[27]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8]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9] 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30] 毛泽东年谱(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3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3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 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33] 习近平.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N].学 习时报,2009-09-28.
[34]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5] 罗平汉.历史的遗憾——也谈八大正确路线为何中断 [J].理论视野,2016(10):46-49.
[3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7] 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 since 70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ANG Tao
(Academy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To be political-mind is the fine tradition of the C.P.C. Since 70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in the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the C.P.C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ory,practice and system. Historically,over the past 70 years,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exploration,development,consolidation,deepening and strengthening,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rtuous development,innovation in inheritance,consolidation in norms and progress in rectifi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 in the new era,we must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the correct political line,adhere to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political leadership,promote and realiz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and seriously standardize the political life within the Party.
Key Words:the Partys Political Building;New China;the C.P.C.
責任编辑:彭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