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相关性

2019-12-09周琳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脉压(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hPP),动态脉压指数(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PPI)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F发生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AF组(n=106)和高血压无AF组(n=11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心脏重构情况、动态血压情况(24hPP、24hPPI),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动态血压情况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高血压合并AF组较高血压无AF组24h动态收缩压(24hSBP)、24hPP、24hPPI、左心房前后径(LAD)水平高(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P<0.05);两组24h动态舒张压(24hDBP)、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hPP<60mmHg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60mmHg组(P<0.05),两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hPPI<0.5組24hSBP、24hPPI、2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I≥0.5组(PP<0.05),24hDBP高于24hPPI≥0.5组(P<0.05);(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24hPP、24hPPI均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24hPP、24hPPI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临床诊治时对高24hPP、24hPPI患者应密切关注其AF发生风险。

[关键词]高血压;心房颤动;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

中图分类号:R544.1;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9)05-0447-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5.02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高血压患者较常见的心律失常,AF发作后患者死亡率较无AF患者增加2倍[1]。既往普遍认为脉压变动性较大,在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局限性较大,但近年来部分学者指出24h动态脉压(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24hPP)能避免测量误差和白大褂效应,更有利于表现出患者AF发生风险[2]。本文回顾性分析2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以探究高血压患者24hPP、动态脉压指数(24-hour 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24hPPI)与AF发生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22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高血压诊断标准,或既往已明确诊断高血压者;AF诊断标准:既往曾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有1次或1次以上为AF图形者[4];临床资料完整;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脑血管疾病者;冠心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者。根据AF发生情况分为高血压合并AF组(n=106)和高血压无AF组(n=1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高血压合并AF组≥60岁者、吸烟者、高血压3级者比例高于高血压无AF组(P<0.05),且病程长于高血压无AF组(P<0.05),见表1。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ABP-03(B)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患者动态血压,包括24h动态收缩压(24h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SBP)、24h动态舒张压(24h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DBP),血压监测时间为8:00am~9:00am至次日8:00am~9:00am,血压测量期间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设定每0.5h测量一次,有效血压读数应至少达到监测次数的70%[5],24hPP=24hSBP一24hDBP,24hPPI=24hPP/24hSBP[6];DW-CE780型多普勒超声仪(徐州市大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测定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A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根据患者24hPP将其分为24hPP<60mmHg组(n=158)和24hPP≥60mmHg组(n=62);根据患者24hPPI将其分为24hPPI<0.5组(n=151)和24hPPI≥0.5组(n=69)[7]。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数据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24hPP、24hPPl比较:高血压合并AF组24hSBP、24hPP、24hPPl水平均高于高血压无AF组(P<0.05);两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心脏重构情况比较:高血压合并AF组较高血压无AF组LAD高、LUEF低(P<0.05);两组NST、LUPWT、LU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不同24hPP、24hPPl患者AF发生率比较:24hPP<60rnmHg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60mmHg组(P<0.05),两组24h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hPPI<0.5组24hSBP、24hPPI、AF发生率均低于24hPPI≥0.5组(P<0.05),24hDBP高于24hPPI≥0.5组(P<0.05),见表5。

2.4 24hPP、24hPPI与AF发生的Speairnan相关性分析:24hPP、24hPPI均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r=0.78、0.71,P<0.01)。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A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AF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因此预防高血压引起的AF十分重要。脉压由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计算而来,当大动脉顺应性降低或僵硬度增加时,若此时外周阻力、心率和心搏出量无明显变化,脉压将增大[8]。脉压反映的是动脉的弹性功能,脉压增大、全身动脉僵硬可促进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其与AF发生风险密切相关[9]。本研究分析24hPP、24hPPI与AF发生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求高血压并发AF的机制,并为降低高血压患者并发AF提供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AF组24hSBP、24hPP、24hPPI水平均高于高血壓无AF组,这说明合并AF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更差。脉压水平高,会导致左心室室壁张力在收缩期大幅增大,造成弹力纤维疲劳、断裂以及内皮细胞受损,进而促进心脏重构[10]。而缝隙连接蛋自重构的发生和纤维化、肌成纤维蛋白的肥大和邻近细胞的纤维化病变是形成AF的必要充分条件[11],这是心脏重构导致AF的分子机制。而刘思珠[12]的研究指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hSBP、24hPP和24hPPI与Cys C水平具有相关性。对比两组心脏重构情况,本组数据也显示高血压合并AF组较高血压无AF组LAD高、LUEF低,这也提示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扩张会影响其心功能,并导致AF发生风险增高。

刘冬梅等[13]发现,在50岁以下年龄组,高血压患者脉压在30mmHg和40mmHg;在50~60岁年龄组,高血压患者脉压在40mmHg和60mmHg,年龄越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导致大动脉弹性降低,机体脉压增大。本研究选取60mmHg为脉压分界线进行分组,以进一步研究脉压与AF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显示,24hPP<60mmHg组AF发生率明显低于24hPP≥60mmHg组。24hPPI是基于24h提出的新理念,即脉压差与收缩压之比,在反应血管弹性方面更稳定,范围0~1,数值越接近1说明患者血管顺应性越小[14,15]。本研究选取0.5为24hPPI分界线,数据显示24hPPI<0.5组AF发生率低于24hPPI≥0.5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也发现,24hPP、24hPPI均与AF发生率呈正相关。詹碧鸣等[16]也得出相似结论,其中还指出24hPP增大导致并发AF的机制除左心房压力增大促进心脏重构外,还与24hPP升高导致机体神经激素活性增强产生心血管炎性反应有关。同时,24hPP≥60mmHg组和24hPPI≥0.5组患者24hSBP均高于低24hPP、24hPPI组,患者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性反应,加重内皮功能损害。而既往已有研究证实,血管内皮损伤与AF发生密切相关[17]。上述结果提示,24hPP≥60mmHg及24hPPI≥0.5者是AF发生高风险人群。

参考文献

[1]刘振玉.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1):1374-1376.

[2]罗富健,张丁丁,张云,等.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2017 ,32(5):447-451.

[3]刘力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7):701-708.

[4]晁鹏,任澎,王勇,等.收缩压波动对房颤伴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2):142-147.

[5]赵海燕,李春慧,赵华灵,等.24小时动态收缩压与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关联性研究[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7,17(1):45-49.

[6]罗富健,张丁丁,张云,等.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25(10):1000.

[7]于秀珍,张艳敏.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04):288-290+298.

[8]林海龙.评估动脉顺应性:有必要应用脉压指数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8,26(6):501-503.

[9]龙文军,姜晓霞.动态脉压指数对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J].重庆医学,2017,46(2):248-250.

[10]王琦,林珍,崔晓红.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其功能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7 ,34(6):1093-1095.

[11]王慧清,王佳.60岁以上部分住院高血压病人合并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21):2740-2742.

[12]刘思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清CysC的相关性[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9):1054-1056.

[13]刘冬梅,谢艳凤,马丽,等.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6,38(7):840-842.

[14]孙尧,姚金亚,高辉,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胱抑素C、左室质量指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1):81-83.

[15]申张君,张铮,丁力平,等.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16,44(8):935-938.

[16]詹碧鸣,孙文华,董-飞,等.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6):1887-1890.

[17]谭强,李广平,齐曦明,等.永久性心房颤动老年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11):1171-1175.

(收稿日期:2019-2-1)

作者单位: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

作者简介:周琳(1981-),硕士,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心房颤动高血压
教你这样“制服”高血压
Hold住,你的血压!
1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护理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经食道超声对射频消融术前房颤患者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诊断价值
杂交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界定范围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
高血压病人怎样选择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