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2019-12-08张静
张 静
(北京市密云区医院 北京 101500)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临床中一种特殊的慢性胰腺炎,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是临床中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通过临床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胰腺出现了弥漫性肿大、胰管不规则狭窄等情况,另一方面也有AIP患者表现为局灶性低密度肿块,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辨别AIP和胰腺癌就成为了临床影像学检查的难题[1]。本次研究就对临床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中CT诊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共计2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17±1.23)岁,病程(0.1~2.2)年,平均年龄(0.8±0.3)年;另取同时期胰腺癌患者共计20例,将其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4.22±1.55)岁,病程(0.3~2.5)年,平均病程(0.9±0.2)年。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CT检查和动态增强扫描,记录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叮嘱患者在进行检查前饮用清水800~1000mL,使其胃部和十二指肠处于充盈的状态,检查前经患者肘前静脉将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团注如患者的体内,剂量为80~90mL,注射速率为2.5~3mL/s。扫描参数:①管电压为120kV;②管电流为180~220mAs;③层厚为3.0mm;④层间隔为3.0mm;⑤螺距为1.0。主要对患者进行平扫、动脉期以及胰腺期和肝脏期扫描,动脉期扫描的延迟时间为20s,胰腺期为40s,肝脏期为70~80s。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将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出现胰腺肿胀和弥漫性强化减低患者15例,占比75%,对照组出现0例,χ2=120.000,P=0.000;观察组出现局灶性密度减低患者5例,占比25%,对照组出现20例,占比100%,χ2=120.000,P=0.000;观察组出现被膜样边缘患者12例,占比60%,对照组出现2例,占比10%,χ2=54.945,P=0.000;观察组出现血管受侵犯患者0例,对照组出现13例,占比65%,χ2=96.296,P=0.000;观察组出现钙化患者4例,占比20%,对照组出现3例,占比15%,χ2=0.866,P=0.352;观察组出现假囊肿形成胰管改变患者2例,占比10%,对照组出现2例,占比10%,χ2=0.000,P=1;观察组出现不规则狭窄、扩张患者13例,占比65%,对照组14例,占比70%,χ2=0.570,P=0.450;观察组出现截断2例,占比10%,对照组出现13例,占比65%,χ2=64.533,P=0.000;观察组出现肾脏受累患者5例,占比25%,对照组出现0例,χ2=28.571,P=0.000;观察组患者的胰腺肿胀和局灶性密度减低以及弥漫性强化降低、被膜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胰管截断和肾脏受累发生几率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良性、纤维性炎症性慢性胰腺炎,患者在临床中主要进行激素治疗,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属于较易治疗的临促航疾病;而胰腺癌则是临床中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难度和治疗难度,该症具有治愈率低、手术死亡率高的特点,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甚至是放化疗治疗;两种疾病在临床中都可使用CT进行诊断,但是两种疾病表现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提高了诊断的难度[2]。
临床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在CT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胀,可见患者的患处呈腊肠样,显示密度有所减低,另外在部分胰周可见低密度的被膜样边缘,并且其并不会累及邻近的系膜,可见明显的界限;另一方面,胆总管出现狭窄以及主腺管的弥漫性或者节段性不规则狭窄也是临床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较常见的表现,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较明显的肾实质损伤。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胰腺肿胀和局灶性密度减低以及弥漫性强化降低、被膜边缘、血管受侵犯以及胰管截断和肾脏受累发生几率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而其他情况相近,可以将该几项检查结果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临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诊断中,使用CT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