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财经类职业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问题及建议
2019-12-08王倩倩
王倩倩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主要体现在通过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阶段,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大量未接受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即可满足用人企业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实践操作类岗位,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熟练操作工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能水平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转型,深入推动城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徒制度是将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师傅在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手把手”地对徒弟进行言传身教,教授徒弟相应的职业技能。学徒制这一模式不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均有悠久的历史。在旧中国,各种作坊,商铺中有大量的年轻学徒,这些年轻学徒通过长时间的在师傅身边观察学习,经过漫长的锻炼和积累,最终成该行业的专业行家。但这种传统的学徒制,更多的是雇主对于学徒的一种剥削,为了最大限度的压榨学徒的时间和精力,师傅在技艺的传授过程中往往还有所保留,避免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发生。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理论研究为主的本科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而以操作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发展则遇到了瓶颈。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实用性人才,国家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来现代学徒制这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度的定义
现代学徒制度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注重技能的传承。财经职业院校发展现代学徒制度首先要突出高职教育"职业性"这一特征。职业性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要与企业需求、产业需求相对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实用知识技能。以财经类院校为例,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到银行工作,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安排了银行技能培训、金融职业礼仪、银行信贷实务等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在本科教育中基本不会作为专业必修课出现。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对基本的银行业务有了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职业素养。
三、我国财经类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绝大多数财经类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借鉴了本科院校课程设计模式,低年级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中年级开设专业课程,高年级开设实习实践课程。本科院校由于学习时间较高职院校多一年,且学习重点在于理论学习,所以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不适合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职业院校。因为这样的课程设计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会产生所学知识与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无法衔接的问题。
(二)师资建设不足
目前,财经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即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没有在行业中经过历练,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的问题,而与行业实践脱节是高职教育中最应避免的错误。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就业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不完善
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也存在着就业层次不高,毕业生离职跳槽频繁等问题。企业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满意度不高,而学校也不能及时的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严重的制约了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发展。
四、财经类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
(一)现代学徒制度具有现代性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一体化,这就克服了传统财经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财经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通常活跃在金融贸易行业的第一线,这也决定了现代学徒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是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
(二)现代学徒制度具有实践性
财经类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是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接触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客户,这一切都说明了如果教学不深入实践结合实践,那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不能应对如此复杂的工作任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要主动地深入实践,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
(三)现代学徒制度具有过渡性
现代学徒制连接了学生和就业者两个身份,两种角色。现代学徒制度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帮助财经类职业院校的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生到职员的平稳过渡,在毕业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能顺利在第一时间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五、财经类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构架
(一)明确财经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财经类职业院校学生毕业要从事的经济金融类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层次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总所周知,经济金融行业就业门槛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偏高,高职类学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大。所以财经类高职院校要定位于培养一线营销类人才,技术熟练工(如银行柜员)等理论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二)构建合理适用的课程体系
高职类院校教学的核心是要与实践相结合,所以要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将现代学徒制度完美的融合进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企业引入课堂,请富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企业师傅走进课堂,向同学们分享各种生产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对于工作、实习实践的兴趣,补充单纯书本学习的抽象,提高学徒的可塑性。
(三)寻求校企合作利益契合点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大量没有工作经验的在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必然会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甚至给企业造成负担和损失。所以现代学徒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经过合理的设计,平衡各方需求,在企业盈利不受到损害甚至能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情况下,学校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