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在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及其常见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

2019-12-08淋,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扫查肠壁肠管

张 淋,刘 芳

(湖南湘潭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小儿肠重复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由于临床表现差异大,术前不易确诊[1]。临床上大多数因有并发症而急需剖腹探查。因此安全、可靠、快速的有效检查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至关重要。本文对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及其常见并发症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肿型肠重复畸形6例。患儿年龄为1天~2岁,平均年龄1岁。其中2例为胎儿期超声提示右侧腹腔囊性结节并给予产后检查,1例为常规体检,其余3例因腹痛、腹胀、呕吐等不同临床表现就诊,术前均行高频超声检查,部分病例行X线、CT检查。

1.2 检查仪器及方法

采用飞利浦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均采用高频探头,探头频率12~5MHz。患儿取仰卧位,对不配合患儿给予镇静,按消化道超声扫查顺序全腹扫查,发现异常肠管后,确定其位置、大小及性质,重点观察异常肠管管壁的结构、管壁的血流、腔内容物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结果

高频超声检出6例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其中3例为单纯囊肿型肠重复,其余3例分别合并肠扭转、肠穿孔及肠梗阻。其检查的优越性及检出率要高于CT、腹部X线。

3 讨论

消化道重复畸形一种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疾病,指附着于消化道系膜缘的具有与消化道结构相同的囊性或管道样组织。可发生于自舌根到直肠的消化道任何部位[2]。最常见的是回肠,其次为食管和结肠重复畸形[3]。其发病原因存在多源性,可能与胚胎期肠管空腔化异常或憩室样外袋退化不全。基本病理类型包括:(1)囊肿型: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小肠系膜侧,囊腔多与肠管不相通,囊肿位于肠壁肌层外者,称肠外囊肿型,最为多见,约占80%;位于肠壁肌间及黏膜下层的囊肿称肠内囊肿型[4]。(2)管状型:位于主肠管侧缘,与主肠管平行走形,该类畸形与主肠管有共壁,多在其远端有共同开口,腹部常有包块可触及。

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囊壁仍属肠壁结构,高频下可以清晰显示厚壁囊腔囊壁的层次结构,呈“强-弱-强”三层结构,其结构分别为“黏膜-平滑肌-浆膜”,腔内可以为透声好的液性暗区,合并感染时,透声差,并可见细弱光点或低回声沉淀物填充,囊壁上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囊肿型肠重复同时合并扭转时,在动态扫查过程中,将高频探头至于该重复肠管根部并上下来回移动,可见根部肠管螺旋环绕,此时囊壁上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囊肿型肠重复同时合并穿孔时,高频超声下仔细扫查可探及重复肠管肠壁局部连续性中断处,中断处回声减低,壁层次模糊,且可探及周边网膜明显不均匀增厚、回声增强,网膜内夹有条片状的低回声。囊肿型肠重复同时合并肠梗阻时,一般重复肠管范围比较大(多直径>5cm),对周围的肠管有压迫,受压肠管以上可见肠管连续性积液扩张,张力增高,受压肠管以下可见肠管萎瘪。

其中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合并扭转患儿,行CT扫查,CT提示肠扭转或肠道畸形可能。腹部X线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合并穿孔患儿,行CT扫查,CT提示部分小肠扩张,肠管聚集成团状。腹部X线提示未见明显异常。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继发肠梗阻患儿,行CT扫查,CT提示腹部部分小肠扩张,考虑肠梗阻可能。腹部X线提示部分肠腔稍扩张。X线、CT对本类疾病的诊断有均有一定的作用,但正确诊断率都不高[5-6]。

以往由于超声探头分辨率低,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率不高,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超声医生对本病的不断深入认识和研究,高频超声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小儿肠重复畸形的术前诊断。高频的使用可以显示小儿肠囊肿型重复畸形的部位、大小以及囊壁的层次结构,还可以动态观察其与周围肠管的关系。高频超声对于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及其部分并发症的检出率,有较高的特异性,且操作安全、简便、无创、无辐射,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扫查肠壁肠管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钢板超声波自动扫查方式对探伤覆盖率的影响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TOFD检测中初始扫查面盲区高度确定方法分析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浅谈高速铁路钢轨焊缝探伤标准化作业
超声自动全容积扫查系统不同扫查方法对乳腺结节检出率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