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08骆毅
骆 毅
不同于其他学科,声乐艺术一方面注重歌唱方法的科学性,一方面又强调艺术表现的个性发挥。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一系列令人困惑又制约发展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个性化的,也是普遍性的。例如,如何处理模仿与坚持个性的关系?如何理性看待个人的固有成绩和制约进步的技术瓶颈?如何正确评价歌唱家的艺术成就,并客观地反思自身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更广泛的层面和更长期的阶段通过综合运用各类知识、生活体验让综合修养和艺术品位不断提升?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的,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对于物质世界的普遍认识,应该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综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思考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掌握更加科学的声乐艺术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不断提升思维能力。
本文试图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视角,详细讨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学习时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并深入阐释和分析矛盾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认识:歌唱中的各类矛盾
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高音区演唱元音时,到底应该用靠近“o”的口形,还是靠近“a”的口形?在改善高音区的音量和音色方面,口形是偏大好,还是集中更好?……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讲解,一些声乐教师往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还会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对声乐学习形成整体的基本认识,用哲学的观点和思维深入审视,以形成科学的判断和分析,不断改造声乐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矛盾观。一方面,矛盾具有普遍性。无论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任何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中存在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矛盾,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来看,笔者以为在声乐演唱中,主要有以下四对基本矛盾。
1.肌肉紧张与机能放松之间的矛盾
对声乐初学者而言,处理喉部紧张与声音放松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未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发声时,学生会本能地上提喉头,且往往是音越高,喉头提得越高。这是人体器官出于自我保护的机理而做出的无意识动作,但也将导致喉部肌肉紧缩,造成声带在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做整体振动。喉头位置越高,声带整体振动的程度越强烈,对声带的损害也越大。反映在听觉上,这样的发声会听起来很紧,音色不够美,歌者的面部表情也可能会呈现出紧张和费力的样子。①而正确的发声方式是让喉头在起音之前下降,这样能够为喉腔、鼻腔的声音共鸣提供充足的空间,声带做边缘振动。当学生能够娴熟地处理喉部紧张与声音松弛的矛盾时,其声带不仅不会受损伤,甚至还能够塑造和保护声带肌肉的弹性和效能。
2.真声与假声之间的矛盾
从声带振动角度看,发真声时声带做整体振动(即整体运动),发假声时声带做边缘振动(即局部运动)。从声学频谱角度看,声带做整体运动时以产生基频为主(决定音高),声音听起来比较实;声带做边缘运动时除产生基频以外,还产生各类谐波(决定音色),声音听起来比较亮。一般而言,真声适用于中声区的演唱,假声则适用于高声区的演唱。然而,唱高音时却并不能简单地使用假声,这样的高音注定无法迸发出金属般辉煌的音色。如果出现真假声对立的情况,则会影响音色的统一。如何协调统一真假声,也是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声音响度与持久度之间的矛盾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错误地认为只要唱得够响就能取悦观众,把声音训练成又响又厚实就是习得了美声唱法。事实上,一味拼力气“撑”出来的大音量常常难以持续,不仅会影响整首歌曲的完整演绎或者影响一场音乐会中其他歌曲的演绎,甚至有些人因此而声带小结,不得不过早地离开歌唱舞台。作为声乐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带振动的能量,而每个演唱者的能量是有限的,必须在声音的响度和持久度之间做出权衡取舍。
4.心理紧张与精神放松之间的矛盾
紧张的心理状态不利于歌唱,会出现诸如心跳加速、呼吸短促、口干舌燥,甚至大脑“短路”记不起歌词等情况,但这却是我们对于外界的本能反应。即便是优秀的歌唱家,也可能会在演出之前和演出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例如,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每次音乐会上都要带一块白手帕,作为驱散演出时心理紧张的物件。
在教学时,教师会始终强调,面对观众时不要紧张,尽最大努力保持精神状态的放松,以获得发声机能的放松,包括降低喉头,打开咽腔、鼻腔、头腔和胸腔,提升小舌、打开上下口盖,扩张横膈膜,舒展后背等。然而,放松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放松是歌唱的本质要求,协调心理紧张与精神放松之间的矛盾,正是声乐学习过程中要一直面对的基本命题。
事实上,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矛盾还有很多,例如,高音音色饱满与咬字清晰之间的矛盾,气息支持与气息不足的矛盾等。我们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些矛盾,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有针对性地化解这些矛盾,从而突破声乐学习的瓶颈。
二、基本原则:辩证思维与统一方法
声乐水平的有效提高,关键点就在于不断地克服和化解上述系列矛盾。那么,该如何客观分析和看待这些矛盾?运用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或指导思想)来克服和化解这些矛盾?有必要在此予以深入讨论。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强调对立统一的认识法则。另一方面,平衡是矛盾相对统一的一种状态,是各个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协调和适应状态,即矛盾在量上达到相互适应,在质上达到相互统一的情况。事物的发展规律就是不断突破旧的平衡,而达到更高阶段的新的平衡;平衡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②。
(一)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
学习声乐的学生通常长于形象思维,偏向直观的、感性的判断和评价,这也容易导致一些艺术标准和品位判断的绝对化。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分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男高音特别强调“关闭”技巧的运用就需要辩证思考。一个歌者该如何确定自己“关闭”的音区?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构造不同,所以不能硬性规定、机械执行。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体会发声与生理上的自我量度,并最终确定其位置。有一些得天独厚的歌者,因为天赋异禀而不存在换声困难,但因此认为他们演唱高音无须“关闭”,则是错误判断。“关闭”的基础,依赖于“换声”,即在中声区的最高音与高音区的最低音间的换声区中加以变化。事实上,在唱至这两个边缘音的前几个音时,歌者就应做气息与肌肉的调节准备了。有时,在换声区前面的一个音或两个音就应用开口音去发声。换声的技术相当复杂,要求歌者精准发力,精准控制。歌者如果不能正确地“关闭”,则会在歌唱进程中遭遇很大困难。反之,这个问题如能处理得当,在发展高音时,将有极大帮助。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应该“关闭”?什么时候“关闭”?如何“关闭”?“关闭”多少?这些问题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与判断。“关闭”得太早或太多,会使声音突然变得为浑浊而失去明亮的头声;“关闭”得太迟或太少,则共鸣难以集中,音色发散。
又如,学生对于音色表现得好与差的关注常常会陷入一种较为绝对的判断误区。学生常常会问教师,“刚才的那个高音唱得好吗?”一个有水平的教师会告诉他(她),刚才唱得比较好或有些差。演唱的状态永远只是在辩证意义上的相对好,而不存在绝对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演唱好不好的时候,或可参照其之前的演唱,或可参照别人的演唱。绝对的好,正如数学里的极限,可以接近,却难以达到。
不仅如此,学生往往还须在唱响和持续地唱之间做出权衡取舍。学生想把高音唱得尽量响一些,无非就是希望声音更有表现力、更有穿透力,但这种声音往往是气息强力冲击声带并使其处于超负荷状态振动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喉头(亦称喉部)用力的结果。然而,喉头却是在歌唱运动中最应该保持松弛的状态,这样的声响偏离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必将影响歌唱寿命。为了把音符唱响,必须在气息上下功夫,控制好气息,调整好真假声的比例,学生才能够较轻松地唱好高音。声带是人体器官较为柔弱的一种组织,演唱的时间和强度绝不是无限的,所以,歌唱的持续性也不是无限的,只能相对延长。
(二)用统一手段调和矛盾
声乐艺术学习的道路上充满着矛盾,通过辩证地分析,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协调统一起来,不断化解和运用好这些矛盾,以更好地科学歌唱。上文提到的那些矛盾并不是孤立呈现,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一成不变。
真声和假声本来是一对矛盾,在声乐教学里却被完美地协调并统一起来了。真、假声适于不同声区,为了从听觉上感觉声音从中声区到高声区的统一性,演唱时要求将这两种声音混合起来,即混声。这样,中声区既有真声的结实,也有一点儿假声的明亮;高声区既有假声的明亮,也有真声补充进来的穿透力和结实劲儿。这也正是有些人演唱的高音那么震撼的原因。在高声区时,通过声带肌肉的精确调节,在发假声的同时,让声带合理振动,以获得一定的真声音色,并充实高音的坚实和穿透力。
男高音在练唱过程中,其高声区并非绝对用假声,也不能简单地用唱中声区的方法,而应该是在保持中声区音色的同时,随着音的升高逐渐加入头声。至高声区后,逐渐以头声为主,但又不丢掉中声区的共鸣。男声在进入头声的过程中,是从换声点开始逐渐加假声,使声音成为由不同比例的真声与假声构成的混声,越往高声区走,假声加的越多。通过这种统一调和的手段,让音区转换无缝对接,也让中声区和高声区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基本策略:三对辩证关系的科学运用
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对学生演唱的各个环节加以科学引导和规范指导。综合来看,三对辩证关系的科学运用,将对声乐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一)力求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想完全对整个事物及其本质加以真实了解,并深刻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就必须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和制作,并在实践中加以提升,这里强调的就是统筹兼顾的方法与策略。
事实上,客观社会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系统的各个环节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所以,在筹划和指导客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各个方面,平衡各个环节,协调各种关系。
歌唱的声源在声带,动力源在腰部的气息支撑上。两个似乎互不相关的局部在发声过程中连成了一个整体。然而,有关联的远不止这两个部位。后背,可提供进入高声区后的咽壁力量支撑;双腿,作为气息最有力的根基,仿佛是建筑物的地基一般深埋在地上,气息就像是地面上的房子。在歌唱过程中,身体的整体运动仿佛是一个强大的声音制造工厂,体现出歌者各个器官和身体部位的良好协调。
对最大坡长进行限制主要考虑载重车的爬坡性能、坡底的入口速度与允许速度。公路与城市道路规范对最大坡长的规定略有差异,经对比分析,城市道路对机动车道最大坡长的限制较公路更为严格。因此,在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时,需对坡长无法满足城市道路规范要求的纵坡进行调整。但当道路交通组成中轻型车比例较高时,且突破最大坡长指标可以显著减少工程量并降低工程造价时,可主要依据公路规范执行。
(二)强调内因与外因的综合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决定歌者声音的内因包括嗓音、气息、思维、情感等;外因则主要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内因与外因相依相存,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要注重内因和外因对学生的综合影响,更多发挥其积极因素。
1.内因的作用
思维,即大脑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对气息控制、声带振动、共鸣腔的调节有重要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很好,唱的也很有感情,但在学习过程中却进步不大,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其歌唱的思维能力没有跟上,导致学习方法、技巧实践等环节不断“拖后腿”。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歌唱过程中善于用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能使歌者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重情感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包括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观察、分析和理解;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知;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和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所以说,如果歌者没有分析、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纵使有一副好嗓子,其歌声也很冷静、很平淡、不感人。
与其他乐器不同,歌唱的乐器长在歌者身上,具有唯一性。每个人的歌唱乐器都有其自身的生理特点,唱出来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质与音色。要用歌唱乐器来唱歌,就要学会爱护它、调理它、使用它和制造它。
2.外因的作用
自然环境,即演唱的环境,能够影响歌者的心态和声音的听觉效果;而社会环境则会影响一个歌者的内心世界。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商业化的方向不断转变。声乐艺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整个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也在日新月异,涉及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③。
声乐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致力于推进艺术修养的提高,还要将如何面对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及如何被社会环境影响的问题。这种影响将会在价值追求、审美品位、职业定位等方面对歌者造成深远影响。在笔者看来,面对社会需求的现状,教师对于声乐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有必要遵循市场规律,满足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多地培养应用型声乐人才,让学生在唱法上更接地气;另一方面,也应对传统声乐、经典唱法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努力维护和恪守“阳春白雪”的艺术品位与价值。
(三)用好联系与发展的内生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也正是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方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首先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们的头脑中刚开始形成的只是一些映象及这些映象间的大体的外部联系。随实践的继续,头脑中的感觉映象反复多次,促使认识发生质的飞跃,从而获得了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作用,以实现对主观世界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改造。
联系的观点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也体现在音乐演绎中。从创作角度看,七个基本的音符在创作中能够连成华丽的乐章,靠的是作曲家对它们进行新的具有韵律的排列组合,演奏者再对其进行复杂的艺术处理。这看似简单的七个音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不仅可以随意组合,呈现出不同的音调和旋律,而且它们每个音之间分别存在全音或是半音的关系,形成“度”的空间感,实现与节奏上形成的时间感的交叉④。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引导和指导:
首先,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联系到艺术实践中。学习声乐的学生,不可能单从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录音来学会美声唱法。也许,用一句话能简练概括歌唱艺术的精髓——“声音高位置,气息低位置”,但要学生要在实践中慢慢练习、体会,并不断改进,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学生模仿某位歌唱家的演唱,会让他们误入歧途,甚至是“走火入魔”。因为,在未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前,很多学生是无法正确领悟歌唱家的技术精髓的。
学生不但要多听、多看,更要多练、多实践。一位优秀的声乐教师,要把学生的耳朵磨砺成一双敏锐的耳朵,让他(她)擅于发现自己在发声中表现出来的瑕疵或不足,能及时地自我纠正。因而,歌者需要有一个高度冷静的头脑,要能静下心来发现自身的缺陷,并不断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状态。
其次,让学生甘于下苦功夫去掌握和突破阶段性的成就。声乐的学习和提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歌唱艺术的世界中,一个音符联系着下一个音符,中声区联系着高声区;即便是一个优秀的歌唱家,其音域也不过是两个多八度,每练好一个音,可能要花上几个月或者数年的精力和时间,正如所谓“十年磨一剑”。
再次,让学生学会利用过往的人生阅历或艺术体验不断创新,提高歌唱技艺水准。学习声乐不但要嗓子好、耳朵好、乐感好,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敏锐地观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声乐训练过程中会遇到不同语言的作品,其中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人物的情感也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各类人物情感的理解、体会与表达,就需要一定的生活实践基础、理解观察能力、文学艺术修养和语言文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声乐学习和训练,需要有“功夫在诗外”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积累。
结 语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始终关注人的现实问题,从生活实践出发,阐释人的生存与发展。艺术源于实践。所以,理解实践,批判实践,创造性地再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特点与使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导艺术实践的过程,是运用其原理和方法在具体的时代环境中进行社会改造的过程,也是哲学回归艺术的过程。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不能积极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去引领学生寻找使声乐技艺完善的合理原则和方式,仅仅停留于模仿、背要领的浅层次,就会让声乐学习丧失其应有的活力和哲学价值,而成为干瘪的教条和结论。
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声乐学习二者之间的原生指导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敢于创新,从教学的不同角度,以及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多角度引导,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改进和提升声乐艺术水准,升华思维能力。
注 释
① 倪瑞霖《美声唱法,它的发展轨迹及嗓音科学对其发声机理的若干重要阐释》,《音乐艺术》2007年第1期。
② 安起念《马克思与辩证唯物主义》,《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③ 周悦《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艺术研究》2018年第3期。
④ 宋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艺术中的体现》,《河南教育(高教)》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