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歌唱中的逻辑思维
2019-12-08雷悦文
雷悦文
歌唱中的逻辑思维是一个既简单又很复杂的东西。对于歌者来说,思维产生逻辑,而逻辑则决定学习效率与歌唱质量。今天,我就用自己的亲身实例来为大家简单剖析什么是歌唱逻辑思维,如何有效地建立这一逻辑思维。
现在,拿起一首新曲子,我会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唱这个曲子?是因为好听?因为简单?或者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还是因为这个曲子在当前阶段很适合自己,有利于巩固或解决一些当下存在的问题?
一些声乐学习者,在选择曲目方面,往往会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前提。贪大求难,这种错误的思想不知道贻误了多少优秀的声乐苗子。很多学生在选曲时,并不会首先考虑某个曲子是否适合自己,而是更在意曲子里有没有高音,能不能让自己在别人面前“秀”一下。这样的学生,即便条件再好,也很难成为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因为他缺少歌唱的逻辑思维。在选择曲目的时候,我会主要考虑将这个曲子加入我的曲目单,是否会给我带来过大的负荷?是否会让我的演唱在专业人士看来,并不符合我的年龄与音色?这是我的逻辑,我需要让自己的曲目单更专业,更符合个人的条件与特色。以此为前提,我的曲目单就会越来越趋于合理、稳妥。
当我选定一首曲子,我会问自己,谁是作曲家,哪个国家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写这个曲子大概在他人生的什么时期?
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风格,莫扎特跟罗西尼就不一样,即便后者很崇拜前者,风格也有明显不同。同样地,威尔第和普契尼也不一样,同一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跟德奥作曲家的风格也不一样。再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跟舒曼比,更有一丝“傲气”在里面,属于简单直接、干脆果断的抒情。相对地,舒曼的作品就更加自由,且擅长描写美丽的画面,但用的却是极其悲伤的音乐表现,二人形成巨大的反差。
当歌者了解了这些要点,便大体上知道应该怎么去唱这些作曲家的作品了,是稍微激进一点儿、还是绵柔一点儿,是自由一点儿、还是严谨一点儿。很多学生到国外面试、考学总是失败,却不知内里缘由。为什么自己感觉唱得挺好的,而评委老师却直摇头?那可能是因为你只是把音和节奏唱对了。除此之外,完全没有让评委老师感受到你是真地了解这位作曲家、了解这首作品,你是真地经过深思熟虑后二度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归根结底,是因为缺少歌唱的逻辑思维。对于我来说,作曲家非常重要,因为唱出作曲家的个性风格是成为专业歌者的第一步。这也是为什么在国外的很多教师需要学生先唱莫扎特、巴赫、亨德尔的原因。
对作曲家的相关信息和作品创作背景有了初步了解后,我便开始翻译作品。因为我们在演唱中,如果不知道自己唱的歌词是何意思,便无法找到逻辑重音。如果没有逻辑重音,我们的演唱必然就会像机器人一样,枯燥且单调。一般来说,单独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或者歌剧、清唱剧咏叹调,我会逐一翻译,精确到单词。但是,对于歌剧整体来说,我会选择翻译每一个乐句。对于我们非欧洲六大歌唱语系(德语、意语、法语、英语、捷克语、俄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演唱歌剧不能只翻译自己演唱的段落,否则根本不知道唱段所处的情境前后发生了什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其他角色的唱段也一起翻译。如果整部歌剧的翻译都精确到每一个词,工作量的确太大了。而咏叹调、艺术歌曲,内容相对简单、明确,且不存在其他声部的角色,因此翻译起来就会简单很多。对于歌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自己唱的歌词是什么含义,就会在歌唱时心里没底,毫无“色彩”。
前段时间,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你唱歌,我会感觉很好听,而我自己唱歌却听着感觉特别无聊?”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他:“你翻译过自己唱的曲子吗?”他说:“翻译了啊,你看,这不都写在谱子上了吗?”我又问他:“那你不要看谱子,我随便问个词,你说说是什么意思?”听到这话,他就蒙了。确实,翻译,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将歌词内容印在脑子里。否则,跟没翻译有什么区别呢?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唱词是什么意思,何来逻辑?何来创作思维?唱歌没有“味道”,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缺少歌唱的逻辑思维。
当你把准备工作全部做好,再真正开始学习一首作品。相信,这时候的你已经胸有成竹,学习效率会非常高。不过学习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忘记“思维逻辑”。很多人喜欢放开声来唱新学的作品,其实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从逻辑上来分析,当你对一首作品的旋律和节奏还没有形成完整且准确的认知时,放声歌唱,会使你的肌肉形成记忆,这种肌肉记忆是极其深刻的。一旦形成错误的肌肉记忆,改正起来可能会要花更大的功夫。比如你在学作品时,唱错了一个节奏或者音高,在专业课上,被老师指出错误时,你却发现要花很久的时间才能适应正确的歌词和节奏、音高,甚至这种学习时产生的错误怎么改都改不掉。所以,在学习新作品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先“半声”唱,“半声”唱会让我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注意自己的音高、节奏、语言、咬字、逻辑重音等。这就是由歌唱的逻辑思维产生的对应方案。你想省着来,便会寻找方法,而“半声”学唱,就是对应的解决方法。如果没有正确的歌唱逻辑思维,便会在学新作品的时候消耗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还会为之后留下很多“安全隐患”。
很多学生都会说,为什么我学个作品二十分钟嗓子就唱哑了,而一些歌唱家一天唱四五个小时,嗓子都没事儿?对于很多歌剧演员、歌唱家来说,每天要参加大量的排练,还得学习大量的新作品,所以得有个好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否则嗓子肯定扛不住。除此之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放声歌唱。一首作品里需要全声唱的地方也不是很多,自己是什么音色、音量就出什么声音,不做“大”不做“宽”,不贪高、不贪难。学作品的时候都是“半声”学,自然声音不会哑。因为一切都是建立在正确的歌唱逻辑思维之上,健康、舒服是我在建立歌唱逻辑时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思维方式给人带来的改变太大了。一个好的思维方式会形成很多合理的逻辑,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对应的逻辑,歌唱也不例外。当有了自己的歌唱逻辑后,歌唱技术将会变得稳定,因为逻辑下对应的是因果关系,有因就有果。简单些说,在歌唱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当逻辑思维形成后,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你会慢慢发现,技术变得很简单,歌唱变得很简单,音乐也变得丰富。如果在早期就能建立健康的、良好的歌唱思维,将会让你远远领先同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健康的歌唱思维呢?其实歌唱思维的建立很简单,在做一件事情前,永远先问问自己到底要什么?举个例子,我现在需要把这个乐句唱得较之前更连贯一些,那么,我应该怎么做?是在气息上更主动一点儿,还是在辅音上更主动咬一点儿;是身体往回“拉”一些,还是内口腔保持得更稳定一些,等等。
当你习惯这样去不断地问自己,便已经开始学会思考。当这样的思考不断地累积,就是你正在建立的歌唱思维逻辑的经络。习惯性主动思考,让身体慢慢形成肌肉记忆,达到即使不思考,身体便会自觉调节。当我们最终站在舞台上,是不会、也不能思考这些应该在琴房里学习与练习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技术、语言、作品难点,要张嘴就来,想你唱的人物在干什么、在什么环境中、之前发生了什么、之后会发生什么就足够了。其他的,已经都刻在你的身体里了。
思维决定行为方式,这在当代歌剧导演眼里是一部歌剧成型的最重要的因素。当你接到一个角色,可能你同时会结识一个思想天马行空的导演。他们导的歌剧可能跟原著是完全不一样的场景、人物、历史背景,有的甚至完全脱离现实。作为一个歌剧演员,你的歌唱行为,一定要跟导演的思维接轨;否则,你站在舞台上,将会束手无策。导演不会告诉你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位置、每一个歌唱方向,你必须自己做出符合逻辑的动作和表演。如果没有歌唱的逻辑思维,你便很难迅速而准确地抓到人物的性格和导演的创作逻辑,就会出现明明大家演的都是外星人,动作很夸张,而你演的却是个正常人的尴尬情况。越早习惯用逻辑思维作为行为决策的前提,便越早能让自己在艺术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地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并转化为对自身有用的经验。逻辑越缜密,越能步步稳健。
说了这么多,大家应该也已经了解了我心中的“歌唱的逻辑思维”,以及如何去“建立歌唱的逻辑思维”,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日复一日地磨炼、沉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