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地区几种常发油茶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2019-12-08余英才

园艺与种苗 2019年4期
关键词:油茶树分生孢子侵染

余英才

(宿松县林业局,安徽宿松 246500)

油茶是安徽省经济林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树种之一,由于其寿命长,适应性强,丘陵、山地、沟边、路旁均能生长,颇受农户的青睐。近年来,选择种植油茶树来获取经济效益,改善生活水平,已成为部分适宜种植区域农户的选择。但随着安徽省油茶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油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常见油茶病害约20多种。鉴此,文中对安徽地区3种常发油茶病害——油茶赤叶斑病、油茶白朽病、油茶紫斑病的病原、侵染循环、流行规律及危害症状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安徽地区油茶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1 油茶赤叶斑病

油茶赤叶斑病(Oil tea phyllosticta spot)是由茶生叶点霉引起的,多发生在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河南、广西等省(区),危害油茶、茶树、山茶、茶梅等植物。

1.1 病原

1.2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油茶树病叶组织里越冬。翌年5月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靠风雨及水滴溅射传播,侵染成叶引起发病,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

1.3 流行规律

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相关。

1.3.1 气候。油茶赤叶斑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严重。干旱季节由于油茶树体抗病力降低,发病严重。

1.3.2 栽培管理。台刈及修剪后抽生嫩枝多,夏季干旱,蒸腾大,根部供水不足,油茶树易遭受病菌侵染。一般向阳坡地或土层浅根系发育不良的油茶树发病较重。

1.4 危害症状

病斑常在成叶边缘或叶尖处开始发生,逐渐向里蔓延。发病初期病斑呈淡褐色,以后变成赤褐色,病斑背面呈黄褐色,较正面色浅。病斑边缘常有稍隆起的颜色较深的褐色纹线,病、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斑产生许多黑色稍微突起的小粒点。

1.5 防治方法

1.5.1 农业防治。选择良好的宜林地造林,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根系的吸水力。注意防旱,做好培育管理工作,避免树干造成伤口,增强油茶抗病力。冬春间截除感病严重的枝干、树桩以及过多的萌芽条和徒长枝,并携出林外烧毁。培育实生林,尽量选在向阳山坡,种植时不宜过密。适当间种其他阔叶树种和农作物,降低地面辐射。

1.5.2 化学防治。在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喷药后间隔10 d左右再喷1次。发病期喷洒1%波尔多液,可防止病害扩展,喷药后间隔10 d左右再喷1次。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虚拟机的迁移,虚拟机的迁移是我们在运用虚拟云桌面技术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尤其是在主机进行定期维护升级或者主机突然宕机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主机上的虚拟机进行迁移。然而,为了保障虚拟机不间断正常使用,VMware vMotion作为一种全新的迁移机制,能够让虚拟机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实现主机之间实时迁移,这种迁移模式给我们日常主机维护或在宕机状态下的调配处理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2 油茶白朽病

油茶白朽病(Oil tea white rot disease),又名油茶半边疯、油茶白腐病、油茶烂脚瘟,是由担子菌碎纹伏草菌引起的,在江西、安徽、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均有发生。作为老油茶林内常见的一种病害,据安徽报道,病株率可达10%~47%。由于主干受害,生长衰退,导致叶片发黄,落叶、落果,发病严重株半边或整株枯死。

2.1 病原

油茶白朽病由担子菌碎纹伏革菌引起。担子果薄,平坦,不易剥落,表面光滑,担子之间无真正囊状体;担子棍棒状,无色,16 μm×6 μm;担孢子单细胞,无色,卵圆形,4 μm×5 μm。

2.2 侵染循环

油茶半边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干上越冬,3—10月病害连续发生,7—8月气温高时病斑发展快,发病植株很难防治根除。以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雨水和风进行传播。还可通过带病枝干的运输进行人为传播。

2.3 流行规律

2.3.1 气候条件。在安徽地区,日平均气温达13℃时,病斑开始发展。7—8月,日平均气温达29℃以上时,病斑于8—9月间即可扩大到4 cm。

2.3.2 树龄。病害随树龄增加而加重。20年以下树龄的很少发病,超过20年的,发病率10%~30%,80年以上的可达50%。从老树桩上萌发的枝条发病多,实生中龄林几乎不发病。

2.3.3 栽培管理。油茶林过密或郁闭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生长衰弱的老油茶林发病较重,排水不良、杂草丛生的洼地发病较多,易造成病害的流行。在湿度大、生长衰弱的油茶林中发病较重,生长旺盛的实生中龄油茶树发病少;阴坡和山谷发病较多,阳坡和山顶发病较少;密林发病多,疏林发病少;土壤瘠薄和管理较差的油茶林发病多。

2.4 危害症状

油茶白朽病主要危害主干,并常延及枝条。发病多从背阴面开始。病部局部凹陷。因病组织周围愈伤组织增生,形成梭状或长条溃疡斑以致病、健部交界处有明显棱痕。有病皮层无光泽,较粗糙,以后成为石膏状白粉层,平铺表面,即病菌子实体。病斑纵向发展快于横向发展,因而树木半边枯死。染病木质部呈黄褐色腐朽,病健部交界处的横切面,有棕褐色带线。

2.5 防治方法

2.5.1 加强检疫。对茶林和茶苗地要进行检疫,发现病状植株应立即铲除销毁,减少侵染源。对调入调出的苗木或接穗必须严格检疫,防止人为携带病苗或病枝传播。

2.5.2 营林技术措施。做好培育管理工作,避免树干造成伤口,增强油茶抗病力。冬春间截除受病严重的枝干、树桩以及过多的萌芽条和徒长枝,并携出林外烧毁。培育实生林,尽量选在向阳山坡,种植时不宜过密。

2.5.3 化学防治。茶林在每年发病高峰期(7—8月)及早刮去病部,涂抹1∶3∶15波尔多液或氯化锌治疗。冬季结合清园,喷1~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的病原菌,减少侵染源。

3 油茶紫斑病

油茶紫斑病(Oil tea purple spot)是由茶叶斑小尾孢菌引发的。该病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云南,但在安徽省部分油茶园亦有零星发生,且一旦发生,危害较重。紫斑病主要危害油茶嫩叶,病害严重时,染病新叶病斑累累,降低叶片机能,影响植株生长。危害程度轻至中等。除油茶被害外,还危害茶树叶片。

3.1 病原

油茶紫斑病的病原菌是茶叶斑小尾孢菌。该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常突破表皮而出,有发达的暗色子座,直径53.4~104.13 μm。分生孢子梗短,不分枝或短分枝,无色,大小为(4.01~5.34)μm×(9.35~20.03)μm。分生孢子圆筒状、线形,直或稍弯曲,无色,有 1~3 分隔,大小为(50.43~73.80)μm×(4.01~5.34)μm。

3.2 侵染循环

油茶紫斑病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后经5 d左右潜育开始发病,以后经反复再侵染,致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3.3 流行规律

3.3.1 气候。据5—11月观察,油茶紫斑病的发生受湿度条件和阴雨天气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受温度影响较小。当气温不超过30℃的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时,对病害发展有利。

3.3.2 树龄和叶龄。幼龄林易发病,中、老龄林发病较少。成叶、老叶不见感病;老树根上长出的徒长枝叶、新枝叶以及幼树嫩叶发病尤为严重。

3.3.3 寄主 紫斑病在除普通油茶的其他种上少见发病。

3.4 危害症状

油茶紫斑病症状特点是发病初期叶正面病斑呈红色或暗红色小圆点,平或稍突起。后变为紫色,圆形,边缘颜色较深,略比健部突起,中央部凹陷,背面平坦或稍隆起。病斑大小为0.5~3.0 mm,定形后一般不再扩展。发病后期病斑中央部呈暗灰色或暗褐色,多数有圆形小黑点出现。黑色小点表面开裂后,露出分生孢子梗及孢子,成为霉点。最后病斑彻底坏死,形成穿孔。一片叶片上可有病斑数块,甚至多达几十块,布满全叶,但不连成大斑。

3.5 防治方法

3.5.1 农业防治。改造过密林分,适度整枝修剪,去病留健,去劣留优;冬春结合整枝修剪,清除越冬病叶、病果、枯梢;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圃地育苗,加强苗圃管理;圃地要及时松土除草,培育大苗要疏密相宜,适度疏枝修剪,发现病苗及时清除;病果种子可能带菌,避免从病树上采种。

3.5.2 化学防治。采用0.5%波尔多液于春季油茶发新叶时喷施,以保护幼叶,每10 d喷1次,连喷3~4次。

猜你喜欢

油茶树分生孢子侵染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浅谈油茶树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鸡 妈 妈
茶耳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老家的油茶树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