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在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12-08牟高建黄升刚
牟高建,黄升刚
(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 四川 自贡 643000)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于临床发病率较低,并且以良性居多。此种肿瘤呈现出生长迅速的特点,往往对脏器产生压迫的现象,尤其对肾脏以及胃肠道造成压迫后会出现疾病并发症现象,对此确定有效方法实施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显著[1]。本研究将针对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探究MRI诊断以及CT诊断应用可行性,以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作为诊断对象;男29例,女41例;年龄分布范围为39岁~79岁,平均年龄为(53.51±9.19)岁。肿瘤位置:位于腹膜、腹膜后、肾脏、肠系膜以及胰腺分别为21例、24例、7例、15例以及3例。属于良性、恶性以及交界性分别为63例、1例以及6例。
1.2 方法
收治的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诊断期间,具体为:
1.2.1 对患者实施CT检查 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展开,调整120~140mAs管电流、120kV管电压、1.0螺距以及5mm层厚。先行全腹部冠状面扫查,以对兴趣区域进行明确。之后通过对肿瘤最大径进行观察,合理完成扫描视野的设定,对患者展开常规平扫。在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期间,主要选择80ml~100ml碘克沙醇展开,期间控制3ml/s推注速度[2]。
1.2.2 对患者实施MRI检查 采用3.0TMRI扫描仪展开,依据常规,针对患者展开横断面扫查操作(利用体部线圈完成),依据具体规模以及CT定位结果,合理明确具体的MRI扫查范围,期间控制8mm层厚、256×256矩阵以及0.8mm层间距。合理进行序列以及参数设定,具体为:T1WI(T1加权成像):TE=4.6~4.9;TR=200ms~300ms;T2WI(T2加权成像):TE=90ms;TR=2500ms~4000ms;选择钆喷普酸葡胺作为对比剂,期间控制3ml/s推注速度以及0.1mmol/kg剂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增强表现以及影像学基本特征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影像学基本特征)以n(%)表示,行χ2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增强表现分析
对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完成MRI增强后,就其信号特点进行观察,发现持续强化的现象以及显著血管影现象;完成CT增强扫描后,呈现出快增慢减的特点,瘤体呈现出清晰边界。
2.2 影像学基本特征对比
CT下腹部SFT边界、形态、密度、囊变以及钙化特征同MRI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完成CT平扫后发现,CT值表现出快增慢减的特点,主要表现出分层样延期显影的现象。同动脉期比较,门静脉期呈现出更为显著增强以及更为均匀状态,可以清晰显示瘤体边界。同门静脉末期比较,延迟期增强表现出略微衰减以及持平的现象。
3 讨论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完成CT平扫后发现,同层面周围组织CT值呈现出稍高或者相当的现象,在增强期间,CT值表现出快增慢减的特点,主要表现出分层样延期显影的现象。同动脉期比较,门静脉期呈现出更为显著增强以及更为均匀状态,可以清晰显示瘤体边界。同门静脉末期比较,延迟期增强表现出略微衰减以及持平的现象。完成MRI平扫后发现,T1WI主要表现出稍低或者中等信号;T2WI主要表现出不均匀混杂信号,并且存在不完全血管显影,诸多呈现出线状流空血管征象。完成增强后,信号表现出持续强化的特点,于动脉期表现出较强的增强程度,于延迟期对增强特点进行观察,表现为均匀化状态。从而说明对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于临床完成MRI诊断以及CT诊断后,均可获得一致诊断结果,可证明二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胸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患者于临床接受诊断期间,MRI以及CT方法的有效应用,均可以确保各自诊断优势充分体现,在进行诊断信息提供方面,均可以获得显著效果,于术前诊断应用期间,均呈现出显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