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跨校修学分的可行性和对策研究——以昆明高校为例
2019-12-08唐懿滢高尚卿
唐懿滢 , 欧 颖,高尚卿
(1.云南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 外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普遍面临师资不足、办学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成本高昂等问题。实行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可以促进高校间通力合作、学分互认、共同发展,推进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
一、研究生跨校修学分的可行性和意义
近年来,国内高校以联盟合作的方式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生跨校修学分。从操作层面来说,其模式一共分为两种:一是“一校式”办学形式[1],即距离较近的高校组建一个虚拟的单一学校,地域相邻的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高校间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的落实;二是互联网平台办学。当前,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高校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搭建与完备让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获得了网上学习的机会。
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高校间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高校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优势资源的使用效率,对学生、教师来说均具有重大意义。对学生来说,既可以领略一流教师的上课风采,拓宽知识面和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同时又不影响在本校学习其他课程。对教师来说,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得到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部分高校学生跨校修学分现状
(1)通过在线平台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例如,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辽宁高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遴选工作”,据相关资料显示,包括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4所高校近5 000名学生通过“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选修了49门课程[2],辽宁省高校实现了跨校修学分制度,但这一制度仅在本科教学中得以实施并没有在研究生范围内推广。
(2)大学城内高校实行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例如,广东省一所大学城内几个高校曾推行过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在几个高校相互达成一致后,每个高校在各自的教务系统内通知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但主要仍是以公共课程为主,一般有32个学时,课程结束后可获得2个学分。
(3)云南省地处边疆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教育资源更是严重不足。云南省的重点院校都集中在省城昆明,据笔者调查:在所调查的大学城,高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推行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而是采取高校内部跨学院修学分的形式。这种模式主要针对于交叉学科的学生到其它学院修得学分,实施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以通识课程为主。比如云南大学其他跨专业学科学生到经济学院学习宏观经济学,云南师范大学跨专业学科学生到马克思学院学习马克思主义概论等。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高校间实施跨校修学分制度的时间虽已不短,但实施的主体较少、范围较窄,主要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这一层次涉及很少。目前很多高校管理者仍没有意识到高校实施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的重要性,总是一味地强调高校发展并无此方面的需求。笔者认为:高校实施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省办学成本,同时提高办学质量。例如本次调研的在昆高校中,云南大学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很少,学校单独为这几名同学开设课程无疑会加大办学成本,若学校实行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将该专业的学生送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某一课程(如教育管理学),两所高校联合培养该专业学生,对于学生和高校未来发展都有较大益处。
三、昆明高校研究生跨校修学分的阻碍因素
(一)管理者缺乏共赢理念
管理理念直接影响了管理实践,在办学中管理者缺乏合作共赢理念是当前存在的较普遍现象。目前高校管理者的管理重心仍然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中学科建设主要包括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3];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教学标准、培养方案、学科内容等[4]。二者涉及学科内容方面要求建设具有创新性、结合社会大发展方向的学科,但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则是通过学科的互补性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管理者认为实施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不符合高校建设新学科、个性化学科的发展要求。各自高校领导者不愿将本校优势的学科资源共享,认为学科资源共享会削弱高校未来发展的竞争力。目前,在昆高校管理者都在为本校未来的发展寻求合适位置,若将优势的学科资源共享,无疑会影响发展速度。
(二)高校办学实力的差距
高校办学实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选择什么水平的学校组成跨校班,一般办学实力较强的学校只愿选择实力对等的高校进行合作。本次调查的两所高校分别为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其中云南大学是全国“双一流”大学,而云南师范大学属于省属重点大学, 二者的办学实力、竞争实力等的综合实力差距显著,高校间综合实力的不同必然会影响高校在师资、课程、教案等方面的标准不同。跨校班要求两所高校的师资标准、课程标准必须配套和平行,这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也使得办学实力差距明显的高校间难以展开实质合作。
(三)经济因素方面
经济因素是成立跨校班的重要影响因素,若跨校班的经费问题难以落实,其他工作则无从谈起。跨校班设立要求两所高校互开优势课程,两校学生分别选择对方学校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培养经费的分配问题:一是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教师的课时费标准之间有所不同,这两所高校若采取统一课时费标准会造成云南大学教师不满,若两所高校采取云南大学教师课时费用标准也会给云南师范大学的管理者带来压力。二是由于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的办学质量间存在差异,若在选课的过程中学生选择两方学校开设课程的人数相差较大,两方学校无法相互对冲掉课时费,亏损较多的学校就会拒绝学分互认,这就使得高校常常因资金难以谈拢问题而搁置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的实行。
此外,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高校管理者关心的重中之重,学生如若在去往接收学校的过程中遇到意外情况,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都认为本校不应该承担此项责任。
四、昆明高校研究生跨校修学分的可行性途径
(一)树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意识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真正地树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意识,明确意识到高校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要重视合作。实施研究生跨校修学分的两所高校精品课程共享,将优势学科资源通过此平台供其他高校学习。高校间形成一种“合作、开放、共赢”的办学理念,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学科建设经验,不断提高学科综合发展实力。
(二)单列跨校班经费
经费问题是跨校班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高校合作办学面临的基本问题。高校可以利用国家每年对研究生的生均生活补贴来对冲跨校班的生均经费,将两方学校教师的课时费用标准取均值作为跨校班教师的课时费用。国家每年拨助每位研究生生活补贴6 000元,校际办公室可以根据学生所选课程量来扣除国家的生均补贴,以此跨校班所需的经费问题(任课教师的课时费)由国家补助的学生经费来替代,接收方和派出方高校不再因为跨校经费不对等的问题而拒绝实施学分互认制度了。
(三)构建稳定的校际合作机制
制度问题带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的性质。完善制度体系是保证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对于规范校际合作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成跨校班的两所学校分别派出几名管理人员组成校际合作办公室等监管机构,负责监督跨校班合作的一切事物,并提前拟好跨校运营的合作契约,协商好例如跨校班课程的选择、教材的选用、期末考核、师资保护激励等的问题。如课程选择的问题,双方高校应尽量在资源共享课中选取接收方高校特色课程,而派出高校则正好相反选择相对薄弱的课程进行跨校选修;教材选用问题,派出高校方与接收高校应提前沟通,保证教材选用一致,接收方尽量遵照已选定的教材确定教学大纲和教案;期末考核问题,双方高校在保证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尽量简化考核程序,派出高校和接收高校同时考试,使用同一套试题,接收方高校出具最终成绩,派出方高校学分认定;师资保护激励问题,高校对师资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智力成果的保护,对师资的激励主要体现在对负责跨校班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优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更多教师投入到这一实践中来以发展完善跨校修学分制度。
(四)重视物质环境的合作,即重视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平台、教师团队的合作
高校校际合作除应考虑经济因素外,物质环境的合作也是影响其实现成功的重要因素,重视物质环境的基础性作用,包括派出学校和接收学校的基础设施合作、课程建设平台的合作以及教师团队的合作。
1.将基础设施因素考虑在内
鉴于在昆高校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人身安全是高校关心的重中之重。高校间可以采取开通校园巴士的方式,学生在本校乘坐校园巴士直接到接收学校,这样可以极大地避免单个学生行动,有秩序地组织好需到接收方学校的学生并提前清点人数。这样一来,学生从派出学校到接收学校途中所会遇到的风险系数将降至最低。
2.完善课程平台的建设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接收学校将自己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派出学校的学生可在本校学习课程,这样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有一流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接收方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调整所有学生的网上学习时间,以此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个性任务,保证学习进度。
具体事项安排:以教育管理学为例,教学进度应完全按照双方高校提前拟定好的教学安排进行。如云南师范大学的教学周为16周,第18、19周为考试周,因此可以将教学第1周为选课周,第2周到18周为授课周,第20周为考试周,但采用网络授课形式,课程进度不受教学周的限制,可以将期末考试的时间定为第19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平台完成作业,点击作业提交后系统认定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网络平台作业完成情况、上课时间)占30%。
3.教师团队的合作
派出高校和接收高校互派教师组成跨校班教师团队,校际办公室提前设定教师教学任务、确定教师的上课地点。双方高校教师在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选取固定时间展开合作交流,合作内容如下:授课前,接收方教师认真了解派出方学生的学习情况,双方高校教师就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制订学习计划,精心设计课程实施的每个过程;授课中,派优秀的接收方高校教师定期到派出方高校进行学术交流,保证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处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内容;授课后,接收方高校就学生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成绩、学生学习时间(互联网平台)情况,出具考核成绩,派出方高校教师接收成绩录入系统。
虽然目前具体操作实行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但加强研究生跨校修读学分项目的建设工作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落实研究生跨校修学分制度,以此获得更为优质的学科资源、实现专业学科互补、改善专业设置局限,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