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健康佛教文化生态营造——以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为例

2019-12-08李万平方爱东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异质

李万平,方爱东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1]因此,新时代的宗教工作,不仅是党政工作,更是群众工作,要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聚焦九华山佛教文化,以文化生态为视域,解读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概念,明晰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特定表现及其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并充分利用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的积极因素,有效改善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的消极因素,营造九华山健康佛教文化生态,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服务。这对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一、 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概念解读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生态学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在1955年提出的,他用演化的方式说明文化的变迁所表征的就是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调适”过程。他认为 ,环境适应的概念构成了文化生态学的基础,文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同时强调文化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本文中的文化生态,是指“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2]九华山作为佛教圣地,素有“莲花佛国”的美称,其1 6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使得九华山具备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但是,九华山佛教文化不是脱离外部环境而独自创发的,其并不是单一的佛教文化的演变结果,而是在融通传统儒道文化、消融多元异质文化以及贴近民间世俗文化后,形成的一种以“佛教文化为依托,多种文化齐发展”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系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九华山历史上形成和输入的多种文化因相互争夺“文化场域”,必然导致多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冲突碰撞的过程既是双方此进彼退的过程,也是双方融汇渗透的过程。其结果是除了各种文化之间上演了激烈的“冲突战”,各种文化之间还创设了和谐的“共赢战”,从而形构了各文化样式之间相互冲突而又差异融合的文化生态格局。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形成,是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调融的结果。

二、 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文化样态共融共生的文化境况,它们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提供了显见契机也带来了深层隐忧。因此,为有效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性问题就是明晰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特定表现及其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关系,而后依托文化生态学的关照,构设九华山良好的佛教文化生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弘扬筑造可靠“根基”。

(一) 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融合

1.融通的儒释道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优秀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溯本追源。众所周知,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所以,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伦理内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优秀的佛教文化。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其教义教规、僧团组织、仪轨制度等逐渐融入到中国社会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佛教积极融摄儒道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改变自身的文化形态,不断适应中国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渐趋形成了佛教道化、佛教儒化的文化态势,实现了外来佛教的本土化和中国化。中国佛教的这一整体运行特点在九华山地区也有着极其鲜明的体现,九华山佛教文化遵循佛教文化的转变理路,顺随世俗实现变通,为争得文化场域,以宽容会通的态度吸收儒道文化的思想精髓,至此九华山地区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互融共生的和谐文化生态景观。九华山地区“僧道杂居”的传统、道教遗迹的流传、佛道塑像的并存、佛道习俗的共融等现象,都折射出了佛道交融的局面。儒家学者与九华名僧的现实互动、九华山佛教对儒家思想的摄取。如:佛教注重农禅并重彰显了儒家的躬行精神;九华山佛教吸收儒家孝道文化,传地藏信仰等现象都体现出了佛儒圆融的智慧。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中也延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内涵,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滋养源,为其有效培育和践行注入了传统优良基因。

2.独特的地藏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环境支持

“文化环境凭借其强大的感染熏陶和整合教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4],优良环境的营造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支持性作用。九华山是金地藏现身应化之地,成为地藏菩萨道场,因而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地藏文化,其涵括的“大愿、诚信、至孝、奉献”等精神在九华山地区备受推崇,代代相传。其一,大愿精神。地藏菩萨曾发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大誓愿,表明其不但要拯救世间生灵,还要救度地狱亡灵,集中体现了地藏菩萨普度众生的大愿精神。其二,诚信精神。金地藏卓锡九华,苦修75载,期间始终坚持“弘法修道,广结善缘,利益众生”,最终以真身应化证道九华山,向世人表明其修行圆满,诚信有为。其三,至孝精神。《地藏菩萨本愿经》即佛门孝经,经中的“孝”表达的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更是一种“推己及人、普施慈悲”的“至孝”。广施大愿必须立足于大孝,“遵孝行愿”成为了地藏精神的典型特征。其四,奉献精神。地藏菩萨始终以“度众人之厄,解众生之苦”为人生追求,以“受尽人间苦,不享人间乐”为行事准则,充分彰显了地藏菩萨代众生苦的奉献精神。因此,浸润于这一浓厚充溢的地藏文化氛围,有效运用地藏文化中涵渉的积极精神因素和合理实践智慧,能够净化民众心灵、涵育民众道德,引导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等方面向地藏精神靠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向上向善”的环境支持。

3.多样的民俗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基本载体

“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也才能发挥春风化雨的作用”[5],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依靠一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文化形态,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6],它借助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民俗文化产品来传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通过展演的重复性、参与的仪式性、传播的亲民性,使人们不觉之中受到多样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实现民众对民俗文化中内蕴和宣传的价值观念达到心理认同和行为遵从。九华山地区自清代以来就存有“僧俗杂居”的传统,所以当地许多民众的行为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当地形成了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映衬的文化生态模式。尤其是地藏文化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对人们进行道德引导和价值引领发挥了潜隐性、持久性作用。可以说,九华山地区各类民俗文化中都包含着“去恶扬善”的普遍共识,规劝众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这一意义上讲,九华山地区流行的多种民俗文化丰富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内嵌到多样的民俗文化中,以“可感可知”的生动方式,进行春风化雨式宣传,以“可见可行”的活泼形式,展开润物无声式实践。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九华山诸多民俗文化中也包含着与当前社会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必须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7],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而后才能发挥其化人育人的独特功效,真正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二)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抵牾不合

1.多元的异质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潜在挑战

所谓异质文化,也就是与某一特定文化在信仰、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相异的它种文化,二者具有不同的思想体系和不同的文化意蕴。由此看来,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异质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九华山凭借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旅游景点的“文化身份”,吸引着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众多国家的游人、香客。这些游人、香客的到来为多元价值观念的传入提供了隐形通道,极易造成不同文明或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其次,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开放性,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怀揣“政治阴谋”的境外势力和宗教极端分子利用“宗教渗透”,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引发人们的价值观冲突,达到抵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最终撼动我国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再次,“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1]但是,九华山作为佛教文化圣地,由于多数民众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少数民众是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者(包括中共党员)或其他宗教信徒,使得他们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场域中,为争夺文化传播场域而发生多种现实冲突,突出表现为相互间的价值观竞争,而“如果对社会价值观竞争的现实缺乏警惕和积极作为,异质价值观的影响会以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形式显现出来,造成对社会秩序的挑战与冲击”[8],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进程。最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宗教、宗教文化同样如此。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囊括包含了多种精神因素,既存在积极肯定的一面,也存在消极否定的一面。九华山佛教文化作为我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教义教规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相悖的落后因素,如果不对其进行厘革,这类异质文化也会拖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要言之,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多元异质文化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掣肘社会成员价值观共识的追求,为当地有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带来了潜在挑战。

2.虚幻的鬼神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情感羁绊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及确立根源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根本基础;而宗教是一种通过“幻想”的方式来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形态,它以唯心主义世界观为基本遵循。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九华山佛教文化人为的神秘化现象十分普遍。佛经中记载,“佛”原是“佛陀”的简称,其意为“觉悟者”,但是,后来民众将“佛”的身份进行了“神”的定位。从佛教教义可知:佛虽然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却并不是造物主,也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人为地将“佛”神秘化,并把所有希望寄托于“神”,这种“糊涂拜佛”的行为,往往会使人们的精神日渐消迷,增加部分信徒的惰性和不作为,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九华山佛教文化还存在着对“天堂”“地狱”等概念的描述,地藏菩萨被人们奉为“幽冥教主”掌管地狱;另外,关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等理论的阐述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0]这种虚幻的鬼神文化,减少了人们对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情感羁绊。

3.异化的商品文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置了重重障碍

九华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加之金地藏现身应化于此,九华山遂开辟为地藏菩萨道场,提升了九华山作为佛教文化圣地的知名度,推动了九华山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部门的迅速崛起,实现了佛教文化与商品文化的融合,九华山自此形成了以佛教圣地为依托、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人们的利益意识被强烈激发,以至于物质利益成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11],并形成了“经济理性泛滥”的不良趋势,而一旦“经济理性泛滥并主导文化领域之后,就会形成以盈利为目标的文化生产模式,会进一步向人的生活世界的所有方面辐射、延伸,使经济理性成为人们选择和决定一切事物的唯一根据。”[12]这一逐利求利的事实,使得商品文化的发展渐趋异化,并严重浸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场域。诸如,商户经营不诚信、哄抬物价、欺客宰客等市场乱象;假冒僧尼、乱建寺院、私设功德箱、私设宗教活动场所等违法行为;佛教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过度商业化等现实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本质上是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在佛教领域的反映和表现”[13],这种弥漫拜金主义的社会氛围必然会影响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健康发展、扰乱修行人士的纯朴心性、损害佛教形象的清净庄严、导致民众价值观念的混乱扭曲,进而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厚重性,严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的融入与推行。

三、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综上所述,九华山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是在特定的佛教文化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因此,优化、完善、平衡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成为了当地能否有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紧迫性任务。九华山健康佛教文化生态的营造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遵循“疏堵结合、教育为本”的原则,立足出发点,加强多角度的对话互释;站稳关键点,消融多层面的异质文化;找准着力点,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一) 加强多角度的对话互释,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

“一种价值观的效用要真正得以彰显,就必须与实践相融,与现实相连,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14]因此,九华山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当地佛教文化模式的依靠和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选择,凝结着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了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曾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引导信教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信教群众与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获得信教群众的认同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15]。九华山地区要获得信教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依靠当地的佛教文化模式,加强二者之间的“意义对话”和“价值互动”,优化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

其一,挖掘和追析九华山佛教文化中内蕴的思想价值,梳理和萃取九华山佛教文化中包含的思想精华,支持和引导佛教界人士对佛教思想、教规教义作出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发挥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16]。支持和引导教界、学界人士将佛教中的教义教规、佛教经典以及佛教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嫁接,以佛教化语言注解其内涵要义,增强其在佛教界的感染力、践行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以佛教化语言诠释为: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勤修三学,普度众生;正言正行,戒忌妄语;六合清净,利乐有情。其二,发挥九华山佛学院、九华山佛学研究小组、金地藏学术研究会、国际性佛学研究会等组织团体的主体作用,以举办论坛、开展讲座等途径,推动佛教文化的深入挖掘整理,彰显地藏文化的精神魅力,加大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品质、外在功能 、意义价值、实践指向等多个角度的互释力度,在互渗互释中寻求同质性精神。其三,将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点编成读册或讲义,广泛分发。在读册、讲义中进一步厘清佛教倡导“积善行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真、善、美”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厘清佛教倡导“因果报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法治建设”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处于文化生态系统核心的受众人群认识到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相融相通、相得益彰的价值关联,更新传统观念,发挥信众带动群众的情感效应,更好地把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尤其是将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定力,增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

(二) 消融多层面的异质文化,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实现文化的整合,就需要对异质文化进行厘清。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亟待着手处理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在认清异质文化的传入、影响及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消泯、融合多层面的异质文化,完善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

具体来讲,需认清以下问题:其一,异质文化传入的必然性。九华山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开放的文化生态系统,处在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文化语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异质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待完善的文化,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惰性和盲点,都需要通过异质文化的砥砺来保持自己的发展活力。其二,异质文化影响的双面性。异质文化的传入既有利于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完善,同时也为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的建设带来了挑战。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双重影响,既要警惕异质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挤压和冲击,还要以理性的态度、多维的视角、开放的眼光,认识到多元异质文化在整个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意义和价值。鉴于此,为推动新时代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永续发展,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完善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其三,异质文化融合的创新性。“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系统,尽管可以包容多种文化样式,却不能因此而失去自身的主导价值。只有强有力的主导价值的有效调控,才能构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平衡,也才能形成诸文化样式之间的良性互动。”[17]因此,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统摄功能,在确保方向正确、内容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系统中多种文化的相融相益,并适时地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这为在多元异质文化中凝聚核心价值共识构筑了稳固的文化生态基础。如:中国佛教正是“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的最好典范,以佛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和以儒道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不断碰撞融合,最终熔铸成兼容并蓄的中国化佛教。由此看来,多元异质文化的存在是良好文化生态形成的必备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的多元与多样,本身就承载着某种积极导向,它对文化模式的创造更新、社会道德的建构整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消融多层面的异质文化,要注意方式方法。马克思曾指出:“对宗教采取暴力措施是没有意义的。”[18]当然,对宗教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暴力措施更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始终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恒久坚持“取精去糟、理性平和”的态度,妥善处理宗教领域各种问题,消融九华山佛教文化领域中涌现的多层面的异质文化,净化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

(三) 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

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民众和信徒的自觉追求和行为规范,还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因而,必须在“确保主流”的前提下,“彰显特色”的基础上,“创新媒介”的探索中,构建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形成“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的稳定文化生态,促进多种文化在相互镜鉴和竞争中和谐有序发展,平衡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

1.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加强梯度式教育

梯度式教育强调教育要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使得教育对象全面。首先,信教群众“学”文化。广大信教群众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文化水平的差异,致使“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虔诚礼佛,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糊涂拜佛”,虔诚礼佛主要依靠佛法教育实现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引导和行为方式的约束;糊涂拜佛则因过度信仰鬼神文化,对人们起到精神麻醉的作用,进而抑制了人们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提高信众的文化水平使他们能够辩证看待佛教的社会作用,摆脱虚幻的鬼神文化对人们思想的蛀蚀。其次,寺庙僧尼“诵”文化,可以通过寺庙禅修的讲法弘法课堂,开展弘法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相关经文有机结合,融入唱经内容,通过寺庙僧尼每日唱佛功课,在寺庙组织传唱,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僧尼日常生活,并成为修行人知行合一的行为范式。再次,商业经营“依”文化。九华山佛教领域下各利益追求者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依附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内在驱动、依照国法教规的外力约束,调适不良商业化行为,自觉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商业运作,把控利益行为和价值导向之间的合理张力,改善商品文化的异化现况。最后,大德高僧“解”文化,大德高僧佛学功底深厚、政治理论前沿,他们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活动或讲经交流活动,为九华山佛教界如何更好地适应并奉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进行生动透彻的学理阐释。

2.以地藏文化为特色,立足榜样式教育

榜样式教育强调教育要树立榜样权威,实现榜样认同,从而发挥典型榜样的作用,使得教育形式活泼。九华山佛教文化以地藏文化为核心,并依托多样的民俗文化在当地社会发展中起到道德教化和精神滋养的作用。“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核心是孝敬父母、帮人、助人、济世、行善、施爱,其提倡的道德原则是众生和睦相处、宽恕待人、公正平等、宽厚诚实。”[19]这些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明显贴近吻合。因此,以地藏菩萨为榜样,能够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强化榜样引领,引导人们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地藏菩萨视为身率力行的典型模范,增强人们对地藏精神的体认和感悟,进而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认和遵从。

3.以网络文化为桥梁,开展互动式教育

互动式教育强调教育要拓展传播路径,注重网络互动,从而提升文化传播的效能,使得教育渠道新颖。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宗教工作,发挥佛教协会的牵引带头作用,启动各组织团体的团结合作精神,创新开设正言正行的网微平台,“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7]。因此,当地政府应联合九华山佛教协会对九华山佛教坚持“导”的态度,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围绕“团结组织团体,阐释佛教文化,弘扬传统精华,彰显主流价值”等相关内容主动设置议题,利用官微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信众之间、僧尼之间以及僧俗之间的多项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精准掌握广大民众和僧尼的思想动态,还要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形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佛文化阐释”,坚持佛教的中国化方向。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传播,同时依托佛文化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扬,从而容易在民众僧尼间形成一致的、健康的、稳定的价值追求,激发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自觉性。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做好宗教工作极端重要,它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成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为行动指南,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必然选项。立足于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现况,充分利用其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生态,有效改善其不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极生态。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优化、完善、平衡九华山佛教文化生态,积极引导九华山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其服务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九华山佛教文化异质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对赌”语境下异质股东间及其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平衡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复合锌基钎料铜铝异质钎焊接头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