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扬琴代表人物王沂甫先生的艺术成就

2019-12-08薛文丽

乐府新声 2019年1期
关键词:扬琴王先生乐曲

薛文丽

[内容提要]王沂甫先生幼年随祖父学习扬琴,14岁跟随东北扬琴流派的开创人赵殿学继续习艺。1957年经吕骥举荐入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扬琴,成为我国扬琴现代高等教育的拓荒者。之后,王沂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扬琴事业之中。他频频举办音乐会,为扬琴定谱、改编、创作了大量作品,在继承赵殿学东北特色扬琴技法“吟揉滑颤”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技法,并将扬琴的演奏方法总结为“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八大技法。他改革扬琴琴竹,编写教材,非常重视扬琴艺术的理论总结,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

引 言

王沂甫是中国著名的扬琴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他上承东北扬琴流派奠基人赵殿学的独创琴技,下启东北扬琴传承发展的繁荣新局面,是东北扬琴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据资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东北民间艺人赵殿学,在传统扬琴演奏技法的基础上,运用借鉴古筝的演奏技法,将一首由同名歌曲《苏武牧羊》改编发展为扬琴独奏曲。他的演奏艺术风格独特,韵味浓郁,备受当地人的喜爱。王沂甫有幸受教于赵殿学,继承了恩师的演奏技艺和韵味浓郁的演奏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将之丰富完善、发扬光大,促成了东北扬琴艺术流派的最终形成。王沂甫1957年任西安音乐学院扬琴专业教师,其艺术视野因此得以拓展。由于他的定谱完善和大力举荐,恩师的《苏武牧羊》也得以从地方流传至全国。可以说,王沂甫先生向中国扬琴界举荐了恩师赵殿学,将其演奏的艺术风格逐步发展,形成了东北扬琴流派的特色,奠定了东北扬琴流派形成发展的基础。

同时,王沂甫先生在继承发展中,创新了诸多扬琴演奏技法。例如,1935年首创拨弦技法用于改编乐曲《汨罗江上》;1951年首创勾弦技法用于创作乐曲《春天》之中并首演于北京群英大会;在他一生的追求和研究中,还发明有“单竹和音”(在琴弦交叉处击弦)、改革扬琴、制作琴竹并规范琴竹尺寸等。王沂甫先生在长期的演奏、教学与编创的过程中,系统地总结著述了扬琴演奏的 “八大技法”,为填补扬琴演奏专业技术理论的空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鉴于王沂甫先生在扬琴界的突出地位,进入21世纪后,有多篇专门研究其艺术的论文发表:赵新芝、春晓的《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探究》[1]赵新芝、春晓.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探究[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3,1.,王丽懿的《浅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特色与传承》[2]王丽懿.浅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特色与传承[J].中国音乐,2005,4.、《论王沂甫扬琴颤竹滑竹演奏技法特色》[3]王丽懿.论王沂甫扬琴颤竹滑竹演奏技法特色[J].中国音乐,2000,4.,陈凤兰的《论王沂甫先生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4]陈凤兰.论王沂甫先生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论王沂甫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5]陈凤兰.论王沂甫扬琴曲的艺术特色和创新演奏技法[J].内蒙古艺术,2005,4.,刘达章的《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6]刘达章.论王沂甫扬琴艺术的演奏技巧和风格特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4.,黄珅的《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研究》[7]黄珅.王沂甫扬琴八大技法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2.等。这些文章大部分是从一个侧面研究王沂甫的扬琴艺术,或是进行整体性总结。本论文试图梳理王沂甫学艺、从艺的道路,全面总结他的艺术成就,探究他的艺术贡献对东北扬琴乃至整个扬琴界的价值、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资料后感觉还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追溯东北扬琴流派王沂甫先生的艺术成就,笔者的导师和王先生的女儿王丽懿(家中排行老五)老师建立了联系。在几番沟通后,大家一致认同当面交流思路,条理能更加清晰。于是笔者在2016年1月利用寒假时间去西安音乐学院拜访了王丽懿老师。

在这次采访中,笔者最为受益的是有幸看到了王沂甫先生的教学日记,日记里很清楚地记载着上课的学生名单、时间,记载有他所编写教材赠送与人的名单,其中名单上有一部分年青人都已经是现在的扬琴名家;日记还详细记载了他发表论文的时间、发行出版社、论文题目,琴竹改革成功的时间,包括改革扬琴获奖都有详细的记录。为我们研究王沂甫先生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王沂甫先生字迹书写工整笔直、挥笔潇洒。让笔者对老一代艺术家对事业的这种执着追求深感敬佩。王丽懿老师说,这本教学日记是2015年11月份才找到的,这是她第一次展示。

第一章 王沂甫的艺术生平

王沂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扬琴教育家、演奏家、理论家,我国现代扬琴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17年生于辽宁海城莺落山,1989年卒于西安。他是东北扬琴流派的主要传承人,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扬琴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陕西分会理事,陕西省第四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扬琴研究会顾问。

王沂甫先生幼年便与扬琴结缘,此后与扬琴相伴一生,可以说王沂甫先生将一生都献给了扬琴艺术。笔者根据对王丽懿女士的采访笔记整理出了王沂甫先生的艺术生平。

一、少年时期

(一)音乐世家

王沂甫先生的父辈懂音律,祖父精通多种乐器。家庭的音乐熏陶对王先生的童年有一定的影响。王沂甫先生从小怀着对音乐的好奇与热爱,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扬琴,认真完成祖父所教的授课内容。但有时也会因上课调皮受到祖父责罚,原因是在祖父授课时王先生总会加入自认为好听的音符并嚷着让祖父指正。在祖父眼中的王沂甫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对音乐有极强的领悟力。在学琴的几年当中,由于王先生天生好学,很快掌握了祖父教授的演奏技能。王沂甫在14岁时,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赵殿学老师,王沂甫对音乐的悟性颇得恩师的喜爱。赵殿学的父亲也是民间艺人,会拉二胡、弹三弦、古筝、扬琴等并且会制作几种乐器,跟祖父相比,赵殿学教授的演奏技法更富有特色,更为成熟。

(二)童心聪颖

赵先生的认真传教让天生聪颖的王先生更加珍惜这段学琴时光。与赵先生学琴期间,王先生认真揣摩持竹姿势、演奏技法的变化、音色的把握。当时的教学方式虽然为口传心授,但王先生随堂即能领会七八分,成为赵先生当时最喜欢的学生。平日,王先生的小伙伴们叫他一起出去玩时,王先生总会巧妙的拒绝,在家刻苦练琴,消化赵先生的授课内容。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王先生逐渐显露出他的音乐才华。那时,他经常与恩师一起探讨自己在练琴中存在的问题,总有很多个为什么请教老师。赵先生对好学的王沂甫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他的提问。每次上课王先生总会偏得很多。作为赵先生的得意弟子,王先生是最早熟练掌握赵先生扬琴“吟揉滑颤”技法的学生。

二、青年时期

(一)习琴悟教

王沂甫18岁入中学,期间改编了古曲《汨罗江上》并将首创的拨弦技法运用其中,得到恩师的赞许。后考入营口当地的一所高职学校。入学后,很快掌握了几种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的演奏。在20世纪30年代,扬琴乐曲的传播都是口传心授,没有乐谱。王沂甫感于恩师所教的《苏武牧羊》风格独特,曲调感人,遂将之整理出了完整的演奏谱。在乐曲整理成为八段的过程中,王先生还加入一些自己所体会的揉弦技法,将乐曲中的悲伤情感表达的恰到好处。在跟随赵殿学学习扬琴的几年中,王沂甫先生琴艺突飞猛进,并且经常能给恩师带来惊喜和创作灵感。

(二)兴办琴社

王先生24岁时在营口金融合作社工作,期间没有中断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并开始参与组织音乐会社。成立了“飞声国学社”等。他还亲自负责各声部的编配工作,通过请教恩师和音乐界的前辈们,完善乐曲的编配。他所编创的乐曲因形式新颖、乐曲旋律动听,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有一年演出场次达一百多场,音乐会社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沂甫先生29岁时成为营口一所高中的音乐教师,担任其他几科民族乐器的教学工作并兼任民乐队的指挥。在任教期间,王先生没有间断乐团和国乐社的演出和乐曲编配工作,为后来编创扬琴乐曲做了很好的铺垫。机缘巧合的是,有次演出被时任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吕骥先生看到了,吕骥先生对王先生扬琴演奏的精湛技艺赞不绝口,并于1959年10月20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名为《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音乐的感受》一文,在文中高度评价了王先生改编的扬琴独奏曲《汨罗江上》。

三、教学生涯

(一)举琴从教

1957年,王沂甫由吕骥先生亲自推荐到西安音乐学院从事扬琴教学工作,成为我国扬琴高等教育的开拓者之一。王先生在给学生授课时注重音色、音质的训练。为了防止学生练琴枯燥的情况,王沂甫先生创编、移植的大量乐曲且都是通俗易懂的曲风。王先生对学生既严厉又和蔼,教学有一套自用的理论方法。所教学生历年在学院的专业评优评先中多数都能拔得头筹,他还亲自示范如何保养扬琴、如何禁止噪音、如何解决音准问题等。他在七年间编写了八本教材,每本教材中都能看到他对乐曲风格的掌控布局、由易到难、以点概面,编写的练习曲也是旋律优美的曲调风格,每一首练习曲都内含创新技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因材施教,有相对训练的乐曲作为教学训练支撑。他所编创的练习曲有很高的演奏与欣赏价值。

在王沂甫先生总结演奏技法的基础上,他在教学中广为实践,广为传授,对演奏技法的确定及应用极为严谨。例如,严格要求学生按谱面规定的演奏技法来表演,不得有丝毫偏差。尤其表现在对《苏武牧羊》的教学中,他指导教授的演奏严格履行了传承的要义,不走样,不随意。使乐曲的演奏更具有传统扬琴演奏的风格和韵味。

所教学生有很多已成为当代扬琴界的大家。如中国音乐学院的李玲玲教授、厦门大学的赵艳芳教授等。李玲玲是当时王先生受聘中国音乐学院时的研究生,李玲玲、赵艳芳先后出版了多本专业扬琴曲集和理论著作,为我国专业扬琴教学培养了很多人才,她们多次获得国内外教学成果奖,学生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全国各大专业演出和教学单位团体。

(二)钻研立著

王沂甫将掌握的东北流派扬琴风格的新的技法融入乐曲中,逐渐形成一套科学性很强的授课教材,并在扬琴演奏艺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著述,他发表了专著《扬琴独奏曲选》、《扬琴八大技法及乐曲》,论文《论扬琴竹法》、《论扬琴轮竹技法》、《论扬琴颤竹技法》等,形成了一个规范完整的扬琴教学体系。

在笔者的采访中,王丽懿老师曾说:“我的父亲真正最爱的孩子其实就是日日为伴的扬琴,精心呵护、认真对待,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精神摧残,也要继续坚持钻研扬琴事业,他的风格、演奏技法的成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的”。王丽懿老师曾将王沂甫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的教材、CD,发表的论文等整理出来,从中可以看出王先生将东西方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现代、民间、学院派的不同音乐元素加以整合并汇总,形成了他在扬琴演奏艺术上的鲜明特点。

(三)学术影响

王沂甫先生作为我国老一辈的扬琴演奏家、理论家、扬琴教育界元老,曾参加第三次、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曾是我国音乐家专业委员会和地方音乐家协会理事,曾在西北担任过政协委员、民族乐器研究会的会员等,王先生的激光唱片还被国外知名博物馆收藏。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刻印扬琴教本、发表多篇论文刊物、多次接受电台、报刊采访与报道,举办多场街头音乐会、独奏音乐会、广播音乐会;70年代成功改革扬琴琴竹、琴头并发表著述。80年代改革的扬琴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得学院的“教学成果奖”,先后在全国多所专业音乐院校被聘请为研究生导师,并多次进行学术讲座。他作为东北扬琴流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奠定了东北扬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扬琴发展历史上,尤其在东北扬琴流派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章 王沂甫在扬琴演奏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

王沂甫先生用毕生精力投入到扬琴演奏艺术的钻研当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为东北扬琴流派的形成和中国扬琴演奏艺术的发展画上了重要的一笔。在继承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创新,把之前赵殿学先生只限于一只手演奏的技法如揉弦右手、滑颤左手的技法发展为双手演奏。

一、演奏技法的创新

在王先生著述的多本教材中,创新技法的运用是显著的特点之一。在他改编乐曲到移植广东音乐、传统音乐、编创音乐到练习曲等各种体裁的扬琴作品中,同样反映着他对扬琴演奏技法及符号标记的创新与总结。他总结出扬琴的八大技法,主要有弹、轮、颤、滑、点、拨、揉、勾。1999年经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常树蓬先生的大力支持促成《扬琴八大技法》一书的出版。笔者试按其演奏手法特点分为以下三类:

(一)击弦技法

弹弦技法:分为单竹单音、单竹和音双竹单音、双竹和音四种。弹弦技法为扬琴的音乐创作拓宽了思路,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双竹和音的形成,让扬琴在声部上有了很鲜明的色彩。如《金蛇狂舞》中就采用了单竹和音技法。

轮竹技法:有四种形式分为单音、双音、三和音和连续轮竹。轮竹是扬琴曲中最为常见的技法。

(二)竹控技法

颤竹技法:颤竹技法源自王沂甫之师赵殿学先生。分为单颤竹、双颤竹、连续颤竹三种奏法。赵先生的颤竹是单手颤(左手),动作为甩手、甩腕子,随着手的位置将大拇指摁下去、摁的时间短一点,后来王先生将颤竹发展成为双手颤、上下颤,完善了颤竹技法的运用。

滑竹技法;滑竹技法又分为单滑竹、双滑竹、连续滑竹和固定滑竹四种奏法。可分为单颤竹、双颤竹、连续颤竹三种奏法。

拨弦技法:分为单拨、双拨和滑拨三种奏法。王沂甫先生对拨弦技法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

(三)手控技法

点弦技法;又细分为顿音技法,标记符号为“▼”,左手或右手在击弦后,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迅速抚住琴的击弦部位,直至音消失。鼓音标记符号为“▲”,用一只手的中指肚轻按靠近琴弦的部位,偏向某音。另一只手用琴竹击弦,就会发出类似鼓音的音响效果,这就是鼓音奏法。木音标记符号为“△”,使用一只手的中指在距离琴品5cm处轻请按抚某个音,然后另一只手在靠近琴品的位置弹奏此音,即可得到类似敲木鱼的音响色彩,叫木音。泛音标记符号为“○”一只手轻抚琴弦上的某音泛音点,另一支琴竹弹弦,奏响后即刻离开琴弦,可奏出清澈晶莹的泛音列。共四种技法。

揉弦技法:分为单指、双指、屈指、叠指揉弦四种。标记符号为“∪”。揉弦在王沂甫先生的编曲中用的数量较多。

勾弦技法:分为两种有单勾和齐勾,标记符号为“↓”“↑”。于1959年应用,观察了很多古筝演奏中勾弦的用法,最终用手指甲代替古筝的假指甲。左手用的偏多。

二、乐曲创作

王沂甫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扬琴音乐作品,从改编、移植乐曲到创作扬琴独奏曲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了东北扬琴技法,丰富了扬琴的艺术表现力。

(一)创作传谱改编

王沂甫1959年创作有独奏曲《春天》,乐曲描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景色,首次将“勾弦”技法运用于乐曲当中,新的技法表达了新时代人们精神焕发的面貌。王沂甫1945年整理了由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约在1920年运用民间变奏手法改编而成的《苏武牧羊》,此曲,由于乐曲创造地应用了他独创的颤竹、滑竹、揉弦等技巧,使之成为东北扬琴流派的代表曲目。王沂甫以陕北民歌改编的《绣金匾》,乐曲运用了双手“揉弦”“颤滑竹及连弹、连颤、连滑等技法,此曲以脍炙人口熟悉的旋律通过扬琴技法的演变成为一首形式新颖、独特的乐曲。王先生18岁时改编有《汨罗江上》原名《罗江怨》,在这首古曲中他创新地应用了拨弦技法,在之后王沂甫先生几次修改此曲,将《汨罗江上》屈原爱国的情怀和无奈,结合自身的遭遇,通过创新的技法表现的淋漓尽致,小到每一个音都要反复推敲,每一个技法都运用的恰到好处。《金蛇狂舞》是由王沂甫先生改编的乐曲,在改编这首乐曲时,王先生将自创的单竹和音,由纯四度、纯五度组成的和音运用其中,这个技法的出现,增添了扬琴演奏的和声效果。王沂甫改编的古曲《将军令》,描述了古代战场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乐曲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鼓音技巧。王先生在创作传谱或改编中,除修订扬琴的旋律演奏外,更主要地是将东北扬琴的特色竹法运用其中,使他改编的乐曲韵味更浓,更有特色。

(二)演奏乐谱整理

王沂甫整理了《倒垂帘》《旱天雷》等严老烈改编的广东音乐扬琴曲。他整理的古曲《思春》选自华秋萍《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是浙江派陈牧夫传谱的文板曲。王先生在此曲中加入了揉勾技法,细腻地表现了乐曲的内涵,令音乐界耳目一新,在全国演出并获奖。王沂甫整理严老烈编曲的乐曲还有广东“七音律制”特色的《连环扣》等。王沂甫先生先后改编了《饿马摇铃》、《平湖秋月》、《妆台秋思》等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后期改编的还有古曲《昭君怨》、广东乐曲《下山虎》、《雁落平沙》等。

(三)订谱加花

王沂甫在制定演奏用谱方面,除运用东北特色演奏技法外,还更多的运用了衬音加花。例如,王沂甫订谱项祖华先生改编的《梅花三弄》时,应用了王先生自创的滑音技巧,把此曲的情感氛围烘托的恰如其分。《赛龙夺锦》是由何柳堂作曲、王沂甫订谱的乐曲,其中有王先生创新的双滑竹技巧,让乐曲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还有《叠断桥》琴书小曲、王沂甫整理;尤其是《落花流水》吕文成曲、王沂甫订谱,乐曲使用了木音和顿音,木音类似敲木鱼的音响色彩加上顿音的铿锵有力、干净利落,很好的再现了流水击石跌宕的声音。《彩云追月》将双手“揉弦”技法和双手“颤滑竹”技法相互交替使用,还运用了连弹、连颤、连滑技法。

以上作品在创作、传谱、改编及订谱过程中,都有王沂甫先生精心制订的技法创新内容。经王沂甫先生整理过的乐曲,演奏特色鲜明。正是这些作品,总结出了“八大技法”的分类与运用。正因如此,王沂甫先生编创作品过程中主要是边弹奏边订谱,更多地在表达音乐内涵方面的独到见解,也正因为有仔细考究、认真推敲的敬业精神,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扬琴演奏风格和特点。

王沂甫先生音乐作品在题材上的特点是与“传统”息息相关。从技法创新、乐曲编配中都能找到传统的人物形象特征,如《汨罗江上》的屈原、《苏武牧羊》的苏武都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人士;而《绣金匾》以及广东音乐的移植编写和王先生编曲的《春天》等乐曲,是将其中的传统音乐素材融为一体的作品。

第三章 王沂甫的主要艺术活动和理论成果

在王沂甫几十年的教学期间,积极组织、参与了大量的艺术活动,并善于创新、总结,收获了大量的理论成果。

一、 王沂甫的主要艺术活动

王沂甫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末任教至80年代逝世,始终从事研究扬琴艺术。这个时期他音乐会举办频繁,在乐曲创作、唱片录制、乐器改革等方面均成就显著,是他在艺术上逐渐走向成熟、达到巅峰的黄金时期。

1958-1963年期间曾多次于陕西省电台录制包括创作改编订谱的乐曲二十余首。期间举办有“街头音乐会”、“星期音乐会”多场音乐会,并由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同时报道。1959年“建国十周年”创作的《春天》扬琴独奏曲获得西安音乐学院“三等奖”。

1960年他利用扬琴两个琴弦的交叉点,研究成功了“单竹和音”技巧。这一年举办了多场独奏音乐会,出席了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他举办的独奏音乐会,由北京晚报同步报道。北京晚报于1962年12月14日第二次对王沂甫先生进行采访并发表采访文章,标题为《擅长演奏扬琴的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王沂甫演奏生气勃勃的“春天”》。1962年他改编的《绣金匾》在“中国唱片社”出版。

1972年王沂甫成功改革了扬琴的琴竹。琴竹的琴头由橡皮膏改为气门芯;竹头加竹片,反竹时用;插夹琴竹,琴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琴头粘合;第二部分:竹身插入竹尾可以自由交换;第三部分:竹尾有夹。

1981年7月设计,在82年12月18日由西安市文化局田局长和工作人员陪同下主持开会对改革的G型快速升降音扬琴进行鉴定,到场人员有学院的专家教授多人参加。此扬琴于1983年3月6日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12月学生罗明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演奏(独奏)比赛中获“三等奖”。1985年9月获得学院颁发的“教学成果奖”。 1985年受聘为中国音乐学院扬琴硕士导师,为该院培养研究生,并赴中央民族大学和天津音乐学院讲学数月。

二、王沂甫的主要理论成果

扬琴演奏专业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建立以前,其发展一直处于民间的自发阶段,难见与之相关的理论成果。为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发展这门艺术,王先生十分重视理论建设。

王沂甫先生1988年1月19日在笔记中写道:

“在扬琴基本功上我(王沂甫先生)也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演奏姿势:坐、奏、持竹姿势;(势)

弹奏方法:放松用力的位置; (弹)

竹法:运竹的方法; (竹)

音准 (准)

节奏 (节)

力度 (力)

速度 (速)

音色 (音)

由此可见,王沂甫先生十分重视扬琴艺术的理论总结。

搜集相关材料,总结王沂甫先生主要的理论成果丰硕。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逝世不断有理论成果问世,如1958年刻印《扬琴初级教材》(出版社无法查阅,从王先生的日常笔记中可以查到),1959年刻印五线谱版的扬琴教本、在《群众音乐》发表论文《娱乐升平》。

1960年在刊物《群众音乐》第1期、第2期、第5期分别发表了论文《关于扬琴的一般知识》、《扬琴琴竹介绍》、《单竹双音奏法》。1964年改编创作的《苏武牧羊》、《汨罗江上》扬琴独奏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期王沂甫先生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的业绩;对创新的技法已经有科学的理论支撑;编创的作品特点都明显有东北流派扬琴的风格。

1976年在刊物《延安歌声》的第1期中发表了论文《扬琴演奏的初步知识》;次年在同一刊物上又发表了扬琴独奏曲《绣金匾》;1976年应邀在《陕西省中小学教材》中介绍扬琴。

1981年刻印撰写《扬琴曲集》八册。1981年3月出版论文《扬琴八大技法浅述》;1982年在刊物《群众音乐》第3、4、6、8期分别发表了论文《扬琴颤竹与滑竹技法》,同年,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论文《扬琴琴竹的改革和发展》;1983年在刊物《中国音乐》第4期发表了论文《论扬琴竹法》一文;1985年在刊物《音乐天地》第6期发表论文《扬琴揉弦技法》一文。

在2000年,陕西省教育厅有针对性地专门成立了关于王沂甫先生的科研项目课题获得批准并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是对王沂甫先生一生致力于扬琴艺术所取得成就的莫大肯定。

结 论

通过梳理王沂甫的艺术生平和总结他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王沂甫是建国后扬琴界一位承上启下、开创新局面的扬琴艺术大家。在他之前,可供借鉴的扬琴演奏艺术的成功经验和乐曲并不多,他在继承了赵殿学扬琴艺术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扬琴新的演奏技巧,开拓、丰富扬琴的表现力,创编、整理了大量琴曲,改革乐器,培养人才,注重理论建设,打开了一片扬琴艺术的新天地。王沂甫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东北扬琴特有的演奏技法,还广收并蓄,善于钻研,创造了很多超越流派风格特色的新演奏技法和作品。他的成就,是对东北扬琴流派的贡献,也是对整个扬琴艺术领域的贡献。正如他的女儿王丽懿老师说:“王先生将东西方、传统、现代、民间、学院派的不同音乐元素加以整合并汇总,造就了他扬琴上科学系统的艺术成就”。

王沂甫先生以其作品和发明的技巧为代表的艺术成就,对我国扬琴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王先生对扬琴艺术追求,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演奏作品、创作技巧等都为推动我国扬琴及东北扬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沂甫先生八大技法的创生与成功,反映了任何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艺术积淀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基元,都不是单一存在的。王沂甫先生的生平、艺术成就及理论,启示着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不能囿于表演与创作,而应该在艺术理念上探求更为广阔深远的发展之道。这应当是对传承精神的一种深层次的解读。

猜你喜欢

扬琴王先生乐曲
始乱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不速之客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警惕提升信用卡额度的骗局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