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逐层深入对话

2019-12-06陶云

关键词:小学生

陶云

摘要:加强学生与数学文本对话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引领学生通过与数学文本的深入对话自主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保证,是数学教学应关注的重点。文章以“相遇问题”一课为例,阐释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与数学文本逐层深入对话,以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文本;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9-081-1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识读文本、理解文本,并在自主建构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而解决问题。可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数学文本不断对话的过程。因此,学生与数学文本能否进行有效对话就成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数学文本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书面言语材料,教师应引领小学生与数学文本逐层深入对话,从而提高对话的有效性。本文仅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相遇問题”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识读信息,读懂文本

当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问题,首要的是要识读信息,读懂文本表达的意思。“相遇问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重要而典型的数学问题,小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相遇问题”的变式难度更大。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例题为例。

教学中,可以先不呈现示意图,而出示问题“小明和小芳都是四(1)班的学生,小明家在学校的西面,小芳家在学校的东面。有一天,小明和小芳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小明步行的速度是70米/分,小芳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并提出学习要求:自由地读一读题目,说一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想象一下,小明家、小芳家和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画一画。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画出小明家、小芳家和学校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学生通过读题,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想象并画出小明家、小芳家和学校之间的位置关系,对数学文本能基本做到读通、读懂,从而为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表达信息,诠释文本

学生通过第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数学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诠释文本,这时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表达信息。根据文本的实际,“相遇问题”通常可让学生用独立比划、操作演示或合作表演等方式表达信息,理解信息。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引领学生再现相遇的过程,突出同时出发,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钟结束时两人的位置。

三、整理信息,解读文本

学生通过情景再现表达信息,诠释了文本,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这时还没有真正建构起文本的数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形式整理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从数学的视角进一步细化对文本解读。学生整理本题的条件和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整理方式有以下三种: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同的图表呈现文本信息,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什么?帮助学生清晰地看出,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这一段路的总路程,或者就是求小明家到学校与小芳家到学校的路程的和。

四、分析信息,沟通联系

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数学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初步建构了文本的意义,但对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数量关系的领悟还处于懵懂状态,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时就需要进一步联系文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联想,分析数量关系,沟通所求问题和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因此,在学生整理信息后还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题中可以找到哪些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通过学生思考和交流得出两种方法。方法一:根据“小明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总路程”,可以想到先分别求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走的路程。方法二:根据“两人1分钟走的路程的和×4=总路程”,可以想到先求小明和小芳1分钟走的路程的和。

五、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明确了解题思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已是水到渠成。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解题思路合理选择相关信息,列式解答。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再比较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从而引领学生明确:两种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是先算两人分别走的路程,再相加求出总路程,第二种方法是先算两人1分钟走的路程的和,再乘所走的时间求出总路程。虽然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且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由一种方法得到另一个方法。

总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与数学文本对话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文本信息进行自主理解、自主反思、自主质疑,让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数学文本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和诠释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独特感受和独创性见解的过程。

(作者单位:淮安市高良涧小学,江苏 淮安223001)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