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9-12-06张中华夏铭
张中华 夏铭
摘要: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传统教育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面对此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紧缺的重要途径。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背景,提出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实现高校、企业、社会互利共赢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046—02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联合发布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表明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促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的形成。
一、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互融的办学模式,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互融,打破传统产业和教育单独发展模式,形成“教育促进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生态圈。[1]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背景
1.政策法规不完善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的纲领性文件,宏观规划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蓝图,缺少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未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和给予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及配套,同时对校企合作双方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导致政府职能角色在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制约产教深度融合。
2.缺乏行业深入指导和协调监管
与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行业协会存在很大差距,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协会组织定位不准确、规划不合理,导致不能履行监督、管理、评估与风险预警等职能,未能实现自身价值,严重影响其公信力。因此,行业协会不能对企业和职业教育深入引导,导致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不能发挥桥梁作用,不利于产教的深度融合。
3.校企合作广而不深
互惠共赢、共同发展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终极目标。如今,校企合作出现学校积极主动、企业消极对待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合作违背了企业追求的小投入、高回报的投资价值观,导致合作推进受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等受相关制度的限制,阻碍教学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及需求;校企双方人才双向流通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教师进企业及聘请企业高工、能工巧匠缺少配套政策支持;合作双方未找到利益和激励的平衡点,不能参与企业核心人才的培养及技术研发。因此,校企合作只局限于表面,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总之,深度构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互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方式
以国家职业教育发展为契机,依托新政策规划,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共赢。以所在单位与某公司校企合作为例,积极探索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方式。
1.校企共享资源,共建共管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配套政策及措施,吸引企业入驻资金和设备,共建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加工和学生实训一体的基地。企业将产业技术标准、用人标准、产业项目经验转换为教育资源,以真实产业环境驱动实践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借助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培训企业员工,实现基地的资源共享。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借鉴理事会组织机构的基本框架,建立“四方三层”校企合作理事会组织架构,建立相应的制度及措施,实现共同管理实训基地。以“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顺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
2.企业为主导,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企业按产业链对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将高校资源和产业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坚持“以产业带教育,以教育促产业”教育培养理念,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结合”,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导、教师积极参与,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引进国际厂商技术标准和资源,共同开发真实的产业实训项目。让教师快速成为真实产业工程师,提升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为重构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标准及课程建设等提供可靠依据。产业工程师利用真实实训基地,开展真实产业项目教学,改变传统虚拟教学,实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管理、重过程的实践教学,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间的差距。
3.构建“混合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混合制”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是构建教育紧密衔接产业的人才生态圈,采用“把项目转换为教学案例”的表现形式,“实训+实习”的教学形态,“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四个层级”,如图1所示,包括技能储备、仿真实训、岗位实训及就业实习层次,每个层次开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真实的实践项目(项目由企业教育研究团队和教师团队共同开发),积累不同层次的真实项目经验,掌握项目所需技能和业务经验,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与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和价值观,完成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角色彻底转变。
教学评价应融合企业的考核评价机制,体现企业的主体作用。每個层次都设置考核机制,考核以“演”“说”“答”等形式构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撰写说明书、完成报告以及应急答辩,由企业、行业专家及教师共同鉴定是否合格,如鉴定不合格仍停留在此层,继续做相同难度的项目,多次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入“校中企”实践锻炼;如鉴定合格发放相应的资格证书,并进入下一环节做更深层次的项目。企业、行业的标准是评判学生的重要依据,通过项目提供、学生考核等方式,企业参与实践教学评价,践行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创新探究。
四、结语
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的共同参与,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教学质量,拓展学生的就业质量及专业对口率,为企业“对口”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校服务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高校、企业、社会互利共赢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玉芬.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8(20):20-15.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