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用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
2019-12-06房昊煌刘鑫冯丽晓
房昊煌 刘鑫 冯丽晓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当前临床治疗晚期膝关节病变常用的一种方法,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能及时纠正生物力线,有效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1],虽然近几年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水平和成功率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术后患者仍然存在一定的疼痛感以及关节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的症状,因此需要为术后患者提供系统化的康复训练和治疗,以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该课题选取68 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用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效果,具体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2017 年3 月—2018 年12 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 例,根据手术时间先后分组,对照组34 例:年龄41~70 岁,平均年龄(62.75±4.27)岁;其中女患者21 例、男患者13 例;置换位置:右侧7 例、左侧18 例、两侧9 例;观察组34 例:年龄最小44 岁、最大72 岁,年龄均值(63.01±4.36)岁;其中女性患者20 例、男性患者14 例;置换位置:右侧9 例、左侧17 例、两侧8 例。两组患者在手术置换位置、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膝关节经影像学检查和临床检查均需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者;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无手术禁忌症者;患者和家属知晓手术和术后康复治疗内容者,且自愿签订实验同意书者;精神正常者;积极配合手术操作和术后康复治疗者;关节无其他疾病者[3];排除标准:存在严重骨质疏松者;手术和康复训练耐受性差者;病例资料和信息不完整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或智力异常者;术后存在严重内科并发症者;存在膝关节翻修术、单踝置换术史者;神经系统异常者;心肝脾肺肾等脏器功能异常者[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即结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的《骨科术后康复指南》制定早期康复训练方案,具体内容:将毛巾卷置于患者踝下,指导患者保持被动伸膝体位,且需要屈膝60°,之后逐渐增加角度,同时需要帮助、指导患者进行跖屈运动、踝关节背伸运动、腘绳肌等长收缩运动、臀肌等长收缩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直腿抬高伸膝运动,之后逐渐过渡至负重训练、步行训练、踏车训练等;观察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常规康复训练与对照组相同,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具体方法:选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肌电生物反馈仪,参数设置:脉宽调整至400 μs、频率控制在5.0 Hz,根据患者耐受程度确定电流强度,使用2 组电极贴片,分别放置在股四头肌的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处,进行持续电流刺激,每天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2 次,每次连续刺激20 min,共刺激7 d。两组患者术后需进行静脉泵镇痛,连续镇痛3 d,并口服镇痛药物,同时需要对疼痛点和关节处进行间隙性冰敷,实现止痛、消肿。
1.4 评价指标
治疗1 周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两组患者关节疼痛程度[5],量表分值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最高级别疼痛,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强;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的关节肿胀程度相对值,即将髌骨上缘10 cm 处作为基点,分别测定患侧、健侧的周径,以此计算肿胀程度相对值=(患侧周径-健侧周径)/健侧周径×100.00%[6];同时需要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的伸膝受限程度,0°表示正常膝过伸[7];采用膝关节评分法(KS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 周后的膝关节功能[8],其中包括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两项,功能评分主要包括功能缺陷、上下楼梯能力、行走能力,临床评分主要包括关节缺陷、稳定性、活动度、疼痛症状,每项评分各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膝关节功能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指标对比
如下表2 可见,治疗1 周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关节肿胀程度相对值、伸膝受限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对比
经下表3 内容得知,治疗1 周后,观察组患者功能缺陷、行走能力、活动度、疼痛症状等评分以及临床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下楼梯能力、关节缺陷、稳定性等评分以及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当前临床常见的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技术,经该手术治疗后能有效且彻底根除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多适用于晚期膝关节病痛、继发性或原发性骨软骨坏死性疾病、关节炎等,且能及时纠正生物力线,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但由于假体植入损伤软组织,引起组织和血肿反应或者术后锻炼不恰当、过早,导致患者术后多伴随着关节肿胀、早期疼痛等情况,而有效控制关节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成功的主要标志,也与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存在密切关系[10],随着近几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水平和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患者术后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疼痛感以及关节活动受限、关节肿胀等症状,因此需要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康复方案,以此及时改善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全面保障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效果。
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缓解患者术后关节疼痛,改善关节肿胀,同时能有效强化患者膝关节肌力和稳定性,但康复效果有限[11],而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是近几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常用的一种康复技术,即通过肌电生物反馈仪适当强度的低频脉冲刺激股四头肌和神经,能放松股四头肌,减少肌肉活动,同时能明显改善因康复训练导致的组织或肌肉过度引发的炎性反应,缓解因康复训练产生的疲劳,从而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对缓解关节肿胀具有显著的效果,且通过低频脉冲的刺激可进一步强化膝关节肌力、稳定性以及活动功能,另外还能及时避免股四头肌肌腱粘连、低位髌骨、伸膝迟滞,可促进患膝功能预后康复,能将髌骨关节并发症发生率降至最低[12-14]。研究结果表明,治疗1 周后,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关节肿胀程度相对值、伸膝受限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功能缺陷、行走能力、活动度、疼痛症状等评分以及临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下楼梯能力、关节缺陷、稳定性等评分以及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完成手术后,接受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对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而言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用早期低频电刺激股四头肌效果较显著,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及时改善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有助于预防主动伸膝滞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指标对比()
表3 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膝关节评分对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