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价值
2019-12-06刘露露
刘露露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属于妇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乳头溢液、溢血,对患者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一般认为,曾使用“乳头状瘤”的病名,病灶常常位于乳腺周围象限,是癌前病变的主要表现。此种疾病多见与产后女性,对患者可产生比较严重的威胁。因此,临床提倡及时为患者开展对症治疗,以期尽量控制癌变几率。临床实践经验表明,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解除肿瘤,但是常规诊断方法无法对肿瘤类型做出准确判断。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本研究选取61 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对其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4 月—2018 年11 月61 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所选患者均满足诊疗标准[1-2],满足本研究病例收集要求,研究内容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本组患者年龄26~56 岁,平均年龄(43.56±3.92)岁,均为女性。所选受检者均能配合相关检查,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治疗操作指征者;(2)能够顺利完成诊断及手术治疗者;(3)自愿参与研究者;(4)无明显诊疗风险者。本组患者中,12 例患者合并乳头溢液,15 例患者合并浆液性溢液,18 例患者合并乳腺肿块,其中左侧乳房10 例,右侧乳房8 例。
1.2 排除标准
排除以下病例[3-4]:(1)不能满足相关诊断操作标准者;(2)合并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自身免疫系统、恶性肿瘤、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4)多种原因造成中断诊疗及其他原因导致无法完成相关检验者;(5)合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者;(6)合并其他脑器质性病变者。
1.3 诊断方法
本组61 例患者均接受常规外科切除术,手术时间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确定。分别在术中和术后对患者行病理检查诊断,病理检查指定由高职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完成。其中术中病理诊断采用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方法,术中完成乳腺区段切除后,及时收集标本,并送病理检查,行快速冰冻切片操作,将样本放置在专用仪器中,主要参数:(1)切片厚度4 μm;(2)工作温度:-20 ℃;(3)固定液:1:1 比例的95%乙醇+分析纯乙醚;(4)固定时间:1 min。染色采用中性树胶封片,在显微镜下开展病理检查。术后病理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诊断方法,收集术中乳腺组织,对其进行常规固定、脱水处理,然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厚度控制在4 μm,HE 染色处理后,封片进行显微镜病理检查。
1.4 观察指标
对本组61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进行统计,诊断标准参考《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5](2012 版)中相关内容,以石蜡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术中病理检查准确性。与此同时,对详细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做好详细记录。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 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值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性分析
本组61 例患者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证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5 例,导管内乳头状癌3 例,非典型性乳头状瘤3 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58 例,诊断准确性为95.08%,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组织学形态
58 例诊断正确的患者中,54 例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扩张在子导管内,瘤体与导管壁之间可见空隙,部分区域出现纤维化和硬化表现,无法进行分离。详细观察发现,部分患者术中冰冻切片上形成树状结构,即上皮细胞增生在血管上。另有5 例患者假浸润现象,肿瘤周围纤维组织硬化,与增生组织混杂生长,增生表现不典型者5 例。此外,发现大汗腺化生6 例,主要表现为细胞体积明显增加,于细胞近基底部整齐排列。
3 讨论
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DPN)是常见的乳腺疾病,对女性健康带来明显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主要分为3 类,即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早在2003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单独列为1 组疾病,并且对乳腺癌前病变主要范围进行明确归类[6]。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或不伴肌上皮细胞层,可导致多种临床表现,如乳房肿块、乳房溢液等。现阶段,国内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多争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病理组织学复发性与多样性,且针对非典型IDPN 的诊断,目前尚未完全统一,给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一定影响[7]。
通过临床实践,杨成[8]在其临床著作《术中冰冻病理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DPN)的诊断价值分析》中指出,在为若乳腺疾病患者开展切除术过程中,术中冰冻病理诊断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但是由于操作时间紧张,一旦固定、脱水及染色环节出现问题,则无法达到满意的诊断效果。刘佩姿[9]等人认为,在为患者开展手术过程中,乳管镜辅助治疗,可取得明显效果,同时配合术中病理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诊断迅速,有助于为医师一次性完成相关操作[10]。权威文献[11]报道,54 例患者行术中病理诊断,准确率为88.89%,其中1 例误诊,5 例患者存在延迟诊断现象。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61 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5 例,导管内乳头状癌3 例,非典型性乳头状瘤3 例;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准确58 例(95.08%),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4 例,导管内乳头状癌2 例,非典型性乳头状瘤2 例,与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临床符合率高,能够作为诊断依据,为IDPN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为手术医师制定诊疗方案具有重要帮助。上述研究结果与季恩[12-13]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临床病理探讨》中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一方面说明本研究内容真实可信,一方面凸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表1 本组61 例患者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例(%)]
此外,本研究纳入病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本组IDPN 患者组织学形态比较显著,一般而言,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均扩张在子导管内,瘤体与导管壁之间可见空隙,部分区域出现纤维化和硬化表现,无法进行分离。与此同时,可观察到典型的乳头状或乳头状变异结构,清晰观察到上皮细胞团,并且看到假浸润现象,有肿瘤周围纤维组织硬化及增生表现。上述发现充分说明,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对肿瘤组织学形态进行明确,对肿瘤性质鉴定及疾病进展判断提供切实依据。
综上所述,为IDPN 患者开展常规切除术过程中,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方法,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组织学形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