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舞创作研究

2019-12-05张维

艺海 2019年10期

张维

[摘要]本文对《正当年华》的整体结构进行解读,具体分析了舞剧中道具的运用以及舞蹈的细节动作,希望能够结合舞蹈编导理论深刻剖析舞蹈本身。

[关键词]整体结构;内在形式;动作分析

了解舞剧的整体机构有助于总体把握舞剧的整体走向,分析舞劇中的道具及动作,能充分理解舞剧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 对《正当年华》整体结构的解读

舞剧中所有舞段都是以清末民初时期为背景题材,通过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清末民初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下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精神状态。从创作和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涵上看主要有四种,即当时混乱社会下人们精神状态、革命者无畏的革命精神、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在当时的背景下传统女性的抗争。在舞剧创作过程中,搜集历史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以塑造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及其情绪的跌宕起伏,抒发人物情感。融入道具、灯光、空间、布景进行创作。舞剧以不同的时期特定的人物为创作原型,提取其中真实、主要、和本质的东西。通过展现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和独有的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情感,如远洋留学生们对祖国未来的期望与面对祖国现实情况的挣扎,八旗子弟地位衰落的狼狈与不愿丢失身份的虚荣,吸食鸦片者的颓废,战乱下普通群众的慌乱与麻木,卖报童的天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革命者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整个舞剧融入当时那个年代特定人物的思考方式, 通过现代思维的视角,让人们能够站在历史长河上回首过去,眺望未来。该舞剧呈现了当代舞的价值---永远存在于中国现代民族审美理想之中,永远结合民族的文化向前发展。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生活各方面动荡和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但也是思想文化解放的开端。也正是因为人文思想的发展,人们心理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转变,造就了国人现代精神文化的萌芽。《正当年华》所要呈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下人们的心理路程和精神面貌,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心。如今我们身处于和平开放年代,所追求的精神与物质与当时的人们有着相似也有着不同,正当年华的他们与正当年华的我们,是创作这台舞剧的中心思想。

整个舞剧以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主,共分为四个篇章,分别是变迁与动荡、旧俗与新思想、觉醒与抗争以及尾声群舞《正当年华》。舞蹈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的总和。舞蹈的内在形式指的是作品结构和发展方式。作品的骨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它的结构有很多种,比如是叙事性的结构、或者情绪上的结构等。

舞剧《正当年华》的内在形式上的结构多采用情绪上的结构和心理结构。每一个舞蹈不是简单的感情变化和抒发,也不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是对人物在某种境遇下的心理路程的揭示和表达。利用动作语汇、队形变化来表达情绪状态和内心思考。

舞剧题材选自于民国时期的不同人物不同事件,刻画了闭关锁国的天朝帝国的大门被撞开后,西方的先进思潮与现代科技涌入中国,与古老的东方传统、精神和知识产生碰撞、互学和融合,使得国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愈来愈大的变化。舞剧采用篇章式手法,无贯穿始终的特定人物和中心事件,借由对生活在当时那个水生火热国家生死存亡的青年们,他们民族意识的加强,心理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转变,和他们迫切需要表达的民族精神的形象表达。来激励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却缺少民族意识和奋斗精神的我们。

二、对《正当年华》作品的具体分析

1.对道具运用的分析

道具的运用对于营造舞剧效果,提高视觉体验具有重要作用。整个舞剧中通过箱子、辫子以及长善等道具增加了舞剧的视觉效果。这些道具在《远洋》与《满失旗落》中都有所体现。

群舞《远洋》中,一群带有长辫帽子的留美幼童被海浪声音所吸引。有站的,跪的,坐的,以集中在舞蹈后区的位置,不同的姿态与不同的身体朝向地抱着箱子,以一起同点同频率的摇晃,像是在船上,出走去远洋。慢慢地他们提起箱子站起来,眼神朝着同一点方向,像是对着美国的憧憬和期待。而从开头的这一小段摇晃会出现小小的托举和单人与群舞提着箱子的动静结合,都是对在去美国的路上每个人在船上的不同心情与期待。接着会看到演员一个个有序地站起来与交错,都是以一秒定格的,各自不同的抱着或提着或举着箱子的造型,算是一种画面感的小处理,使得空间有层次感,也为了表现一种瞻望和好奇,所以他们都是探头的动作居多。但从始至终他们都是抱着箱子跑,抱着箱子做动作,一直没放下过。而这箱子的寓意就更沉重与明显了,不仅仅是为增加舞台效果和色彩,主要是托物表现清朝政府对留美幼童给予的压力和沉重的使命感。所以舞蹈的动作也慢慢循序渐进,慢慢推入大动作,从单一的抱箱子慢慢到旋转,跳翻,地面空中打腿等,加上所有演员的沉重气口都是表示箱子无形带来的使命感。道具是这个舞蹈的比较大的特色,利用了箱子和长辫,在人物形象塑造刻画十分到位与明确,充分营造了被派出留学的氛围,增加了舞台色彩,引起了观众的好奇和兴致,带入感十分强。而在编排上也有创新,例如在通过表达每个人不同的内心,空间调度比较复杂,相互交错,层次高低,画面感很强。

而在《满失旗落》中,很多时候编创舞蹈运用道具,是舞者所要表达感情的寄托,道具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变成身体的延展,会使整个舞蹈的空间更立体更有层次感,舞者所表达的形象和意境更突出。舞段中采用的道具是扇子,扇子作为道具是用来对八旗子弟形象进行支撑,表现的是八旗子弟在旧时代骄傲和尊贵的感觉,那么在编创动作时,会多使用扇子来作为隐喻。扇子隐喻着八旗子弟尊贵的身份,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扔不下的,哪怕清政府被推翻,沦落潦倒得像乞丐一样也不能舍弃的最后的骄傲和尊贵。

2.对动作的具体分析

舞剧中的动作在舞剧中扮演这种药的角色,对于推动情节发展,体现人物情感、烘托周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满失旗落》中,在编创主题动作时,需要以快速的圆场步伐为脚底主要动作并对旗人走路、喝茶、摇扇、鞠躬等日常动作进行结构、夸张化,来塑造出旗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情绪状态,通过在队形的不断转变和流动中加入多次开合扇以及用扇子敲击头部和手部等动作,表现当时社会的动荡,旗人内心的不安和迷茫。对于旗人无法放下昔日尊贵身份的固执和清政府被推翻后无法维持生计的绝望与迷茫的这种感情的发泄,采用摔倒,跌落,掉扇捡扇等动作,加上乱中有序的队形穿插来改变自身与空间的变化,强化人物情绪的深度。赋予它生命力,让它鲜活起来,通过将扇子与身体情感巧妙的结合来充分展示情节内容,塑造出人物生动的形象。而舞段《旧城之事》在动作上多采用了推挤、抱头、伸手等生活常用动作,以当时动荡社会下的普通群众形象为创作动机,他们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也没有无畏的革命精神,只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群众,因此他们会害怕,会退缩,有个别人或许会去尝试突破,但一旦受到打击又会退回原位,有着从众性,麻木又普通。

通常在编创动作时,会赋予动作以想象力。一个推挤伸手动作代表着什么?一个推拉抓人的动作代表着什么?一个躺地的动作代表着什么?每一个动作都有着当时普通群众的心理特征。一个推挤伸手,表达出人们对当时无法预测的明天的害怕和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再到推拉抓人,表达人们在新文化和旧文化思想碰撞下的挣扎与选择。而最后的躺地动作则是一种情感释放,是对安定祥和生活的想象与期盼。

结语:总而言之,在《远洋》《满失旗落》以及《旧城之事》中,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述以及对道具的运用,让整个舞剧看起来更加饱满,剧情更加丰富,在视觉效果上加深了观众对舞剧的观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石曼晴,付瑶. 中国当代舞、现代舞立于发展“拐点”[N]. 中国艺术报,2014-12-05(006).

[2]杨夏青.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中的思维创新——以当代舞和现代舞编创的异同为例[J].大众文艺,2014(05).

[3]杨阿红. 探析中国“新舞蹈”的发展动态[D].山东师范大学,2012.

【本文为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当代舞创作研究——以舞剧<正当年华>的创作为例》 项目编号2018KY0392】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