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清”美学范畴之流变

2019-12-05周栋

艺海 2019年10期
关键词:魏晋范畴人格

周栋

摘要:“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内涵和意蕴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周《尚书》中,对“清”做了最早的解释,把“清”与“直”联系到了一起,进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清的含义早已获得了更多发展和充实,本文从这一角读出发,从“清”的汉字性质和其所涵盖的美学范畴这两点進行分别的叙述,详细介绍了“清”字和“清”美学范畴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清”;美学范畴;溯源

1“清”字概述

1.1“清”最基本的含义

《说文解字》“清, 朖也。微水之貌。从水青馨”是关于“清”最早的解释。清代段玉裁注“ 朖者,明也”。“清”意由水引申,表述为水的清澈。这种清澈的含义是从主观的感受出发,视为清,抚为澈。在对水的形容上具有一定的赞扬意味。后续“清”的美学范畴不断扩大,“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清”不仅用来形容入形之水,也能形容出形之气。由最初水的特质,到形容人“清”、文“清”、境“清”,“清”所能表达的内涵越来越多。

1.2“清”美学范畴

1.2.1 “清”的哲学范畴

得力于道家形而上的思考方式,进一步确立了“清”的哲学范畴。庄子认为“道”为世界的本源,是万物运作的真理,而“清”为道的集中体现方式,诠释“道”即为诠释“清”。老子曾经说过,“天得一以清”,一即为“道”,意思是说天必须得道才能现清。“清”的哲学范畴也因为道家而得到了凸显,在这里,清成为了人性之本,世界之源。

1.2.2“清”的人格范畴

“清”的人格范畴依旧从水的角度反映而来,或分为三种。一是从外表而来,正如《世说新语》对嵇康的描写,写到嵇康身长七尺,身姿特秀,见者纷纷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此“清”意为清健,形容气质清逸。二或是由内心而来,又如《荀子·解蔽》中关于内心的叙述,“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意表为内心清净,心无杂念,是内心虚壹而静的一种体现。三或是由品格出发,指人官品清廉。

1.2.3“清”的艺术范畴

“清”的理念逐渐从对与人格品评衍生到了艺术领域,并随艺术的创作实践逐渐丰富起来。艺术是由时代造就的,其中蕴含的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审美感受 。而每样独特的艺术门类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出这种感受。魏晋时期,“清”的艺术体验逐渐的显现出来,包括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园林甚至家具都蕴含着“清”的韵味。艺术的鉴赏和创作都存在一股“清”气,例如“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玄妙清远”的魏晋书法,“气韵高清”的山水绘画,“清明象天”的鼓弦音乐。宇宙万物皆为审美主体心中之气,由艺术家所想所念而来,“清”的意蕴体现在艺术家或士人的创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作为“道”的体现,是艺术家或士人情感和体验的接力棒,在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

由此,“清”在中国哲学意蕴中含义逐渐拓展到了美学中。在美学层面,“清”用于对水的描述,对人格的品评,又体现在对于艺术的鉴赏范畴(审美)中。换句话说,在本源范畴中的“澄澈”,或是人格范畴的“清秀”或“心境”,又或是对艺术范畴“清新”,皆是审美认识的一种凝聚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体现了审美感受的理性特性。

2“清”审美范畴的历史演变

2.1汉代清的观念

汉朝的学术前期深受黄老之学熏陶,在阐发治道方面涌现了一些著作,如《新书》、《新语》、《说苑》和《春秋繁露》等,它们有兼综孺道、以儒为主的思想倾向西汉时期关于“清”的作品,大致从人格的角度出发,可以概述为四点。第一,人君需保持清心寡欲的从政理念,应为政清简,应“韬光养晦”,换句话说,人君需肃清心境,又需清简治国。第二,提出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清刑简政诉求,正所谓,“上明而下清”,一方面敦促人君清明简政,另一方面又在鼓励臣民衷心清正。第三,认为“清”是人格品质的内在决定,这种决定是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中关于善的自由意志。“行善决衷谓之清”,意为做事果决才可以称之为清。第四,提出“认而至清洁”的君子品行,这种品行不仅凸显在外在对人所表现的仁爱,还指内在所拥有的品质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还产生玷污,以一种清洁品行。

2.2魏晋南北朝清的观念

“清”的审美范畴在魏晋时期开始成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清”广泛出现在当时的文论、小说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世说新语》中也有所体现。常被用于评价人物包括相貌、才性、品德等,文学作品则用于评价语言和风格。大体上,在人物品藻方面特别注重人的言语、才性、形貌、风神之“清”。魏晋时期的文学由于儒学衰微,玄学思潮盛行,作家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自觉追求自然、清新的作家不在少数 。文学批评理论在此期也有崇尚“清”的思想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本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和《诗品》,它们都有许多关于“清”的语汇,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时,往往以“清”为审美标准来论断一个作家作品的优劣,呈现尚“清”倾向。另外,在谈文论道的书信里“清”字也时有出现,如陆云的《与兄平原书》中“清”字就曾出现多次。这也让他确立新的文学风尚—清雅即清新、典雅的风尚。

2.3唐代清的观念

唐代初期,儒释道思想的浸润加之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使那个时代的文人士人的文学充满了本我主义的张扬,王勃、杜甫、李白等在创作层面上追求豪放的气度,但是又在艺术形式上(诗文)倾力于清扬风格的塑造。这个时候的“清”能从语言风格上有所体现。与之相对的,唐代后期,例如韦应物、柳宗元等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幸,在创作上追求清虚淡薄的境界。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消解不幸。“清”的观念变化也从艺术形式逐渐向人格范畴进行过度。对清幽景物的偏好是为了“澄怀味道”,因此在唐代后期的文人作品中,又满怀闲适的情调和清幽的风格,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审美主体的变化。

2.4宋元“清”的观念

“清”在宋元的理念范畴被文学士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这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解读。一是从创作的角度。由于受到宋代禅宗思想的熏陶,宋代文人对主体精神的认知非常突显,自觉追求清广的胸怀。因此在创作主体的心理和精神上就决定了“清”范畴的深化体现。苏轼就是其中的代表,强调主体精神的突出。朱熹则对内心的清远非常关注。第二是从作品的角度,诗论和词论都很重视意味,尽管对意味的理解各不一样。词论方面,张炎提出“清空”说,表现出偏重清雅的理论旨趣,重视词的意味,对后世词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5明清“清”的观念

明代文学家,在对文学诗歌的探索上刻意的将盛唐(上文中提到的唐代前期)作为其临摹的对象,过分推崇雄伟的风格,在“清”的理念范畴中,并未有多涉及。但到后来,它就受到明显的关注,直至胡应麟将这种观念作为一种视角对格调所涵括的几个层面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进行了全面的观照,为清范畴的成熟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竟陵派注重诗歌的品格,提出“诗为清物说”,标举清幽的诗境及平淡旷远的风格,甚至还在一定基础上将这种“请物”拓展到了家具 等其他实用艺术上来。清代“清”理论相较于此前的任何一个朝代都具有总结性的性质,“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清”的内涵作了分析,有些诗论家则将“清”与其它范畴如“雄”、“厚”结合起来比照、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3结语

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发展,“清”在如今的内涵已经与其最原始的含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区别。不光是从人格上还是在审美上,“清”所涵盖的思想一直备受历代文人们的推崇,这种高洁仕人品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简单的概括。

(责任编辑  牧鑫)

参考文献

1、 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144.

2、 郝玲,卫欣. 生态美学观照下的六朝山水画论[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3.

3、 卫欣,王勇. 明代家具和明式家具的主次之分[J].大众文艺.91.

猜你喜欢

魏晋范畴人格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