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分析

2019-12-05刘勇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校本化学情支架

刘勇,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初中校长助理。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首届教学名师,成都市首届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成都市首届十大优秀教育人才,四川省“刘勇名师工作坊”主持人,成都市和双流区“刘勇名师工作室”导师,西华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语会理事,首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首届“学术先鋒人物”。科研成果曾获四川省一等奖,已发表文章数十(二十、三十或四十)篇,其中三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摘   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国家课程的有效落地,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应基于学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工具,促进课堂深度学习;建设课堂,促进学生智慧学习。

[关键词]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情;支架;智慧

当前,课程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态势。对国家课程高质量的校本化实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仍然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在此,以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为例,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路径进行分析。

一、基于学情设计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程建设的起点,也是课程建设的终点。应当在“儿童立场”中研究儿童[1],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当教师知道学生在“哪里”,课程才有温度;当课程让学生到达了“那里”,课堂才有效度。

对学生学情的预估、分析和运用,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关键。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成“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因此,基于对学情的预估,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整合;基于对学生作品的判断,如作业、感悟及思维导图等,可以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对学生个体课前的对话,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

以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的“普通中学‘3+1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成果二等奖。在常规课堂活动中,“3”代表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三个必备要素,“1”代表拓展迁移。这四个活动要素的顺序可以改变,比重可以调整,频率可以重复。“3+1”以自主学习为核心,通过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促进、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成效,实现了教与学的共生,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及时补正、当堂掌握”的教学策略,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突出了课堂的生成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两个“不要以为”观念。一是不要以为教师教了学生就会学,二是不要以为学生学了就能懂。要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三大“着力点”:一是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大脑风暴”,让自主学习更有力度;二是善问善启,围绕“核心素养”,让点拨归纳更有质量;三是乐于展测,把握好“课堂干货”,让自检互评更有效益[2]。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而学;点拨归纳让学生自主能学;自检互评让学生自由广学。这是基于学情进行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前提。

二、开发适宜的教学工具,促进课堂深度学习

要开发适宜的教学工具以深入教材本质,并在课堂上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开发教学工具和集体备课紧密结合,流程大致为“从个体到集体再到个体”,使教学既能集合团队智慧又能彰显个性魅力。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可通过两个“三备”重组教材(见图1)。第一个“三备”:研究校本教材《教学目标叙写化》,让教师们明白教什么;研究《“3+1”备课指南》,让教师们明白怎么教;研究导学案《我的课堂》,让教师们明白用什么教。第二个“三备”:首先由个人初备,然后由集体讨论修订齐备,最后形成符合本班学情的个性教案。

《教学目标叙写化》侧重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要求用动词清晰表述教学目标,并按所培养的能力进行分类;让教学目标可操作、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3+1”备课指南》基于“3+1”课堂教学改革解决了如何教的问题,是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了有关课程的多种信息、多种资料、多种手段和多种方法。

《我的课堂》首先是一份清晰的知识能力清单,教学则隐藏在问题或活动中,每一道题目都意有所指,将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先零后整”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其次,它还是一份丰富的学习资源包,匹配了相应的问题、活动、任务或项目的支架性学习资源,如真实的情境设计、完整的活动内容、开放的交流平台和具体的评价标准,并且能够进行灵活组合,为学生的目标达成创造条件并补充资源,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要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还需要分科建模,细化学习过程,提高教育质量,让课堂具备学科的特色,更具生命活力。如语文学科建模[3](见图2),在学科课程整合、学生兴趣培养、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的杨冬梅老师获得了成都市教科院组织的首届“群文阅读”大赛一等奖,并代表四川省参加了全国群文阅读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学科组教师参与了统编教材《名著阅读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的编写,带动了教师整本书阅读。学校承办了成都市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培训活动,得到了良好反响,论文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教师要用好这些教学工具。在备课上,要能反映学法,针对学情;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点拨归纳”中教师多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作业上,尽量不留课外作业,对于重要训练学科,要求课内布置练习,当堂基本完成,即80%的学生能够完80%的作业。

开发学习工具,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与材料深度触,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度思考,可有效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真正落地。狭隘的学科观念,单一的教师要求,烦琐的机械练习,都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灵性和个性格格不入。

猜你喜欢

校本化学情支架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心脏支架有寿命吗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提供教学支架,突破教学难点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校本化视角下初中“阳光体育”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