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索
2019-12-05周蕾
周蕾
摘要: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直接反映了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的创新潜力和社会的创造活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应激励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点燃创业激情,提升创新创业精神。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探索出以“社团导趣、以赛促练、项目驱动、专业提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实践育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制度化常态化。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155—02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当代大学生正值创新创业“最好的时代”。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应为学生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落实落细落小。本文以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出以“社团导趣、以赛促练、项目驱动、专业提升”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助力青年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创造、创优。
一、社团导趣——搭建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
根据“数量从严、质量从优”原则,学院社团联合会设有ACM协会、物聯网协会、计算机协会、智能装备协会、DV摄影联盟协会等专业社团,与学院下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相对应。学院鼓励、支持学生成立专业类兴趣社团,并为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努力把学生专业类社团打造成具有学院特色的创新创业实战新平台。
众所周知,大学生会更想去探索和尝试自身感兴趣的方面,因兴趣爱好组合而成的专业类社团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理想阵地,是实践育人的丰富载体。专业类学生社团与传统的学生社团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专业类社团立足专业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合起来,注重开展切实有用的专业技能培训。经常举办社团活动,注重把社团成员的创新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分析能力,努力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点燃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社团注重依靠团队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引领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中的积极效果,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钻研精神的有效融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备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1]
二、以赛促练——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新活力
创新创业竞赛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教助赛,以赛带创”,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链接点”,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打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四级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全力打造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学院坚持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类学科竞赛,切实落实“以赛带练”,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注重在备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挖掘具有市场发展前景、满足市场需求的合作项目。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撰写策划书等训练,使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判断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潜能。
2019年,学院参与组织、承办专业类竞赛59项,其中包括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等国家级竞赛28项;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大赛等省级竞赛21项;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智能装备大赛、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MSP430单片机设计大赛等校级竞赛10项。2018年,我院学生总计获奖372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项148项,包括国家级42项,省级106项,学院获奖总数超过一千人次。
三、项目驱动——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创业孵化园是集聚创新创业的“最强大脑”,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创业孵化园具有孵化器性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战的最佳平台,通过整合学校、政府、社会、企业的有关资源,充分发挥其创业实践孵化功能。学院努力把创业孵化园打造成青年人才理想的“创业栖息地”,把学生内在的创新创业创优潜能激发出来,让所有创新创业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了创新创业从小众向大众的转变。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实现需要从理论走向实战。创业孵化园依托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要的“一站式”孵化帮扶,具体涵盖提供免费办公场所及基础设备、手续办理、实践培训、政府及市场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规划等措施。学院定期遴选具有科技含量、发展前景和与专业结合度高的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园,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创业实体公司,真正使创新设计与创业计划从理论转化为实践。[2]创业孵化园有效发挥了产学研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协同作用,充分调动了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专业提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建设专业类创新实验室。学院设有ACM创新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实验室、软件孵化实验室、数字动画创新实验室、影视制作开放实验室、微机原理创新实验室、FPGA通信系统设计开放实验室、MSP混合信号处理器开放实验室、单片机创新实验室十大专业类创新实验室。十大创新实验室与学院专业设置紧密结合。
创新实验室发展的初衷和努力的方向是要把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引导学生走科技创业之路,用先进技术催生先进生产力。学院为创新实验室配备相应指导教师,为学生实验室活动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合理优化和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施和平台,依靠创新实验室平台的指引和集聚作用,将创新创业体系纳入专业学科教育。创新实验室的先进实验仪器设备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科研训练保障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实验室训练、实战、实训、实践项目的分类指导和创新研究,实验室指导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设计、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通过横向课题、科研竞赛鼓励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发挥了创新实验室“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创新支撑”的作用,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引擎,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实战操作水平,锻炼培养了学生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有效实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
“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校要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凝聚起创新创业的强大合力,搭建起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平台,将专业社团、学科竞赛、创业孵化与创新实验室有效结合起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和支持学生大胆创新、扎实创业,建功成才。
参考文献:
[1]郭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
[2]李丽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