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院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2019-12-05谢东江

文教资料 2019年27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培养策略

谢东江

摘    要: 艺术院校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类知识学习和实践,知识结构有偏差,对法律知识了解较少。部分学生缺乏法律思维习惯,法律观念有待加强,法律信仰不够坚定。本文对相关问题的成因进行剖析,提出培养这类学生法律素养的办法。

关键词: 艺术院校学生     法律素养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概述

我国宪法第一章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依法治国的国策对法律关系所有参与者的法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法律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习惯运用法律思维处理法律关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坚定的法律信仰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艺术院校学生由于对法律知识了解不够等原因,导致法律素养达不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

二、艺术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学习法律知识单一。

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长期以来偏重于艺术专业学习,艺术专业学习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情感表达和感性认识。部分学生对专业课以外的文化课知识感觉枯燥,缺乏兴趣,学习时抱有考试及格就算交差的想法。尤其是法律類知识中比较生涩的词汇,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很难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更谈不上培养法律素养。艺术院校法律知识的传授仅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法律课程设置简单,课时安排少,教材仅有两章内容涉及对法律知识的简单讲解,容易造成学生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法律知识的实践和深刻理解,部分学生的法律素养不高。

(二)部分学生法律观念有待加强。

部分艺术院校学生缺乏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法律知识,思想较单纯,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原因是对法律知识了解太少,法律观念有待增强。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法律思维,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缺乏防范的警惕性,缺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部分学生法律信仰不够坚定。

部分艺术院校学生由于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知识了解少,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认识有缺失。学习法律知识时几乎没有任何法律实践活动,单靠死记硬背,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法律的权威性、法律至上的观念难以在脑海中形成。

三、培养艺术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意义

(一)培养德艺双馨人才的需要。

艺术院校致力于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德艺双馨不仅要求学生在艺术专业方面有独到的造诣和熟练的演奏技巧,还要求在文化知识方面、法治观念方面达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艺术院校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道德修养才会得到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发生劳动纠纷时,需要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有底线意识,避免踏入社会后违法犯罪而不自知;只有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毕业后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具备法律素养、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是“三观”形成的最后塑造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法治观念的形成,最终会深刻影响学生“三观”的塑造。学校、家庭、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合力影响学生。如果社会法治环境良好,公检法机关秉公执法、依法办案,公民都依靠法律途径解决社会纠纷,学生就会从内心对法律产生敬畏心理,进而形成法律具有社会权威、法律至上,要做遵纪守法的合法公民的观念,无疑会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需要的公民“三观”。学生通过法律实践,将学到的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法律素养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有利于校园稳定、社会和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一员,公民法律素养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每位公民遇到社会纠纷时,都习惯采取法律途径解决争端,那么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能使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样法律在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形成和巩固。正如伯尔曼所说:“在法治社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法律素养关乎法治社会的法律信仰,关系到社会是否和谐。

校园是法治教育的高地,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校园稳定有着重要影响。艺术院校学生更是思维活跃。当学生遇到法律问题,能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关系到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和信仰。在依法治校、社会法治氛围浓厚的大环境下,对法律坚定的信仰将敦促每位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四、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办法

(一)重视课堂教学,学习宪法,了解宪法、民法和刑法等基本法。

艺术院校学生思维活跃、学习和领悟能力强。在学习艺术专业课的同时,需要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有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踏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专业。因此,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了艺术专业就行了是非常片面和短视的。

课堂教学是传授法律知识的重要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大学生进入校园后接触到的唯一一门和法律相关的必修课程,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引入大量案例,形象生动地讲解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看似枯燥的法律词汇。高校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还可以开设其他法律课程的选修课,在选修课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学习宪法、民法和刑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他部门法不得与宪法相违背。对宪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踏入社会后便于维护自己的权利。民法是调整民事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部门法,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关系密切。刑法规定了公民不能为哪些行为,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某种行为,法律明文规定不可违反。大学生只有熟悉刑法条文,才能避免违法犯罪而不自知。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课上让学生准备资料,模拟法庭情景,组织学生进行法庭辩论、审判,达到加深理解法律知识的目的。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感受到法律的神圣,以此增强法治观念、法制信仰,提高法律素养。

(二)依法治校,为学生提高法律素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依法治校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是社会的缩影,依法治校是在教育行业践行依法治国方略的率先垂范,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法治状况,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也有极大的影响。艺术院校学生是非法律专业学生,对法理的理解较浅,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容易受到校园、社会环境的影响。校园的法治状况、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否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直接影响他们对法律的信仰、法治观念的形成,日积月累,影响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依法治校既是高校自我净化的需要,又是教职员工、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法律素养形成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需要高校全员参与,学校可以采取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宣传手段,加强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小品、相声等艺术表演形式,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大学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社团讨论、辩论等方式解决,加深对法律条文的理解。

(三)开展法律知识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平台。

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朝气,易于接受简单易懂的法律案例,但对枯燥晦涩的法律条文兴趣不浓厚,这就要求学校引导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理解法律条文,对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法律案例,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在法庭辩论、宣判等观摩过程中,法律素养会大大提升。还可以組织学生参观监狱、戒毒所,通过实地参观,树立底线意识,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增强学生刑法的敬畏心,坚定法律信仰、形成法治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对法律知识缺乏应有的认知,更需要高校通过上述多种途径,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法律素养。这对他们毕业后踏入社会,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促进专业领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有义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姚薇.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6(11):66.

[2]赵明龙,牛玉萍.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01).

[3]李丽娟.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培养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5(21):240-241.

该论文为四川音乐学院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Y2013078。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培养策略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法律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浅议如何提升人民监督员监督质效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