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
2019-12-05徐娟
徐娟
【摘 要】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已有20年,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与推进,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和农村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但是,城乡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的质量有所不同,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多为城市学生所获得。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城乡差异,并重点研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入学机会公平。了解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表现并探索其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
中图分類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42-02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区分度已经上升到研究生阶段,考研热潮高涨和考研经济产业化的迅速形成,将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求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研究生规模在逐渐扩大,考研人数在不断增加,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获得的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是不尽相同的。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我国城乡居民分为两种不同的户籍类型,即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两种不一样的身份代表着不一样的社会福利资源拥有量,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农村居民,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因此,在教育领域,也形成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长期以来,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教育内容和语言等符号系统都带有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导致城乡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存在较大差异。
一、文献综述
当前,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方面,对本科阶段的研究数不胜数,而对研究生阶段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阶层方面对入学机会公平进行研究,而从城乡角度出发的研究相对匮乏。有学者指出,“在我国,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相比,我国社会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可能更需要迫切解决。”[1]
许多学者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城乡教育的发展需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需要同等看待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价值意义[2]。张继平(2013)指出,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阻碍了许多农村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3]。
有学者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城乡学生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但是在不断缩小[4][5]。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所增加的入学机会更多被城市学生占据,进而导致城乡学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进一步加深[6][7]。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表现
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政策,2001年,研究生教育开始扩招,2013年,国家出台文件,宣布向新入学的研究生收取学费,这让农村学生在选择研究生教育时更加谨慎。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会更加慎重地分析考研成功与失败的概率,以及权衡读研的价值意义。
(一)总体差异。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总体而言,我国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在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和农村学生所获得的入学机会比例是不均等的,城市学生凭借其文化资本等优势资源,在入学机会这一点上就占据着优势,进而导致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竞争不公平。
(二)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就读院校层次差异。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延伸和提升,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的获得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业表现和职业发展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城乡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层次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本科阶段就读院校层次差异的积累和延伸。高校扩招让许多农村学生可以获得以往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大多数农民子女本科还是集中在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进而导致研究生阶段就读院校的差异。根据EMI理论,随着教育机会在数量层面的优势已不再显著,优势阶层和城市家庭就会利用其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等优势来确保其子女在教育质量方面的优势。因此,虽然农村学生获得了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入学机会,但是其在教育机会获得、教育资源享用和教育结果产出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三)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选择差异。2006年,杨东平根据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的专业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选择差异更为突出,城市学生更多集中在社会热门专业,而农村学生更多集中在冷门专业[8]。在本科阶段,农村学生也是过于集中于师范和农林等专业。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情况,使城市和农村家庭在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城市和农村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不同,并且城市家庭凭借其家庭资本优势,其选择会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形成原因
(一)城乡二元结构加深城乡教育发展差距。相对于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学费更高,相对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的收入较低,并且当前学历贬值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让农村家庭的子女在选择硕士研究生教育时更加慎重,有的甚至都不考虑直接做出教育放弃决策。城市居民在面对巨额的教育投资和缓慢的教育收益时,由于其丰富的经济资本,让其子女不必因学费而选择放弃读研机会,“因学致贫”情况更多出现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父母也会支持并鼓励子女读完本科,但是对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更倾向于让子女选择就业。因此,农村学生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较低,在重点大学读研的比例更低。
(二)家庭资本差异影响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根据我国十大阶层分类,农业劳动者阶层处于弱势阶层,并且拥有很少量的资源。虽然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入学机会在不断增加,然而城乡学生社会资本的占有率是不一样的,社会资本占有率的高低又决定着机会增加的差异,这导致城市学生可以凭借其家庭资本优势获得更好的研究生入学机会,而农村学生在此方面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在优质研究生入学机会获得方面。
(三)思想观念因素影响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我国家庭历来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但是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应该达到哪一个层次,城乡家庭的父母存在不一样的认知。一般情况下,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父母都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是必要的,而在研究生教育价值的认识上,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其自身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的匮乏,以及缺乏教育信息方面的资源,对研究生教育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普遍认为子女读到本科即是教育的终点站。相对而言,城市家庭父母由于其自身文化水平较高,可以获得的教育信息资源也较为丰富,并且更加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其更倾向于子女读到研究生阶段,也会发挥其社会资本等优势为子女获得优质高效的教育资源。
四、结论与建议
城乡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当前缩小教育差距和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9]。并且随着文凭的贬值和“考研热”趋势的形成,研究生教育公平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教育公平起点的入学机会公平更是尤为重要。城乡学生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缩小,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并且需要相关制度的保障。
(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也都相对不错,但是整体而言,城市的发展还是优于农村。对于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我们需要秉着一颗同等的心去对待,要公平看待城乡教育各自的价值意义。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将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统一起来,如果孤立看待,那么无法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二)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城市和农村学生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机会上的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教育的延伸。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重要举措,在于缩小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教育的城市价值取向和城市学生享有更优质精品的教育资源,让农村学生在一开始就处于弱势,而教育具有积累性和延伸性,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上的劣势会一直延伸到教育的最高层次即研究生教育阶段。因此,必须保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充足、基础设施完备和师资资源充足,确保城乡学生起点的公平,尽量缩小由于家庭资本差异导致的城乡受教育程度的不公平。
(三)更新教育观念,正確认识硕士研究生教育。美国学者詹克斯通过对除学校因素以外的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其社会背景和家庭对子女教育支持与否有关[10]。科尔曼也提出校外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因素。在农村地区,有些父母可能对研究生教育价值认识不清晰或者是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因而其对子女是否攻读硕士研究生持否定态度。当然,考虑到生存等因素,这一做法也是在情理之中。因此,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尤为重要的。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学历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就业门槛对文凭的要求不断提高,弱势阶层如果想实现向上流动,必须重视教育。读研并不只是一种学历的获得和文凭的提升,个体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教育资源,还包括人际资源和文化资源等。因此,城乡居民都需要重视教育,正确认识研究生教育价值。
高校扩招增加了城乡学生读研的机会和比例,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城乡学生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机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才能真正推进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入学机会公平,对推动教育公平进而致力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7]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03):82-113.
[2]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3]张继平.研究生入学机会比例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03):7-13.
[4]樊明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研究[J].教育科学,2008,(2):86.
[5]乔锦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J].教育学报,2008,(05):92-96.
[6]孟凡强,初帅,李庆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否缓解了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J].教育与经济,2017,(04):9-16.
[8]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1):19-25.
[9]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03):86-98.
[10][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第十版.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