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戏剧舞台上的《窦娥冤》

2019-12-05高爽

戏剧之家 2019年31期
关键词:窦娥冤改编戏曲

高爽

【摘 要】《窦娥冤》在当代戏剧舞台演出史主要以“文革”以后的新时期最为活跃,演出的剧种有京剧、秦腔、豫剧、黄梅戏、蒲剧等。舞台演出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人们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当代戏剧舞台上《窦娥冤》的演出主要为改编本,各剧种改编本之间存在明显的异同。对于经典作品的舞台传承,应立足于对经典的改编、坚持民族本土戏曲艺术的特色以及适度创新上。

【关键词】《窦娥冤》;舞台;戏曲;改编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013-02

《窦娥冤》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出从古至今传唱不衰,元代《窦娥冤》主要是全本演出,舞台演出形式是杂剧,其一经演出引发巨大轰动。明代传奇的迅速发展,促成了改编《窦娥冤》剧本进行舞台演出这一极盛现象。同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剧作家。明代叶宪祖根据《窦娥冤》改编传奇《金锁记》,将悲惨结局改成大团圆,是舞台艺术演变的自然结果。后世舞台上盛行的窦娥戏也都是依据《金锁记》改编的,既传承了《窦娥冤》也发展了《窦娥冤》。这一时期,改编本《窦娥冤》的演出甚至超越了关汉卿原本《窦娥冤》的演出。明末清初时期,艺人们将剧目进行加工和改编,形成另外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折子戏的诞生使戏曲又站上了一个高度。清中叶后期,又根据《金锁记》改编成《六月雪》《羊肚》等折子戏。

一、当代戏剧舞台上的《窦娥冤》改编本

戏曲舞台演出是《窦娥冤》传播的主要形式,而各剧种对《窦娥冤》的改编是当代戏剧舞台上演出《窦娥冤》的关键。秦腔、昆曲、京剧、黄梅戏、蒲剧等剧种都改编过《窦娥冤》,歌剧《窦娥冤》和话剧《呐喊窦娥》等在戏剧舞台的演出可谓精彩纷呈。

(一)秦腔《窦娥冤》

秦腔的特点是高昂豪放,在秦腔《窦娥冤》的改编本中,1956年李约祉和张茂亭改编本,完全按照原著的故事顺序展开。1958年马健翎改编本,对人物现象、情节设计和结局处理上做了较多修改,和《金锁记》关系密切,马健翎秦腔版的人物和情节设计源于《金锁记》。

关汉卿笔下的蔡婆是可怜又可恨的形象,她是放贷人,对赛卢医的谋害和张氏父子的逼迫却十分软弱,但在马健翎的秦腔中蔡婆被改成读书人家的老妇人心地善良。其余改编本的蔡婆一家则靠纺织劳动为生。张驴儿父子的无赖形象,“两幅丑恶嘴脸更能凸显窦娥婆媳的遭遇凄惨。豫剧增加了张驴儿调戏窦娥的情节,使得无赖嘴脸更加深刻。”[1] 除了增设第五场《调戏》,还增加第八场《受贿》等,“关于官吏收取贿赂的情节,原著中并没有具体情节,而马健翎改编的有张驴儿用元宝贿赂太守情节,原著中胆小的赛卢医为了50两银子而把毒药给张驴儿,这些情节的加入使得悲剧情节更加深入,更加深化主题。”[2] 结局的改编,改编后以一场大雨结尾,窦天章将贪官和张驴儿、赛卢医斩首后,下起大雨,百姓欢呼,是大雨洗刷冤屈的愿景和象征。

(二)京剧《窦娥冤》

京剧对《窦娥冤》的改编本在改编历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京剧《六月雪》剧本是程砚秋先生改編的一个演出本。情节上,京剧《六月雪》在第八场增加百姓喊冤情节,第九场邻居将纸状交给窦天章,跪地喊冤,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程砚秋对窦天章查案部分的情节改编是对公平正义的秩序的维护,有很大的进步性。《六月雪》中蔡婆关于原著中高利贷的情节消失,在京剧版本中批判高利贷制度不再是重点,刻画婆媳关系的亲切和睦凸显,着重突出窦娥孝顺善良的品质。

(三)黄梅戏《窦娥冤》

黄梅戏唱腔以抒情为主,活泼轻快著称。以2012年12月,周源源饰窦娥的演出为例,采用关汉卿《窦娥冤》原本。第一场以《送别》开始,《昭雪》为结局,全程情节跌宕起伏。更新第一场送别时的舞台场景,在舞台上增设群众演员,例如赶路人,做生意的人家,玩耍的孩童。营造“窦天章”带“小窦娥”赶路的氛围,烘托真实的气氛。演员服装以安徽当地传统戏曲服饰为主,暖色粗布,无多缀布,简洁干练。

(四)蒲剧《窦娥冤》

蒲剧是中国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蒲剧的声腔特点有音域宽,嗓音高的美誉,擅长表演慷慨激越的悲壮故事。最为动容的是《窦娥冤》中的“法场”一折。蒲剧的舞台叙事方式《窦娥冤》第一场以窦娥悲壮的亮相在法场上,再以回忆式的倒叙为结尾。舞台布景十分丰富细节突出,全剧法场用大红色为主色,增添蔡婆为窦娥梳妆的细节,烘托蔡婆对窦娥的愧疚与不舍之情。

(五)歌剧和话剧版《窦娥冤》

中国歌剧是在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取了西方歌剧的精华,《窦娥冤》最具影响力的歌剧改编本是由著名歌剧艺术家郭兰英出演的。为纪念关汉卿而改编,作曲借鉴戏曲式写法,融入了合唱、对唱等艺术形式。在故事情节上尊重原著,只是对表演手法进行一些改动。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富,歌剧对其他角色的演唱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元杂剧中窦天章只在楔子和第四折中出现,歌剧增加一些情节来突出他的形象。张驴儿增加调戏窦娥的部分,揭露他好色的无赖形象。歌剧《窦娥冤》中,增加行贿的情节,元杂剧《窦娥冤》中没有向太守行贿的情节,歌剧中则增添行贿情节,控诉了暗黑腐朽的社会。同时,将窦娥的鬼魂情节删除,表演形式上增添对唱和合唱,对唱出现在窦娥临刑时的婆媳对唱,合唱出现在窦娥行刑时,非常有表现力。

对于话剧《呐喊窦娥》,很多人都觉得充满了现代气息,和原版大相径庭,也有很多观众认为符合现代审美需求,保持传统戏曲的同时,又展示了新的戏曲发展趋势。“话剧《呐喊窦娥》增加了以窦娥的独白来表示对命运的感慨,融入了西方戏剧形式,颇为大胆的改编。其次,《呐喊窦娥》多方位地刻画了窦娥形象,不仅在第一场中就以大段独白来刻画她的形象,结尾也有窦娥独立舞台高举单手作为结尾,引起观众内心的惋惜和同情。”[3]陆爱玲这样的改编留给观众很大的想象空间,引起观众们的反思。

二、思考:经典作品如何在当代戏剧舞台上传播

(一)要立足于对经典的改编

只有对经典剧本作品的改编,才能让改编版戏曲重新站上一个新高度。《窦娥冤》是在当代完成的经典化历程,早在明清就开始是经典化的源头,明末叶宪祖、袁于令对《窦娥冤》的改编一直影响着当代舞台。经典剧目,能引发观众对改编本舞台传播的好奇心与思考,经典剧目反映的先进思想表达了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愿景,对经典剧目的改编所表达出的情感表现力,是经典作品在当代戏剧舞台上传播的不竭动力。

(二)要坚持本土戏曲艺术的特色

中国戏曲是中国所特有的艺术瑰宝,外来的艺术形式未必适合我们本土戏曲自身的发展,要在不断的继承中寻找切合自己的道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和各类艺术创造。“唯有保持本国艺术最本质,最具辨识度的特点,才能到世界艺术之林中,寻找到清晰的自我定位,散发本土艺术的耀眼光华。”[4]

(三)适度创新是更广泛传播的关键

要赋予其永恒的生命力,就要在继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如果只是简单地、狭隘地单纯固守传统舞台表现模式,非但不能将传统戏剧艺术发扬光大,而且有可能会使许多剧种陷于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要防止经典剧目的流失,就需要人的创造力不断介入,就要有创造性的技术加以改进,这样的戏剧舞台艺术才有生命力,在发展中、改革中、创新中继承,才能延续发展下去。舞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自身赖以生存的土壤——舞台,传统戏剧是舞台技术存在、发展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窦娥冤》的舞台传播,不仅因为剧目题材具有现实意义,更多的是随着戏曲的发展,对《窦娥冤》在改编本舞台上的传承应用。“推广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并不限于直接传递技术手段,更要从舞台艺术升华到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主动地、有意识地展示戏曲文化的精华,从舞台艺术升华到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戏剧的神韵得以广泛传播。”[5]

参考文献:

[1] 史莹莹,李跃忠.豫剧《窦娥冤》与关汉卿《窦娥冤》之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25.

[2][3] 诸葛元元.关汉卿《窦娥冤》改编本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12,14,18.

[4] 黃蓓.当代戏曲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路径[J].戏曲研究,2016(4):226,240.

[5] 万斌.谈舞台技术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性[J].影剧新作,2016(4):165.

猜你喜欢

窦娥冤改编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窦娥冤》中蔡婆婆形象分析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