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2019-12-05陈继忠鲁培培
李 姗 陈继忠 鲁培培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黏膜的变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等,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具有季节性及反复发作性。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且效果并不理想。AR属中医“鼻鼽”范畴,研究发现,中医中药运用于AR的治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且具有一定的优势。为进一步探究AR的中医治疗方法,笔者采用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肺肾两虚型AR,收到确切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肺病科门诊就诊的A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排标准将成功入组的60例患者依据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中男女比例为1.5∶1(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5岁,平均(34.2±5.1)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3∶1(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4岁,平均(33.7±4.7)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伦理委员会批号:20180208A。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组标准:1)符合《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过敏性鼻炎的西医诊断标准[1]且符合中医证候肺肾两虚型[2];2)经西药抗过敏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或因其他因素而寻求中医药治疗;3)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4)年龄18~65岁。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损害;2)妊娠或哺乳期;3)合并哮喘;4)由于各种原因未完成疗程治疗者。
1.3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肺肾两虚型诊断依据:主症:鼻痒、清涕长流,喷嚏频频,鼻塞,嗅觉减退,面色苍白,乏力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弱。兼证:气短懒言,语声低怯,自汗,怕风畏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中药治疗,真武汤联合玉屏风散加减,黑顺片10 g,炙麻黄6 g,茯苓15 g,白术10 g,白芍9 g,炙黄芪15 g,防风10 g,苍耳子10 g,辛夷10 g,白芷10 g,细辛3 g,炙甘草10 g。随症加减:鼻痒可加僵蚕10 g,蝉蜕8 g;怕风畏冷可加桂枝10 g,干姜10 g;鼻涕清长不止可加乌梅10 g,五味子10 g;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加补骨脂15 g,淫羊藿15 g。制成颗粒,每日1剂,早晚冲服(颗粒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提供);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8 d。
1.4.2 治疗组除给予上述中药外,另给予任氏埋线治疗,第1个疗程的第1天:埋线针针刺上迎香透睛明穴,并于上星、关元、手五里、肺俞(双)、定喘(双)埋线;第2个疗程的第1天:埋线针针刺印堂穴,并于膻中、至阳、足三里、风门(双)、肾俞(双)埋线。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局部穴位消毒,选用1.5 cm生物合成线,穿入针芯中,关元、手五里、足三里直刺,膻中穴平刺,肺俞、定喘、风门、肾俞穴均由穴位点外侧1.5 cm处斜刺,进针深度根据患者的体型自行调整,保证线体位于皮下与肌层之间,转动埋线针并拔出,局部覆盖圆形胶贴。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8 d。
1.5 注意事项本研究穴位埋线采用任氏埋线包(由山东康利达医用制品有限公司提供),线体由传统的羊肠线改为生物合成线,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且无需切开局部皮肤,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术后24 h内不污染针孔,埋线3 d内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6 观察指标根据症状积分标准[3,4]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将AR患者按照症状轻重分为4个等级,从轻到重分别积分为0~3分。见表1。疗效判断:证候改善率≥51%定义为显效,50%~21%为有效,<20%为无效。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同时记录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表1 症状积分表
1.7 统计学方法试验数据采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较对照组80.0%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总分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打喷嚏、流涕、鼻塞、鼻痒以及总分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患者各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各指标评分更低,除流涕外,其余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总分改善情况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穴位埋线后有2例患者出现鼻部硬结,未经特殊处理,1个月内均自行消失,2组患者口服中药后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AR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5]。中医学称AR为“鼻鼽”,最早出现于《礼记·月令》,其发病机理为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为脾、肺、肾诸脏亏虚,外因为感受湿热、风寒的侵袭。因此AR总的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本研究以玉屏风散联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肺肾两虚型AR,具有益气固表、温肺祛寒、健脾益气、温肾化饮之功效,方中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通窍,辛夷、苍耳子、细辛、白芷温通鼻窍,茯苓、白术健脾化湿,僵蚕、蝉蜕祛风止痒,乌梅、五味子补肾收敛,补骨脂、淫羊藿温肾化饮,桂枝、干姜温肺化饮,随证加减,共奏鼓舞人体阳气,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穴位埋线治疗是以经络、气血、脏腑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疗实践和传统针灸,用特制埋线针将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穴位的一定位置,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过程,对穴位产生长久刺激,延长针刺的效应时间,发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作用,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抗过敏能力[6]。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可通过影响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NK细胞的细胞毒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7]。
本研究用穴位埋线治疗AR,以埋线针由上迎香透刺睛明,此处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交会处,能疏通肺气、宣通鼻窍,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印堂为经外奇穴,具有通阳益气的功效。上星、手五里为AR的经验效穴,上星穴具有通窍明目、宁神通鼻的作用,手五里调理气血、体质,具有通气散结、通经活络的功效;关元、足三里培补元气、补益下焦,强健身体,提高免疫力;风门是足太阳经和督脉会合之穴,为风邪出入之门户,具有益气固表、解表宣肺的作用,同时还能抗过敏、止痒;俞穴是脏腑经脉之气转输、输注之处,肺俞、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具有调补肺肾的作用;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膻中穴属任脉,是心包经及一身宗气的聚集之处,宽胸理气、通阳化浊;至阳穴位于背部属督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益气壮阳。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观察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AR的近期疗效。结果表明,中药联合穴位埋线较单一使用中药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但由于本研究病例数有限且观察时间较短,对其远期临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