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9-12-05张临平

光明中医 2019年21期
关键词:胃脘萎缩性胃镜

张临平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比较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病例特点,大量研究证实,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占到该病发病率的52%~80%,不过随着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变化,发病群体越来越低龄化[1]。目前慢性萎缩性胃炎仍无特异性治疗措施,抗幽门螺杆菌(Hp)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疗效有限,复发率高[2]。中医特别是特效中药治疗优势日益受到关注,中西医结合成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选择。本研究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预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门诊接收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研究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58~75岁,平均 (62.22±3.21)岁;病程2~15年,平均(7.12±1.24)年。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60~75岁,平均 (61.44±3.19)岁;病程2~17年,平均(7.32±1.16)年。2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关于“胃脘痛”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实验室检查证实。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及腹部灼痛、胀痛等症状,大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贫血等症状。胃镜检查胃黏膜为灰白色,可见毛细血管或红色网状的小动脉;实验室检查显示尿、血中胃蛋白酶原减少,胃液无酸或低酸状态;病理学检查可能存在肠腺化生,腺体有不同程度的萎缩。2)中医症状总积分≥8分。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溃疡、十二指肠溃疡;2)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对针刺及穴位埋线等不能耐受;3)合并造血系统及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4)近期服用过非本次研究药物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2组患者先给予基础性治疗,对于伴腹胀、嗳气者,叮嘱餐前口服多潘立酮,20 mg/次,3次/d。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其中雷贝拉唑20 mg,于每日清晨空腹及睡前各服1 次;左氧氟沙星200 mg,餐后 30 min服用,2 次/d,持续15 d;阿莫西林1000 mg,餐后30 min服用,2 次/d。以上4周为一个疗程。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包括自拟健脾益胃汤、针灸、穴位埋穴等,具体如下:1)自拟健脾益胃汤,组方:茯苓15 g,黄芪15 g,党参15 g,半枝莲15 g,枳实10 g,莪术15 g,法半夏12 g,栀子12,白术10 g,甘草6 g。随症加减,伴热盛者加白花蛇舌草和蒲公英;胀满者加莱菔子、砂仁;肝郁者加郁金、柴胡。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煎汁150 ml,分早晚服下。治疗3个月。2)针刺、埋线。取足三里(双)、内关(双)、上巨虚、下巨虚、公孙(双)、太冲(双)、关元穴等穴位,消毒进针,仰卧,选用28#1.8寸不锈钢毫针,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选取关元、中脘、天枢(双)、胃俞(双)、脾俞(双)、大肠俞(双)等穴位埋线,用华佗牌可吸收的缝线,将线穿入一次性7#注射针头,针尖流出线长0.5 cm,穴位消毒后紧绷皮肤将注射针头快速刺入穴位1~1.5 cm深,待得气后轻柔捏穴缓缓拔出针头,消毒止血,并采用止血贴覆盖针孔。叮嘱患者4 h内穴位不接触水。以上针刺及埋穴每周1次,治疗12周。

1.4.2 观察指标1)记录2组治疗后的Hp根除率,以病理学及尿素酶试验均呈阴性为依据;2)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以胃痛、胃胀、便溏和纳呆程度作为评分对象,分成无、轻、中、重,对应0、1、2、3分。

1.4.3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消退达到轻度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腺体萎缩;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消退达到中度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明显萎缩,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别;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病理组织学检查示明显萎缩,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1个级别;无效:症状未见改善或恶化,胃镜检查病情加重[4]。

2 结果

2.1 2组患者Hp根除率比较研究组42例转阴,Hp根除率85.71%;对照组37例转阴,转阴率75.51%。2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研究组中医症状评分为治疗前(20.18±5.12)分,治疗后为(8.32±2.67)分;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为治疗前后分别为(22.36±7.42)分、(15.12±3.45)分,研究组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起病原因复杂,发病机制迄今不明,不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该病表现为典型的胃黏膜广泛性、局限性固有腺萎缩症状,提示该病恶化为胃癌的风险高,可能是胃癌的癌前病变,应引起高度重视[5]。大量研究共同认为是Hp参与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故临床多采用Hp根除术消除萎缩性胃炎患者胃内炎症,以此延伸出三联、四联疗法,不过根据随访,长期效果不佳,复发率高,也容易损伤胃黏膜[6]。

中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纳入“痞满”“胃脘痛”范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关于其病机,认为与脾胃不健,或饮食不节,或外邪犯胃,致脾胃失运,脾阳受损,进而脾胃虚弱,出现胃脘隐痛,食少纳呆。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胃脘痛历史悠久,本研究选取足三里、内关、上巨虚、下巨虚、公孙、太冲等穴位,根据中医穴位原理,足三里乃胃经“所入为合”,《灵柩·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胃脘痛……取三里也”;上巨虚对应大、小肠之 “下合穴”,根据“合治内腑” 理论,上述穴位可治腹泻,缓腹痛;关元属于小肠募穴。以上穴位合用,可奏暖胃止痛,消积止泻,降逆止吐之功[7]。

穴位埋线是较针刺更为强烈的一种中医方法,集透穴、放血、穴位注射于一体,通过“长效针感”刺激穴位,提高穴位兴奋度,加强传导性,起到“通其经脉,调节气血”的作用,也符合中医“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的深邃思想。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Hp根除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1%(P<0.05);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达到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以上说明,在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穴位埋线等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好,Hp根除率高,患者耐受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胃脘萎缩性胃镜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
张志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