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脾清热汤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82例*

2019-12-05董晓丽

光明中医 2019年21期
关键词:食量厌食症阴虚

杨 竞 董晓丽

小儿厌食症以食欲不振或减退甚或拒食、食量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疾病是消化功能紊乱症的一种表现类型。若长时间厌食,小儿有可能会气血不足, 机体也会因为营养补充不足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 增大感染风险, 更甚至影响到小儿生长以及智力发育。有资料显示, 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病率为13%~34%[1]。西医有研究[2]发现, 微量元素锌是影响小儿食欲的重要因素, 锌是人体重要的元素之一, 参与合成体内多种蛋白质以及核素的合成, 影响体内消化酶的合成。所以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是通过补锌及纠正肠道微生态紊乱等治疗来平衡患儿肠道菌群,但疗效欠佳[3]。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取得良好的进展,受到广泛关注。

调脾清热汤是已故山西省儿科名医张刚老先生所创立方药,原方用以治疗小儿阴虚发热证。余师董晓丽主任医师在继承张老先生的基础上,集合多年临床实践,将其广泛运用于小儿厌食、盗汗、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证属脾胃阴虚者,取得良好疗效。此次试验选取对象为小儿厌食症之脾胃阴虚者82例,以探讨调脾清热汤的临床疗效,具体试验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通过门诊跟师形式,获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太原市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82例厌食症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厌食症诊断标准,其中男47例,女35例;平均年龄(4.20±2.25)岁;病程3.0~11.5个月,平均病程(5.4±2.0)月;体质量8.80~28.41 kg,平均体质量(17.41±7.10)kg。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厌食症的诊断标准。1) 患儿长时间无食欲,食入量较患病前减少 1/3~1/2,且发病时间≥2周,无其他系统疾病; 2) 体质量停止增长或呈下降趋势,且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喂养不当病史。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5]中厌食症脾胃阴虚型的诊断标准。1) 主症: 不思饮食,食少饮多;2) 次症:烦躁少寐,小便短黄,大便干结;3) 舌脉: 舌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满足上述主症及次症2项以上,并参考舌脉,即可诊断为厌食症脾胃阴虚型。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中医及西医小儿厌食症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 1~7岁;3)有复诊记录者;4)患儿近期未服用促进消化药物,家长对本研究知情,且为自愿参加。

1.4 排除标准1)年龄在1岁以下,7岁以上;2)患有严重心、脑、呼吸、肝、肾等系统疾病者;3)合并神经系统疾病, 精神状态异常者;4)其他疾病引起的厌食者,如神经性厌食或消化道疾病、恶心肿瘤等引起的厌食;5)医嘱依从性差。

1.5 治疗方法患儿均以调脾清热汤为主方治疗小儿厌食症,药方组成:乌梅8 g,山药10 g,沙参10 g,麦冬10 g,黄芪5 g,地骨皮8 g,石斛8 g,焦山楂10 g,胡黄连5 g,甘草3 g。以水煎服或服用中药免煎颗粒剂,每日1剂,于三餐前30 min服用。持续2周,并随访调查了解患儿治疗情况。

1.6 观察指标观察反映疗效评价的主要证候积分,包括治疗前与治疗后的食量、食欲、饮水量、小便色泽。

1.7 疗效判定标准

1.7.1 证候疗效标准治疗后临床证候情况评定: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将主要证候严重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分别计为0分、2分、4分、6分。临床主要证候及其分级计分标准详见表 1。

表1 患儿主要证候计分标准

1.7.2 疾病疗效标准参照 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临床治愈:食欲与食量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食欲明显恢复,食量恢复到原有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75%~94%;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复,但未达到原有水平的3/4,证候积分减少30%~74%;无效:食欲与食量均无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82例患儿治疗后,临床治愈6例 (7.32%),显效 44例 (53.66%),有效30例 (36.59%),无效2例(2.44%),总有效率97.56%(80/82)。

2.2 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食量、食欲、饮水量、小便色泽积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时间食量食欲饮水量小便色泽总积分治疗前4.62±1.114.25±0.752.91±1.093.55±1.6515.37±3.08治疗后2.12±0.881)2.33±0.971)0.21±0.401)1.12±0.211)4.81±1.881)t值16.0514.1622.6719.9122.34P值<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本研究初步证明小儿调脾清热汤对厌食症脾胃阴虚型患儿在食欲及食量上有明显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此方药原用来治疗小儿阴虚发热,然随着儿童生长环境的改变,儿童疾病的病种也发生了变化。小儿厌食症渐多。究其原因,小儿其生理特点即“脾本不足”,儿童时期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本应更加精心地呵护小儿脾胃,然当代物质极为充裕,小儿饮食在肥甘厚腻及煎炸燥热之性食物方面的比例大幅增加,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就餐不规律、饮食不节、饮食单一,或温热病后,或食物污染、环境污染、情志不畅、激素超标等因素,皆可致脾胃阴液耗伤,《素问·灵兰秘典论》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今脾胃受损,脾不升、胃不降,则口不知五味。又如《继志堂医案·内伤杂病门》云:“胃阴充则能纳”。唐容川提及:“脾阴不足,则水谷不化,譬如釜中煮饭……无水而不熟也”。脾胃失养,胃失腐熟水谷之能,脾失健运、输布精微之力而致厌食。余师董晓丽主任医师在继承张老大夫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异病同治,为原有的方子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方中乌梅、沙参、山药为君药,乌梅归肝、脾、肺、大肠经, 《神农本草经》言:“气味酸温平涩无毒。主治下气, 除热烦满, 安心, 止肢体痛, 偏枯不仁……。”李时珍·《本草纲目》言:“乌梅敛肺涩肠, 止久嗽泻痢, 反胃噎膈, 蛔厥吐”。现代药理研究表明[7],乌梅具有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消化液,促进消化,促使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功效。山药味甘性温无毒,入肺、脾、肾经,益气补脾、滋补肾阴,为健脾益气要药。沙参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清代医家林佩琴《类证治裁》谓:“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沙参……”。黄芪、石斛、麦冬为臣药,黄芪补中益气,余师董晓丽主任医师认为黄芪补气升阳,偏补脾阳;而山药补脾养阴生津,偏补脾阴,两药合用,阴阳具补,使脾气得以健运。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现代药理研究石斛对人的胃酸分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8]。麦冬生津润燥。地骨皮、胡黄连、焦山楂为佐药,地骨皮甘寒清润,退肺肝肾之虚热、表里均走。胡黄连清脾胃伏火,苦降直坠, 导热下趋,为治小儿疳热积气之峻药。《药品化义》曰:“胡黄连, 独入血分而清热。丹溪云, 骨蒸发热, 皆积所成。此能凉血益阴, 其功独胜, 若夜则发热, 昼则明了, 是热在血分, 以此佐芎、归为二连汤, 除热神妙。”焦山楂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立方精密,配伍得当严谨,以清补脾胃为主,重在滋阴,然阴虚则内热,故佐以少量清热之品;补脾胃之阴同时,亦不忘健运脾阳,黄芪既鼓动阳气助脾运化,又防滋阴药太过。

小儿调脾清热汤治疗脾胃阴虚厌食症疗效显著,是临床上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方剂。大部分药物亦是可直接食用食物,体现药食同源。余师董晓丽主任医师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最忌用大苦、大寒、大热以及峻补之剂,用药贵在平稳,“山药、乌梅”之类皆无毒之品,既平稳又可治病。本方口感好,便于服用,容易被小儿接纳,依从性好。本方不只是可治疗小儿厌食症,余师董晓丽主任医师在本方的基础上,主要药物剂量加以变化,药物之间君臣佐使关系随之改变后,还用以治疗小儿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良好效果,余将在后续报道。

猜你喜欢

食量厌食症阴虚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弱弱虎”健身记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食量与健康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中风防治灵1号为主治疗阴虚风动型脑梗死30例
老年糖尿病阴虚类证候与垂体一甲状腺轴关系研究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