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脉络丛乳头状癌误诊1例分析
2019-12-05任翠萍程敬亮赵瑞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郑州450052
陈 晨,任翠萍,程敬亮,赵瑞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52)
病例女,26岁。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1月余,加重半天余,并伴双侧视力下降,食欲不振。MRI示左侧顶枕叶、胼胝体压部、左侧脑室后角区见不规则团块状长T1(图1)混杂稍长T2信号(图2),高b值DWI上病变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图3),增强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图4),病变最大截面大小约33 mm×31 mm×35 mm(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病变周围可见大面积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左侧侧脑室及脑干受压,局部中线结构右偏,左侧脑室颞角、后角扩大,增强颞角、后角室壁呈线样强化;考虑胶质瘤。手术显微镜下皮质3 cm处可见肿瘤组织,呈灰红色,实质性,质软,血供丰富,与左侧侧脑室壁有粘连。免疫组化:AE1/AE3(灶+),S-100(灶±),GFAP(-),Oligo-2(-),EMA(-),TTF-1(-),Villin(-),TG(-),Vimentin(±),Ber-EP4(-),CK-L(+),Ki-67(30%+)。符合脉络丛乳头状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图5)。术后7月,患者诉双下肢麻木1月。腰椎MRI示T6椎体水平脊髓内见类圆形等T1(图6)等低T2信号(图7),增强病变明显欠均匀强化(图8,9),大小约11 mm×8.5 mm×6.5 m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病变邻近T2~T9椎体水平脊髓内见带状长T1长T2信号,考虑转移并脊髓水肿。手术时后正中剪开硬脊膜,见部分肿瘤从脊髓内突向硬脊膜,另一部分肿瘤位于脊髓内,镜下见肿瘤呈灰红色,边界欠清,血供不丰富。免疫组化:CK(部分+),S-100(部分+),GFAP(-),CK-L(部分+),EMA(-),Vimentin(+),Ber-EP4(-),Ki-67(约40%+)。符合CPC转移(图10)。
图1 T1WI示患者左侧顶枕叶、胼胝体压部、左侧脑室后角区异常低信号病灶。图2 横断位T2WI见混杂稍高信号病灶。图3 DWI上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图4 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5 头部肿瘤病理图片(HE)。图6 T1WI示T6椎体水平脊髓内等信号。图7 T2WI示类圆形等低信号。图8,9 增强病变明显欠均匀强化。图10 脊髓肿瘤病理图片(HE)。
讨论CPC是源于脉络丛上皮细胞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2%~4%,占成人0.5%。几乎所有的脉络丛癌都见于儿童,在成人中极为罕见[1],且CPC在成人转移的报道较少。头痛、复视和共济失调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脑脊液的机械阻塞引起的,其次是脑积水,不论肿瘤的位置[1]。
CPC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有侵袭性,肿瘤边缘可超过侧脑室边缘,进入脑实质内,MRI T1WI多为低等信号,由于出血、钙化,T2WI呈混合信号,增强明显强化,内部可囊变坏死,周围大片指压状水肿带,瘤周水肿是CPC向脑室外侵犯的重要征象,并有不同程度脑积水[2]。S100、CK、Vim多呈阳性,而GFAP多为阴性。本例未见明确的出血钙化(不具特异性),但沿血行播散转移至脊髓。
鉴别诊断[3]:①室管膜瘤主要发生在第四脑室,在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钙化约占50%,瘤周水肿较轻,轻中度强化;②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局限于脑室内,边缘清晰,脑积水较明显;③脑膜瘤为脑室外肿瘤,周围可有脑脊液环绕,增强时明显均匀强化,可出现脑膜尾征。
误诊原因:影像学表现不典型。CPC多数会有脑积水,脑积水其成因包括两种情况:①肿瘤的所在位置直接梗阻脑脊液循环所致梗阻性脑积水;②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紊乱造成的交通性脑积水。CPC脑积水不明显可能原因有:①异位CPC,鲜有报道因胚胎残留可发生在颞叶;②发现早,肿瘤体积较小,未完全堵塞通道,脑脊液尚流通;③突破脑室壁向脑实质内生长。本例CPC体积大,起源于脉络丛,向顶枕叶侵袭性生长,脑积水不明显,致使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