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自贸区建设人才紧缺的原因及对策

2019-12-04叶丹丹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人才资源辽宁人才

叶丹丹 王 馨

(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辽宁作为东北唯一的自由贸易区,承担着提高整个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责任。而辽宁自贸区的建设需要足够的人才资源来推动,同时,辽宁作为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振兴发展对各类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1]。然而,现阶段辽宁省的人才资源处于紧缺状态,为了促进自贸区的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对人才资源的管理与引进。

一、辽宁自贸区人才现状

(一)辽宁人才分布情况

辽宁现有的人才总量不足,尤其是缺少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截至2018年,辽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523万,高学历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12%,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口18万人。从全国范围看,辽宁的高层次人才占全国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不高,尤其是“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才数量更少(见表1)。辽宁现有的人才水平及数量无法满足辽宁自贸区的发展。

表1 2018年辽宁高层次人才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18年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二)辽宁自贸区企业分布

辽宁自贸区自成立以来,企业数量增加明显,截至2018年,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现有企业共计47 000家(见表2)。由此可见,辽宁自贸区的设立对辽宁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辽宁自贸区建设对人才资源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表2 2018年辽宁自贸区各片区企业数量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2019年中国工业新闻网数据整理得出

(三)辽宁自贸区人才紧缺情况

从《大连2018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来看,大连片区专业技术类人才资源的紧缺程度最严重,其次是管理类人才资源,最后则是技能类人才资源(见图1)。

关于沈阳片区的人才资源现状,从紧缺的行业来看,以新型产业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软件工程师等职位紧缺程度为最,其次是农业技术人员,反映了人才紧缺职位多为专业性较强的高端人才;从紧缺的人才学历来看,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资源最为紧缺,本科生学历的人才资源紧缺程度一般,可见,高学历的人才资源紧缺严重[2](见表3)。

图1 2018年大连紧缺人才岗位类别分布

职业类别任职条件参考年薪紧缺程度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学历30万非常紧缺生化科研人员博士研究生学历20万以上非常紧缺汽车制造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15~30万非常紧缺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学历30万以上非常紧缺管理学研究人员博士研究生学历30万以上非常紧缺经济与金融专业人员硕士研究生学历30~50万比较紧缺农业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学历30万比较紧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24~36万一般紧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2019—2020年度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目录》整理得出

根据《营口市2019年人才需求目录》数据显示,营口片区的人才紧缺类型主要为技能型人才和专业技术性人才,分别占比61%和39%。

通过对辽宁自贸区三个片区的人才资源现状分析可知,辽宁自贸区高层次的人才资源紧缺严重。

二、辽宁自贸区人才紧缺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因素

总体来说,经济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人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于上海、浙江等自由贸易区,辽宁自贸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在2015年后下降趋势明显,而上海、浙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见表4),这就导致大多数人才倾向于选择这些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自贸区,也直接造成辽宁自贸区的人才紧缺。

表4 2014—2018年部分省市生产总值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单位:亿元)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使得“北雁南飞”成为新一轮人才流动的标志性趋势,辽宁虽然有着较丰富的高校资源,但是人才资源的本地化水平较低[3]。辽宁省有高校115所,在全国排名第九,但是很多辽宁省的高校学生毕业后选择去北上广等更具有发展优势的地区,这直接导致辽宁的人才资源大幅流失。

(二)产业转移因素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不同产业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比重会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与劳动力的比例将相对增加,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后,劳动力资源会向第三产业转移[4]。

辽宁自贸区的紧缺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两个方面。2018年全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4 732.20亿元,第二产业365 975.61亿元,第三产业508 674.59亿元,可见,第二、三产业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然而,辽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相对较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辽宁的第三产业增速相对于四川、上海等地区进展较缓慢,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见表5)。

辽宁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努力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技术研发与创新基地。辽宁产业结构的转移使得辽宁自贸区的劳动力就业分布发生变化,以往的人才资源已经无法满足辽宁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

(三)投资结构因素

辽宁的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而对于新兴产业承接的转移项目数量较少,投资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辽宁省产业结构失衡。在新能源产业和运输邮电业的投资比例上,辽宁相对于四川、广东等地大体相当,但是投资额的差距非常明显,辽宁新能源产业的投资金额直接影响到该产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到人才的引进(见表6)。

对2018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R&D经费投入数据整理发现,2018年全国R&D经费投入达到19 677.9亿元,其中,辽宁的R&D经费投入为460.1亿元,占全国比例2.34%,说明辽宁对科学研究和实验发展的资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辽宁相对于广东、浙江等自贸区的R&D经费投入差距显著,这也导致大量科研人才不愿意前往辽宁自贸区就业(见图2)。

表5 2018年部分省市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各省、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

表6 2018年部分省市主要行业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各地统计局数据整理得出

图2 2018年部分省市R&D经费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四)劳动报酬因素

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源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5]。这说明,辽宁自贸区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但是当下的形势并不乐观。通过对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整理,得出,各地月平均工资水平情况(见图3)。

图3 2018年部分省市年平均工资情况(单位:元)

2018年全国年平均工资68 380元,辽宁年平均工资为69 096元,辽宁的工资水平与全国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但是,相对于上海、广东等自贸区,辽宁劳动报酬低的状态,导致在吸引人才资源时薪酬福利竞争力不足,使辽宁逐渐发展成为人才净流出区域[6]。

(五)人才制度因素

当下的辽宁还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从而导致员工的离职率较高[7]。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明确指出: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为了满足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要对人才的薪资、福利、养老待遇等制定一个详细的管理机制[8]。目前,不少企业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没有建立起一个长远、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也没有为人才资源制定长期可行的发展计划,这不利于人才资源的稳定发展。辽宁自贸区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保证人才的归属感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人才培养因素

面对国际环境的瞬息多变,各行业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对于人才的筛选也更加严格,也更加倾向于选择适应性强的人才来应对复杂的市场。目前,辽宁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还比较传统,很多都是基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缺少足够的实践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9]。

三、辽宁自贸区人才紧缺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对策

1.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优势正在逐渐转化为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因素。辽宁政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产业的转移与升级,从而促进辽宁的经济转型,推动现代化产业的建立。政府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行硬件设备的更新,致力于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质量优势[10]。此外,应加大对老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型企业的发展,适当减少生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加大对产品的创新性研究,延长产品的生产价值链,提高辽宁的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逐步提高辽宁自贸区的竞争力。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的现有产业结构特点表现为生产规模大、产品附加值低、缺少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发展前景较差。辽宁自贸区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政府需要合理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人才资源的主导需求来调整产业的生产结构,使得人才资源得以与产业结构相匹配[11]。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辽宁自贸区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3.改善政府投资结构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辽宁对于新型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对科研技术产业的投资水平也较低,这不利于辽宁自贸区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辽宁政府必须把科技创新产业作为投资结构的调整重点,努力改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环境,争取开发更多的科研项目,以此来吸引国内外的人才资源加入辽宁自贸区的建设[12]。也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型产业研发基地、科研工作站等方式来留住人才资源,并且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与人才结构的适配性,让各种类型的人才都有发挥才能的机会。

4.完善人才吸引政策

为了解决辽宁自贸区的人才紧缺现状,政府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改善这种局面,制定更多人才政策来吸引人才资源。例如,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尽量为人才资源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深入贯彻人才政策的执行力度,积极落实对于人才资源的扶持待遇,保证福利制度的公开透明。另外,政府可以针对辽宁省的高校学生资源采取相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后留存本地,设立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定更多的创业优惠政策,解决人才资源外流严重的问题,以便于帮助辽宁自贸区进行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储备。

(二)企业方面对策

1.健全人才管理制度

人才是促进辽宁自贸区发展的第一资源,而对于人才的管理需要一个成熟的机制来运行。企业需要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注重人才的未来发展规划,促进人才资源的稳定发展。要对人才进行适当的激励,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给予人才足够的物质激励,让人才可以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13]。同时,对于人才的精神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适当的精神激励可以让人才感受到企业的认同感,进而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并且也有利于激励企业内部的合理竞争,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2.推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企业应在政府引导下深化员工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应强化人才资源的价值激励导向,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人才资源的价值要素;对处于关键岗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人才资源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

(三)高校方面对策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当前,辽宁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对人才资源的需求也在变化,高校可以针对产业转移的人才需求状况来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努力做到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相适应。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在进行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比赛,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便于为辽宁自贸区提供更多的全方位型人才。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可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讲座,纠正学生以往对企业经营的认知偏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与管理情况;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便于学生得到相关岗位的锻炼,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企业对人才资源的实质要求。

总之,辽宁自贸区的设立对于拉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辽宁自贸区建设在国家战略推动和政策扶持下发展前景良好,但仍存在人才资源短缺问题,当地的政府、企业、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为辽宁自贸区的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人才资源辽宁人才
人才云
辽宁之光
“人才有价”充分释放人才资源市场活力
读辽宁 爱辽宁
新能源企业人才资源胜任管理研究
辽宁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01海上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