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病原菌分析
2019-12-04杨蔚
杨蔚
急性肾盂肾炎指的是发生在肾盂黏膜处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病变,其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1-5]。急性肾盂肾炎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可分作首发型与复发型,该病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皆有发病的可能,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腰痛、发热、寒颤、尿急、尿频、尿痛及肾区叩痛等膀胱刺激征,给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困扰[6-10]。本研究主要对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分析,探讨其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用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66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42.36±16.42)岁。将患者根据发作次数分为首发组(初次发作,62例)和复发组(多次发作,38例)。纳入标准:①与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②入院诊治之前未服用过任何的抗菌类药物;③未合并有其他的急性或者慢性感染疾病。排除标准:①尿路畸形者;②精神异常者;③肾功能不全者[3]。
1.2方法 取两组患者的清中段洁尿作为标本,把标本接种放至培养基当中加以培养,温度设置在37℃,培养时间为24 h,结束培养后观察菌落的生长,对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菌株的鉴定选择全自动细菌鉴定加以鉴定[11-1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阳性率、病原菌分布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for Microsoft Windows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病原菌阳性率比较 复发组病原菌阳性率为78.95%(30/38),高于首发组的53.23%(3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原菌阳性率比较[n(%)]
2.2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 首发组检出3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6株,不动杆菌属3株,变形杆菌属2株,克雷伯菌2株;革兰阳性菌10株,其中肠球菌属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株。复发组检出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包括大肠埃希菌13株,不动杆菌属2株,变形杆菌属1株,克雷伯菌1株;革兰阳性菌13株,其中肠球菌属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株)
3 讨论
泌尿道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肾盂肾炎及膀胱炎。肾盂肾炎又称为上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是一种泌尿系统常见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可分作首发型与复发型,该病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皆有发病的可能,临床以女性多见,主要原因是女性的尿道较短及其和肛门的位置较为接近,而老年人发病原因是因为其肾脏的代谢功能减弱和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成为急性肾盂肾炎的多发群体[15-17]。
尿液的本身并无菌,而经过培养后得出的病原菌可明确是否为细菌感染,本研究结果显示:复发组病原菌阳性率为78.95%(30/38),高于首发组的53.23%(3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原菌于尿道中持续存在是引发疾病复发的关键原因。从相关的临床研究上看,急性肾盂肾炎中感染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在本组病原菌共培养出63株,首发组33株,复发组30株,其中,首发组病原菌可分为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肠球菌属,这与临床研究报道相符[18],且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较高,而革兰阳性菌中以肠球菌属为主,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本组也有检出,复发组患者的革兰阳性菌所检出比例比首发组明显较高,提示急性肾盂肾炎反复发作者感染革兰阳性菌的可能性比较大,临床需多加关注[19,20]。本组所有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后病情皆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部分复发型患者经坚持治疗后病情皆得到显著缓解。
综上所述,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属,病情发作的次数对感染病原菌的构成不具影响。而临床加强对该病病原菌的检测和分析,针对不同疾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