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学习成绩的情况调查研究
2019-12-04龚忠诚吕曜光贾梦莹宋志强
龚忠诚,吕曜光,贾梦莹,宋志强
(新疆医科大学:A.口腔医院;B.口腔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我国大学本科生的普及是教育体系发展成熟的表现,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评估教育人才的方法不仅包括了个人的学习成绩,也包括了知识的整合能力,多数情况下成绩是与整合能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代大学生知识的整合应用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性[1],对人才的加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我们提出构想,科研能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真正存在相关关系。如今国内大学已经开始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了自己的本科生科研培养机制并在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效率[2]。由原来的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创新型人才[3]。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强弱更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当今现况急需科研-临床复合人才,所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能为后续培养新型卓越人才提供基础[4]。然而很多本科生认为参与科研会耗费大量课余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由此本文选择以“学生参与科研”和“学习成绩”两者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关系的实质,利用不同的方法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问卷调查设计
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2014级、2015级、2016级本科生(包括护理、麻醉、本硕、临床、口腔专业),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科生参与科研与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分析。
(1)调查内容
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根据研究内容,充分考虑影响大学生科研工作的相关因素,并考虑相关问题解决方案,设计本次问卷,本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所有班级学生均填写,包含本次研究主要内容的问题设计为:您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为?A.前10%;B.11~25%;C.26~50%;D.51~75%;E.后25%。第二部分为仅参与过科研的同学填写,包含本次研究主要的内容设计问题为:参与科研后您的学业成绩在班级中的排名为?A.前10%;B.11~25%;C.26~50%;D.51~75%;E.后25%。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6%。
(2)收集方法
为保证每个班级学生均能收到问卷调查,故选择上午第一节课开始前15分钟,由两位教师负责,一位负责发放并收回问卷,另一位负责讲解问卷内容,以保证每位学生能够有质量完成问卷调查内容。
(3)资料归类
完成问卷调查后,对学生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归类,将学生成绩按班级排名百分比分为三级,优秀(前10%~25%)、良好(26%~75%)、差(后25%)。优秀:班级平时成绩处于班级前25%水平。良好:班级平时成绩处于班级中游水平(26%~75%)。差:班级平时成绩处于班级后25%水平。
(4)质量控制
①问卷设计根据严格的设计标准,不涉及诱导性问题。②两位教师对完成的问卷调查内容全部按题号录入Excel统计表,对有问卷问题空选、少选、漏选及多选则由两位教师共同确认为无效问卷后,不计入统计表,以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准确性。
1.2 统计分析
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用SPSS22.0软件将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基本资料
患者的一般情况见表1,性别比例分别为男性58.1%,女性41.9%,大二学生151人,大三学生146人,大四学生166人,护理专业102人,口腔专业85人,临床专业135人,麻醉专业85人,本硕专业56人。
表1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构成比
2.2 参与科研与否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结果
在参与调查问卷学生中,关于学习成绩问题统计结果如表2、图1所示,共有参与科研学生56人,其中优秀25人,占44.6%,良好22人,占39.3%,差为9人,占16.1%,未参与科研人员共计407人,其中优秀101人,占24.8%,良好255人,占62.7%,成绩为差的学生为51人,占12.5%。
表2 参与科研与未参与科研学生成绩比较[n(%)]
图1 参与科研与未参与科研学生成绩比较百分比图
2.3 大学生科研的主观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科研的主观调查问卷中,如表3所示,问题为对科研的关注度,其中选择“经常关注”的有37人占7.99%,选择“有时会关注”的学生有94人占20.30%,选择“偶尔会关注”的学生有332人占71.71%,对问题为对科研活动的态度调查中,选择“很有兴趣”的学生143人,占30.89%,选择有“一定兴趣”的学生272人,占58.75%,选择“没兴趣”的学生48人,占10.37%,对于问题为喜欢哪方面研究问题调查中,选择“喜欢临床相关研究”的有250人,占54.00%,选择喜欢“基础相关研究”的有131人,占28.29%,选择“无所谓听从导师安排”的有82人占17.71%,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科研的关注度不高,但有89.64%学生表达出对科研有兴趣,且有54.00%的学生喜欢与临床相关科研。
表3 对于大学生科研的主观调查表
2.4 对于大学生未参与科研活动的原因调查
关于大学生未参与科研活动的原因调查中,如表4所示,总计有407人,有122人(29.98%)选择“对科研项目不了解”,有48人(11.79%)选择“对科研没有兴趣”,有172人(42.26%)选择“科研影响学习”,有9人(2.21%)选择“找不到合适的课题”,有28人(6.88%)选择“找不到合适导师”,有18人(4.42%)选择“找不到合适团队”,还有10人(2.46%)选择为“申报未成功”。
表4 对于大学生未参与科研的原因调查表
3 讨论
3.1 大学生对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与学习成绩呈正比
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上来看,30.89%的学生对科研感兴趣,58.75%的学生对科研比较感兴趣,还有10.37%没兴趣。可看出,现今医学院大学生对于科研能力的兴趣程度较高,不仅如此,未参与科研学生成绩:优24.81%,良55.08%,差11.02%。参与科研学生成绩:优44.64%,良39.29%,差16.07%,两者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得出,参与科研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随之上升,而且大学生参与科研是通过调查研究,实验等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科研目的[4],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医学院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学习成绩的对策
(1)个人的角度
首先必须树立科研意识,端正自身对待科研活动的态度。调查发现有29.98%的学生认为对科研的项目不了解,而且还有11.79%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科研不感兴趣,笔者认为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涉猎相关书籍,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课题,用专业知识拓宽思想[6],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科研活动,并最大限度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科研活动中,展现当代具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风采。
处理好课程学习和科研活动之间的关系。调查中发现有42.26%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业以外的科研活动,而且参与科研还会影响学习,但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于认为参与科研会影响学习的学生,应该理解科研是对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科研非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还能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来高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且还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提高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团队意识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增强团队能力的同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加强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在科研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互相借鉴学习,从而使学生成绩提升。
(2)院校的角度
高校应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教授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以及一定时间科研思想的积淀,渐渐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使得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加强科研活动的宣传,广泛动员,在问卷调查中有71.71%的学生对科研偶尔关注,所以学校应该在校园内营造科研氛围。可以通过以下几点:通过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学生会、科技类社团等一些学校社团组织等途径,在学校主要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宣传,营造科研的文化氛围;邀请科研方面的专家开展活动座谈会。
在调查中有54.00%学生喜欢临床型科研,所以学校在开展科研活动之前,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给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科研活动的思路,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可以开展与科研相关的课程来增强学生在科研方面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为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及提高学生成绩奠定良好的基础,喜欢临床型研究,这可能与临床型的科研活动,更贴近以后工作及专业课书本知识有关。
高校自身作为开展科研活动的承办者,应提供更为充足的条件:在物质上,加大经费的支持,采取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相结合的方式,由此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同时能够较大程度上改善因经费不足而束缚科研的展开与延伸并提供更多的参与渠道;在机制上,完善科研活动管理体制,建立科研课程和研究基地,向本科学生开放技术场地,实验室,政策[7],同时将科研活动和实践学分相挂钩,达到激励效果,吸引大学生参与。
总之,在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在科研中是让从实践中掌握到更多的知识,并可以喜欢科研、参与科研、享受科研、从科研中掌握到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从而让知识面及学习成绩进一步提升。科研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理论进行诊断、反馈、激励[8],从而发掘自身的潜能,完成在大学的学业,让科学活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受益。
3.3 大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的同时,可促进学生成绩互相进步
大学生团队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小问题。面对同一个科研项目,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构思方案,当团队成员只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略其他成员的想法,科研项目就容易分崩离析,效率低下[9],对于本科生科研活动,应该贴近临床知识,能够让学生在科研中感受书本与临床相结合,减少科研的乏味性,与同组成员共同进步,促进经验交流,增强团队意识,营造科研氛围[10],有效地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科研的实践方案[11],在实践中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参与科研活动的团队成员分工不合理。由于科研活动任务的分配可能并不适合每个成员的优势,也有可能每个成员分到的工作量多少不一,容易导致团队内部互相有意见,不利于任务的完成。这样便需要成员之间具备良好的默契程度,在共同完成科研活动的同时,学习掌握其中的奥妙,让大家共同成绩进步,共同充实的完成学业。
3.4 对科研活动的策略和建议
科研活动受到导师的专业性指导不足。参与科研项目的导师配备不完善,一个导师会带领多个团队,导致指导不充分;导师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初期,指导教师会注重对学生科研工作的指导,但后期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教师可能会弱化自己在科研活动中的指导作用,除了一些必需的签字流程,其他时间不太关注科研活动的进程, 也没有关心学生做科研活动中的态度问题。
科研的经费支持和实验仪器使用不足。由于受到实验条件和资助经费的影响,只有部分同学能够使用到实验室的仪器,一部分科研项目并不能正常持续地开展下去。
参与科研活动受到限制,科研活动不能够贴近书本。通常来看,在校内大部分参与到科研的均为研究生,本科生能够参加的科研活动少之甚少,这也与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重视程度不高有关,而本科生对实验室仪器较为陌生,完全掌握实验方法费时较长,遂建议参与项目应该多贴近临床,或配备专职科研教师进行指导。
4 结语
对于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作为一名教师来讲,应该大力支持,本研究中证实了科研活动不仅不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反而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学生对于科研的兴趣度很高,但参与人数较少,知晓人数不多,所以对于大学生科研活动也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对本科生的科研投入资金以及人力较少,带教教师基本为医院研究生导师,平时处理研究生科研问题及科室临床工作已近耗尽大部分精力,作为学校应该开设本科生的科研基础培训课程,配备专职科研教师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人力支撑[12],以便于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后能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学校对于本科生应该多方面多种方式宣传科研活动,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知晓本专业的科研项目。教师应该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希望每一位医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科研与临床兼备,智慧与知识并存的新世纪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