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物流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判

2019-12-04

关键词:升级供应链高质量

汪 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综合运输研究所,北京 100038)

我国物流产业地位的确立,为物流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2017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12.1万亿元,物流产业总收入8.8万亿元,全国货运量471亿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1]。在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为加快建设物流强国,以速度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物流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从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层面分析,现代物流的产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物流规模经济。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背景下,物流管理与服务逐步从企业微观经济管理和需求伴随型活动演变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物流产业网络化规模经营和物流活动各个环节密切合作奠定了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布局和资源整合基础;二是供应链产业化。物流与制造业、流通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业务、资源层级的联系正在演变为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使产业形态发生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变化,无论是国内产业还是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供应链均成为企业的基本运行方式、产业的组织形态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供应链成为国家战略和重要的产业发展模式。正是在这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与既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企业、产业层面的路径差异性,我国应当也可以通过现代物流产业的加快转型,形成供应链串接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竞争能力而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使得原本属于微观经济领域的物流、供应链管理问题上升为宏观、中观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一、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更替和形势要求

(一)战略要求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战略判断,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物流产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又需要物流产业服务和引领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对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战略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物流产业作为经济运行质量和产业运行模式的重要载体以及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依托强大的供应链服务进行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对提升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功能和控制力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上述要求物流产业转型发展,最终体现为以高质量物流服务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通过供应链支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而实现经济产业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

2.战略目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由于物流产业具有与服务需求相伴而生的发展特征,需求本身的质量不高,物流服务质量就会受到一定制约,我国物流产业总体高速增长和相对粗放发展较为明显,与我国交通运输、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形成鲜明对照。因此,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考虑到需要很好发挥物流服务对其他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物流产业发展必须率先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目标。

3.发展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贯穿始终的主线,为体现“降本、增效、提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降低物流产业自身的运行成本以及其他产业通过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应用、物流服务的专业化降低物流运行成本,成为物流产业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的重要任务,必须通过物流技术、业态、模式创新,以及产业供应链管理创新,加快降低经济整体运行的物流成本,提高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最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4.基本路径。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得贯穿整个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路径发生了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决定了这种选择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面向现代化发展必须要过的“坎”。为此,十九大在表述高质量发展路径时用了力度最大的词语,即三个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要求物流产业和服务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等的供应链物流彻底摆脱传统的低端服务状态;效率变革对物流产业运行和服务创造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动力变革对于物流产业而言,需要扮演重要的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引领者角色。

5.发展模式。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变革对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鉴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而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服务高度契合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供应链协同的产业体系构建,因此,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就成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方向和主战场[2]。就是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物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密切物流产业各个环节、物流与其他产业之间的供应链服务关系,实现全产业体系的产业链、价值链再造。

6.体制机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要求是全面而深刻的,这种发展状态很难在传统的体制机制中形成,必须深化改革和实现政策大创新。十九大提出了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三有”体制机制要求,物流产业是在与其他产业关联、融合中发展的,尤其是新业态、新模式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而传统的产业管理恰恰是边界清晰的管理体制机制,因此,为适应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从物流产业支撑引领的角度建立全新的体制机制。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物流产业必须加快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制造业、流通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途径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提供服务创新支撑和业态创新引领。

(二)形势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又叠加了我国经济换挡降速,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由于我国面临外需增长动力下降而内需不断增长同时存在的格局,因此,抓住机遇,做好自己的事情就非常重要。对于物流业这种需求派生性产业而言,更是需要跳出传统需求的惯性思维,按照基本国情要求和需求的变化,调整物流产业发展思路。当前,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1.工业化迭代。2017年,中国人均GDP越过9 000美元[3],距离中等发达国家几乎是一步之遥。为实现十九大确立的现代化两步走目标,我国必须完成现代工业化过程。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不仅不是要弱化制造业,而是需要实现制造业面貌的全面更新迭代,为此,需要物流产业的更新迭代,物流产业转型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等待制造业需求的产生,而是要利用供应链服务串接制造业产业链、提升制造业价值,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培育、引领制造业具有迭代特征的新需求。

2.城镇化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水平时期的美国,甚至尚未达到“亚洲四小龙”同水平的城镇化水平,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很好解决8亿左右农民中的绝大部分、经济后发的中西部地区、城市低收入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因此,提升城镇化水平就需要制造业高质量规模化发展,需要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物流产业必须按照城镇化的方向和致富发展的目标,构建起城乡一体、服务双向、价值增值能力强的物流服务体系。

3.规模化优势。我国是在满足近14亿人口现代化的消费需求中推进现代化的。由于改革开放为我国开启了摆脱贫困和实现工业化的大门,依靠人口红利和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我国很好抓住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产业分工机遇,奠定了通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由于我国近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红利正处于释放初期,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走“脱实向虚”的路子,我国工业、流通均可以通过提质增效降本创新,提高发展可持续性和后劲,在国际竞争的发展中,提高供应链的整合服务能力,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把高质量规模经济发挥到极致,实现经济安全发展,实现有求于人而不受制于人的发展模式创新。

4.国际化发展。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中,我国经历了多次国际市场的变化考验,有时形势甚至很严峻。但改革开放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断开放,坚持将中国经济融入国际大环境,才能获得大的发展。面对实现现代化,我国看似仅仅是“临门一脚”,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地看,中国很难复制既有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原因在于:如果继续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和据此满足日益庞大的消费扩张和升级,即便以中低速增长,在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对于全球资源而言,中国必将进入从消耗增量向侵蚀存量、争夺存量的方向转变,从而改变“吃增量”为各国带来好处、乐见中国发展的格局,“吃存量”必将受到遭冲击国家的全力反对,尤其是美国为首的、发展虚拟经济走进死胡同的发达国家的反对,贸易冲突将更为激烈。因此,我国坚持国际化开放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需要寻求发展模式的创新突破,物流产业也需要从服务外需为主的产业链较短的模式向服务内需和延伸产业链、供应链转型。

二、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及面临任务

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中进行的,按照物流产业既是派生性需求又具有供应链服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特性,物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上,既要以自身服务创新和供应链能力提升为目标,又要通过物流与相关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以引领其他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为宗旨。因此,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是在物流产业的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基础上进行的,是按照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和面临的发展任务叠加进行的。

(一)路径选择

由于无法复制发达国家现代化、工业化路径,中国又是在近14亿人口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可选择的路径并不多,即物流产业必须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发展路径和方向。

1.服务于产品自给为主体的物流需求。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产业提升发展占领这个最大的潜在市场,是顺理成章和符合经济产业发展逻辑的。因此,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将循着以下路径推进:一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品最大限度自给,将带来巨大的物流需求,物流服务的供给必须在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建设和功能上匹配新需求;二是内需供给与传统的出口型服务供给在空间布局上将发生重大变化,物流产业将按照内外需并重,以内需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空间布局均衡调整,构建具有网络均衡性的物流服务系统建设,以便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效率;三是内需带来的物流服务需求纵深扩大后,需要加快内陆物流枢纽的建设,并通过国际国内物流服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依托枢纽的双向辐射物流服务,打造多式联运服务较为发达的物流通道,进一步提高效率和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2.服务于能源有效替代和不断降低消耗。庞大内需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环境的影响将进一步扩大。物流服务是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较为重要的领域,为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能源替代,以便既减少对世界能源市场的冲击,维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崛起,又不断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环境的要求。为此,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选择以下路径:一是积极发展新能源物流装备。积极发展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尤其是实现城市内部物流车辆的新能源替代,改变港口等物流枢纽能源结构;二是调整运输方式结构。提高干线铁路运输比重,降低传统能源公路运输承担运输量份额,积极发挥水运的作用,大力发展集装箱为装载单元的多式联运;三是提高物流运作服务效率。提高物流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降低完成单位物流量的能源消耗水平。

3.服务于制造业、流通业发展模式重塑。为充分发挥物流产业对制造业、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物流业必须以供应链塑造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进行发展路径选择。一是重塑制造业发展模式。按照供应链物流服务整合、串接产业链需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步伐,提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能力和产业集群经营效益,为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引领和支撑;二是重塑流通业。要在既有电商—快递模式创新的基础上,循着电商—快递分拨中心建设,提高设施共用、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要在消费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整合流通线下资源,构建与电商、物流有效对接的物流网络,提高线下流通运作的水平和质量,打造具有中国领先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我国制造业、流通业转型升级是全面性、系统性的,是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不曾有过的工业化和流通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要求物流产业必须进行服务模式、产业生态和运作模式的系统创新。

4.服务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功能挖潜。近10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均已成网,铁路运输能力得到极大释放。相较于基础设施能力的提升,我国运输服务结构的优化进展则较为缓慢,尤其是铁路运能释放下运输市场份额并未快速提高,从挖掘交通基础设施潜在能力和优化结构的层面,物流产业发展的路径较为清晰:一是模式创新促结构调整。通过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强化运输方式衔接,形成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组合运输方式,通过服务方式、价格等的选择性,实现服务端引领运输结构调整路径创新;二是为交通枢纽要素集聚赋能。利用物流供需对接平台和网络化物流服务,为传统的交通运输枢纽赋能,挖掘运输枢纽设施的物流枢纽经济发展潜能,提高运输枢纽设施的利用效率。

(二)面临任务

按照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物流产业转型发展将面临较为艰巨的涉及从宏观到微观各个层面的任务。

1.宏观层面实现产业更新。中美贸易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国际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正发生历史性巨变,是国际供应链体系和价值体系重构之争。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各重要经济体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展开争夺。由于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消费结构、规模升级已成新趋势、新任务,我国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突破能够有效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价值链层级的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产业向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和物流供应链能力强大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实现我国产业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的全面更新迭代,为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强大、可控、可增值的物流供应链服务。

2.产业层面加快发展创新。为加快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改变物流产业发展面貌,必须按照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要求,按照“通道+枢纽+网络+平台”的物流产业集约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物流产业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方面的创新,形成具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聚集要素能力强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实现物流服务由粗放、低价竞争向高效、高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物流通道经济、平台经济、枢纽经济,创新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使物流产业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领先、引领产业。

3.供给侧层面推动产业组织变革。为实现物流产业更新、创新发展,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改革战略层面,对物流产业进行系统性改造,形成精准、高效供给的产业发展模式。一是构建完整的适应未来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物流产业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在高效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育方面形成物流供应链服务的重要支撑;二是加快物流产业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步伐,从国家、区域、城市群、城市、城乡等空间尺度,构建服务功能强大、高效运行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三是提高物流产业的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模式、业态、技术创新,培育需求捕捉能力强、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物流企业[4];四是提高物流设施和服务品质,使各类物流基础设施与创新物流服务有机融合,实现物流服务高质量精准供给。

4.需求层面抓住升级扩张机遇。更好满足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抓住我国正在成为世界级大市场的消费升级、扩张机遇,既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需求条件,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优化,又通过供给创新催生具备网络化、规模化、高质量扩张发展能力的新需求[5]。尤其是抓住需求增量扩张的机遇,利用好物流产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中处于重要的空间布局结构重构和网络化服务重组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供应链新体系、多式联运服务网络的建设,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枢纽,形成全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格局,塑造出新的满足需求的物流经济发展形态。

三、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重点与实施策略

(一)发展重点

1.顺应新需求,打造新格局。尽管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和向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迈过诸多“沟坎”,但中国消费正向我们走来,上海召开的进口商品博览会,既与广交会形成“一进一出”的国际商品交易品牌,又预示着中国人曾经的出国“买、买、买”,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也昭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即中国消费国际化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今年中欧班列累计突破11 000列[6],而且回程货不断增长,国内许多城市建立的进口商品交易中心、门店等不断增加,已经发出了进口商品与中国消费同步快速增长的强烈信号。中国物流产业在转型发展中面临双重机遇:一是抓住需求扩张机遇,调整物流发展战略方向。14亿人口的现代化,不仅在世界上没有先例,而且,超过目前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近10亿的人口,其强大的内需消费,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国际贸易、物流格局的重组和产业布局发展的新机遇。物流产业应按照转型升级的时代更替和形势要求,为很好完成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顺应新需求,将满足新需求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重点;二是打造与需求布局相适应的物流布局调整新格局。在内需消费扩张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将面临物流成本效率决定的均衡发展机遇,也预示着物流产业布局将改变传统的沿海为主导的布局,以“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为主骨架,加强重大物流通道、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构建内外需匹配统筹以及东中西、南北方互济的区域物流发展新格局,应当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为此,应加快物流产业从服务沿海为主向接近原材料、消费地的内陆进行布局,按照“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快内陆地区沿国际、国内双向辐射通道的布局发展。

2.培育新模式,构建新体系。在物流产业新需求、新格局的牵引下,物流产业转型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构建全新的物流产业体系上下功夫。一是要加快培育新模式。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链—串接高质量现代产业链—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发展逻辑,实现现代物流以“链”为特征的实体制造业服务模式创新。对于满足生活需要的流通领域物流服务,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链—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引领国际服务发展新潮流的发展范式,实现供应链服务深度嵌入流通业,抓住中国消费升级和扩张机遇,推动物流与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品质经济、品质制造、品质流通、品质消费与品质物流服务、品质物流要素联动融合,充分发挥物流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二是按照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物流产业新体系。首先是培育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使物流产业转型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需求拉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其次是转变物流产业形态,加快形成物流产业新兴业态和对传统物流、运输、仓储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其三是以物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特征,打造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构建“四新”具有整体性的现代高质量物流产业系统。其四是强化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核心要素的融合联动,使技术、人才、信息、数据、资本等有机结合,支撑高质量物流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最终支撑物流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方式,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消费服务模式。

(二)实施策略

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成长于既有经济发展环境,由于物流产业高速增长和粗放发展的惯性较强,无法自然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需要采取系统化的策略推动物流产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除需要对高质量物流产业发展进行理论、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形成全新的指导发展的理论及方法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采取相应的实施策略,既营造良好的转型升级发展环境,又推动物流产业的整体性、系统化改造。

1.价格体系、价值体系重构。要按照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改变物流服务低价格、商品高价格的落后产业发展模式,从降低物流与GDP比率和体现物流服务价值、产业发展价值入手,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匹配的物流价格体系,重构物流服务价格体系。为此,要高度重视物流价格、价值的研究,使其成为物流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改变近些年来价格、价值创造处于物流产业发展边缘状态的状况。

2.空间布局、服务体系重构。价格、价值重构需要得到物流整体效率、效益的支撑。从空间布局层面,需要按照“干、支、配”的空间物流服务网络建设规律和趋势,重视物流“通道+枢纽+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步伐。要加快物流服务创新基础上的市场细分体系的建设,对不同空间尺度的物流产业布局和服务系统的衔接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改造物流产业组织模式,寻求物流产业规模经济发展新路子。

3.技术装备、创新体系重构。价值创造和服务创新的基础是技术创新,物流产业技术装备和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重要的基础保障条件,也是物流业态、模式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物流产业价值体系和服务体系重构,必须加快技术装备和创新体系的建设,使物流技术装备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在降本增效提质的物流产业发展基础之上,为供给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匹配奠定技术、创新基础。

4.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随着中国世界最大消费群体的成长和高质量消费群体的不断发育,以出口为导向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必将进行进口、出口协同基础上的重构,并将国际供应链物流控制力和增值能力作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和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能力进行培育和建设。国际物流供应链能力或控制力的产业价值和增值价值,需要在制度、交易等层面研究的深化,需要匹配的体制机制环境保障,必须强化国际供应链物流构成、国际分工合作和相关的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5.体制与机制保障体系重构。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形成和成长的发展,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鉴于既有产业政策在对融合、联动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性,为加快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在产业政策机理和产业运行环境监测、管理手段等方面进行较大改变,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方面进行体制机制重构,为物流产业价值创造、空间布局优化、服务与技术创新发展、国际供应链体系构建等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猜你喜欢

升级供应链高质量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