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头医学院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与研究*

2019-12-04李晓红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库数据库特色

李晓红,马 宁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 包头 014060)

学科服务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中,特色专题库以深度利用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为目的,同时为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特色资源服务。它的建设也是机构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教育部要求,图书馆从馆藏特色着手,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我校秦文斌教授及团队文献等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了以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作为图书馆特色馆藏文库。特色库的建立不仅呈现出我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升专家学者的学术影响和地位,而且有效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影响力。

1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1.1数据库建设意义 伴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不断推进,会产生大量的原生资源,此部分资源是具有高校本土特色的重要学术资源。这部分资源中未公开部分多以个人储存的方式存在,已公开的部分,比如期刊论文等,则分散收录于各大数据库,存在查找、整合不便的问题。因此,将这些原生资源整合起来进行管理,形成具有专题学科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及资料库,意义重大。包头医学院秦文斌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家,在血红蛋白研究领域享誉世界,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羊血红蛋白与犬、兔血红蛋白的种间杂交,在国内首次发现糖尿病与血红蛋白有关,并首次发现CS型血红蛋白H病;国际首次发现血红蛋白A2现象,被命名为“秦氏现象”。此为秦文斌的本土原创,在国内外未见报道。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对秦文斌及秦文斌团队的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和加工,力求达到全面以及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更好地服务于包头医学院学科建设及医学研究者的研究和学习需求,促进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拓展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同时依据秦文斌及其团队研究成果建成的特色馆藏文库,可以通过本校所特有的学科文献的呈现,彰显我校图书馆在学术成果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方面的成果,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长期保存和管理。

1.2数据库建设目标 包头医学院图书馆立足于原有的馆藏秦文斌及团队文献基础,对秦文斌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加工,构建包括未正式发表的手稿、文稿,正式发表的包括论文、专著等出版物,报纸及新媒体的专访及新闻报道、评论,秦文斌日常书画作品、照片、图片、视频、音频、个人手工作品等以及团队研究成果等内容的全方位特色库。在网络上构建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秦文斌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访问及检索,促进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该数据库建成后成为包头医学院专题特色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我校的科研成果,为基因诊断和血红蛋白研究者提供文献和数据支撑。

2 建库原则

2.1标准化 描述语言等在符合行业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用户与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交流,所以建设特色数据库首先必当遵循国内通行的建库标准化的方法及相关原则[1]。根据使用者的需求,首先,以《中国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等为工具,对馆藏相关秦文斌各类文献进行分析、著录并标引,然后,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前提,依据文献的特殊性和网络检索的特点,研究制定数据采集、加工、检索、传递、交换、维护及共享的具体方法[2],进而形成具有本校文库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资源。

2.2完整性 数据库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主要需要包括有全文、文摘、题录、索引等,以便充分揭示文献的内容及外部特征,反映数据库建设的广度和深度[3]。为实现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全面系统地收集并整理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式的载体资源。收集整理本馆现有文献资源的同时,广泛收集整理各大数据库收录的信息资源、电子出版物、音视频和多媒体资源,形成集题录、文摘、书目、全文等资源于一体的具有专题特色的数据库。

2.3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是一种法律授予智力劳动创作者对于自己成果的权利,数据库建设的过程应该尊重知识产权。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仅限于包头医学院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不作为商业用途。

3 数据库建设过程

3.1数据采集 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需要保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数据采集是建设专题特色数据库初期阶段中最重要一步。首先须对秦文斌及秦文斌团队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收集和整理,包括秦文斌及秦文斌团队相关的印刷型以及机读型文献。文献的形式不同,其来源也不同。印刷型文献主要从我馆馆藏和秦文斌及其团队收集而来,而机读型文献主要来源于我馆已购买的几大商业数据库,在搜集过程中需要几大数据库联合进行检索,确保秦文斌及其团队发表文献的全面性和连续性。

3.2数据转换 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机读型文献作为数字化资源,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格式转换即可。非数字化的传统馆藏信息资源,主要是秦文斌及秦文斌团队相关的印刷型文献。通过数字化加工模块,实现数字化加工、数据转换。

3.3数据标引、检查及分类 通过对秦文斌及其团队文献标题、摘要、重要段落及结论的分析,选用自然语言和检索语言进行标识。并根据《文献主题标引规则》标引主题词,旨在全面、准确地反映文献内容,完成对文献的标引过程。随后,对秦文斌未正式发表的手稿、文稿,正式发表的包括论文、专著等出版物,报纸及新媒体的新闻报道、采访、评论,及秦文斌教授日常书画作品、照片、图片、视频、音频、个人手工作品等以及团队研究成果等内容进行分类,进行相关栏目的设置。将数据标引和分类过程进行检查后,进行数据发布。

3.4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对于我校图书馆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文献数据及检索系统等进行日常维护和系统性更新,以保证秦文斌文献数据库正常运行并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这项工作包括:在使用过程中,对发现错误的及时修正;对秦文斌及其团队科研研究动向的跟踪,及时补充科研最新进展及收录发布相关的文献、手稿、文稿、文本、书画作品、电子出版物、评论、照片、图片、视频、音频、个人手工作品等。

4 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4.1数据库资源收录 数据库资源收录秦文斌及其团队的各种类型、载体的文献,包括撰写的专著、合著,已发表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获奖,图片、报纸及新媒体的新闻报道、专访、采访、收藏及自述等视频、音频及研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数据平台支持多种文档格式、图片格式、音频格式及视频格式。

4.2数据库文献的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加工模块有三块子功能,包括文件扫描、电子书制作和元数据著录。通过文件扫描功能子模块可将印刷型资料扫描成图片格式,通过电子书制作子模块可将收集或扫描获得的图片格式制作成电子书格式,通过元数据著录子模块对获得的电子书完成元数据标引,并导出EXCEL文件。在秦文斌特色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对图书馆已购数据库的数据,进行海量数据资源的自动批量采集。

4.3数据库平台设置及主要功能 秦文斌特色库平台首页主要设置了七大模块,分别是新闻动态、秦文斌基金、秦文斌文献、科研成果展示、收藏与鹿文化、音视频专区和互动交流平台。用户进入秦文斌特色库平台后,可进入七大模块,逐层点击浏览相关信息。秦文斌文献模块收录的是秦文斌及其团队的研究文献,设置多种检索功能。用户进入后,可通过题名、主题词、关键词等多种途径进行数据库文献信息资源检索。

4.4数据库平台的后台功能 数据库后台设置网站及用户管理、文献管理、图片及音视频管理、留言及论坛管理多个功能模块。通过这些功能设计基本上可以实现数据库的更新和日常维护管理。

5 数据库建设机制探索

由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电子资源数量大幅度增长,用户获取信息的习惯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移动服务、网上服务已取代传统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流,图书馆要有效地整合和管理各类学术资源,汇聚并整合各学科信息资源,建立文库及数据库,方便用户获取各类资源及资源的集中管理。

5.1制度建设 征集难、收全难是文库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文库建设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呈缴保障机制,文献资料的征集是图书馆自主行为。因此,图书馆应积极与学校职能部门、各院系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确保文献资源收集的顺利完成。

5.2通过挖掘数据库内涵,弘扬地方及校史文化 “包头”汉语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数据库建设中,将秦文斌有关鹿文化个人收藏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对收藏品的深入研究与开发,起到了挖掘、传承地方和校园历史文化的作用,提升了文库建设服务水平,为学校建设发展服务。

5.3在专题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同时注重物理空间的建设,提高专题数据库活力 良好的文库物理空间、独特的地方鹿文化设计、舒适的阅览环境对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发挥专题数据库的作用,展示文库的魅力,实现收藏、使用、宣传及地方特色文化展示于一体,实现数字与实体相结合的线上与线下统一。

5.4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到图书馆学、图书情报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等多专业方面复合人才,同时需要与多部门沟通与协作。加大对参与数据库建设人员的培训,建设专业馆员梯队,形成专业团队,更好地为学校学科建设、学科服务平台建设服务。

以秦文斌专题特色数据库为例的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对图书馆开发建设特色数据库奠定基础,是包医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校学者成果的学科服务平台,为我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保障,为我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及科研工作方面提供数字化服务。

猜你喜欢

文库数据库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专家文库
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文库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中医的特色
专家文库
完美的特色党建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