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生成与价值

2019-12-04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理论

孙 珊(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2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习近平宏阔的国际视野、卓越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战略思维,体现了中国大国外交政策的深刻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着眼于中国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为当今世界坚持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绘制了蓝图,做出了科学构想,为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构建指明方向。

一、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内涵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而且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首先是作为彼此有了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传递出世界文明发展的走向,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主要内容包括以相互依存为特点的国际权力观、以合作共赢为特点的共同利益观、以科学客观为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以共建共享为特点的全球治理观。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四个方面互通互联、互融互补,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各国之间通过现有的国际秩序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和共同利益。显然,从过去发生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依靠的程度越来越深。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在一个国家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容易通过全球经济一体化机制进行传导,将危机传送至多个相互关联的国家,进而危及全世界。所以,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前提下,尊重捍卫各个国家的平等地位,保证他们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培育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不可撼动且无可动摇的内在要求。

(二)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国际之间交往、合作、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直接动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身处同一地球村的世界各国,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针对当前发生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环境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金融监管问题等等,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国家与国家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共存共荣共通的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倡导国际间消除疑虑和障碍,倡导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不断提升积极合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三)科学客观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早于1972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首次提出。1996年,可持续发展理念被中国确定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譬如在减少贫困人口、污染治理等方面为全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处于大变革和大调整之中,旧有的发展模式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且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经济机构改革、相关产业升级、核心技术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四)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全球治理的概念内容丰富,构成宏大,门类繁多,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境等方方面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为了推进国际秩序体系建设更加平等公正,从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一理论体系闪烁着时代价值,已经陆续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决议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日益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特别要指出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当中全球治理的概念是指全球共建共享,而不是单独由一个或几个国家自行主宰。

二、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生成的时代背景

时代催生理论,理论源于现实。从世界现实格局来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区域化深度合作交流,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前进。现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正在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加速推进。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是基于当下国际国内现实境遇而产生的。

(一)国际现实

总体来说,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传统的安全威胁依旧存在,世界仍不时发生局部冲突,地缘等热点问题仍然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很多国家地区贫富差距严重,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仍在蔓延,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挑战。虽然世界局势总体呈现和平、稳定、发展的态势,但是世界趋于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宗教的人们交往更加频繁、交流更加密切,呈现出在合作中交流、在竞争中发展的局面。面对国际治理弊端和瓶颈,需要更新完善治理观念和制度,这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二)中国现实

4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与实践,给中国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巨变和让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质的改变和提升。目前,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已超过30%。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创新性发展,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高层次需求,同样,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将会和更多的国家合作,从而帮扶促进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了实现中共十九大制定的中国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八个明确”和“十四条基本方略”,需要中国继续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为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贡献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

三、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生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和突如其来的,不仅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实践路径,还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一)古代社会大同思想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同”思想,实际上主要指的是“天下为公”的思想。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天下“大同”思想,主要指神州大地没有私有制,人人都只为共同的社会而劳动。康有为的经典著作《大同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经典的大同思想,融入了改良主义思想,设想到未来是一个摆脱了压迫和剥削的公有制社会,丰富延展了儒家大同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孙中山也提倡建立大同社会,虽然他一方面赞成私有制的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又提出须保持土地和大企业是公有制,并且提倡国家兴办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这里要指出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虽然都是倡导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但他们都还是主张坚持资本主义道路。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隐藏的生态智慧等内容,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考。

(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早在1841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表达了人的自由是国家或城邦的本质的思想。在古希腊话语中,国家或城邦其实就是“共同体”的意思。直到后来1848年马克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着重强调“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过程中,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变化。纵观古今,无论推进何种形式的共同体建设,都植根于当时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事实上,马克思本人虽未对“共同体”做出过直接的定义,但是在不同时期,马克思坚持着眼于人的本质与发展这一主题,对共同体均加以深刻阐述。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其构建过程统一于人的解放之中。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社会是虚幻的共同体,自由王国才是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只有在自由王国中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是反映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融合统一。

(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外交思想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外交理念,努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了中国外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和巨大成就。毛泽东一生热爱读书,儒家经典《礼记》、康有为《大同书》中的大同思想,都给他带来极大的启发和影响。也正是带着刻入心中的大同思想,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排除千难万险,迈向伟大的中国革命征程。在艰苦卓越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吸纳康有为的“改良大同思想”养分,转换成“革命大同”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先在中国建立大同世界,进而实现世界大同的伟大目标。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尤其是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国际战略思想当中所闪耀的总体性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就了基本的中国思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加大对外开放为外交理念,为建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提出基本原则,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规划了中国式蓝图。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直面世界发展新问题和新矛盾,充分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和尊重文明多样性,进一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做了理论的铺垫。进入21世纪以后,胡锦涛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思想,为21世纪的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

四、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生成的推进历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经历了从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发展的逻辑进程;从愿景到倡议、从概念设想到实践落地、从双边到多边,其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深化;从概念初步萌芽到完整提出,历经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的过程,有着相同的逻辑起点和一致的逻辑归宿。这一理论关切当今世界的发展、关切人类的前途命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包容性等特征。

(一)2007-2015年——命运共同体概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提出

2007年,《人民日报》对在悉尼召开的APEC会议发表评论文章,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概念。2011年,在《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阐明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此,“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被更多的人关注。2013年,习近平在俄罗斯国际关系学院专门提出“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博鳌亚洲论坛呼吁世界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在印尼国会提出全面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五个举措的重要观点。2014年,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及“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外交战略。在2012-2015年期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陆续在不同场合正式提出,并从国内传播至国际。

(二)2015年至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式形成阶段

2015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性重要会议中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内容和远大目标。在亚洲博鳌论坛,习近平强调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以更好地维护和建设亚洲秩序。在印尼雅加达,倡导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更好造福亚非及其他地区人民。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积极呼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代表中国发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寄希望于“巴黎协定”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同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进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同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进一步明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世界的普遍关切和历史自觉,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眼光和世界格局。

2018年4月,习近平在亚洲博鳌论坛发表了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演讲,演讲内容倡导开放与合作,合乎亚洲和世界发展潮流,字里行间彰显中国担当、亚洲方案和世界期待,进一步凝聚了亚洲和世界共识,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内涵。

2018年6月,习近平在青岛上合组织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各方齐心协力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讲话务实具体,现场表态中国正拿出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担当。经各方协商一致,“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理念”被写入《青岛宣言》,成为上合组织8国最重要的政治共识和努力目标。

由此看来,正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从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来,其内涵经过五年多的丰富与发展,到党的十九大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主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五、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放眼当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时有发生,核武器扩大问题依然严峻,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地球是目前人类唯一的生存家园,需要全世界人民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正确应对当前全球治理问题,精确把握世界主题,不断谋求和平,努力促进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实现世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更加公正、更加平等、更加开放的发展观,尽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努力实现“发展机会世界共享,发展成果世界普惠”,以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证。经济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有着强烈的关联度和依赖度。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提出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为全球治理及新秩序构建贡献“中国设计”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合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合乎世界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滚滚潮流,合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和价值目标与中国核心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高度契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这一理论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新理念,以及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致力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中国范本和中国经验。“一带一路”倡议等具体举措推动了多个国家的交流、合作与互动,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并形成共识,成为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构建的共同价值规范。

(二)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贡献“中国篇章”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来看,习近平及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使命担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创新。这一思想与时俱进地吸纳了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伟人的外交思想精华,凝练了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西方现代化理论是基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趋于精细化的分工与发展,遵从个人中心主义,有其显著的弊端。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则讲求互利共赢,尊重不同国家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的异同,着眼于全球及整个人类的良性发展,是对西方颇有自信的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超越。明显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现有的西方中心论的超越与进步,是对现有的现代化理论不足的补充,是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跨越社会制度的全球发展观和全球价值观。

(三)为世界上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国家贡献“中国模式”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亚投行的兴办、丝路基金的设立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地生根发芽,为沿线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也取得了众多实实在在的成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会议和系列活动,已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彰显大国担当,集合世界上多个国家并造福多个国家而共同精彩演绎的“大合唱”。截至2018年,已有超过8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意与中国合作并签订协议。中国共产党已将“一带一路”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写入党章和宪法,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来自中国的诚意。

(四)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中国范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及理论渗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绚烂色彩和精神特质。从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需要在中国本土土壤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诸多理念贯穿在哲学、政治等多个层面,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串联,并形成着力解决全球治理问题和人类解放事业的具有普适性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示范和范式创新。

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在其研究全球化专著中,坚信“走向世界统一性的趋势是不可抗拒的”[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基于世界和中国现实状况,贯穿“历史”“当下”和“未来”等三个维度,直面国际秩序构建和全球治理难题,郑重给出的“中国答案”,“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与高超的政治艺术。”[4]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认可,并正在影响着国际秩序的构建和全球性难题的解决。鉴于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鉴于全球治理面临新瓶颈和新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伟大命题应运而生、因势而生。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创新性思考,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机理上完全融合。“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世界大同,中国人民一向尊重支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影响和改变着中国自身,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努力倡导国家地区之间的高效合作,互惠互利,互帮共赢,着力建设一个实现持久和平,确保普遍安全,迈向共同繁荣,坚持开放包容,守护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要切实发挥出日益强盛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引领和牵头作用;就是要注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而为当今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路径参考。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理论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坚持理论创新
命运的更迭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