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2019-12-03刘丹郭从军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刘丹 郭从军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目前,我国人才供需存在矛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缺口巨大,原因在于符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不足[1]。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实训教学越来越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
一、校企合作与实训教学的理论分解
实训教学是指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员,在拥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商务(职业)教练的指导下,在真实条件下训练,最终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并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即:实训 = 素质 +技能 + 经验)[2]。一期合格的实训教学的设立与建设不是凭空设计的,也不是一堂简单的实践课或简单的实习就能实现的。实训教学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需求与矛盾点,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3,4],在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设计开展和实施。在实训教学建设中,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关系是互利共赢、互相促进的[5],其可以通过图1 来表示。
图1 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关系图
首先,学校应当进行产业研究,对人才市场做充分的调研[6],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掌握行业的发展动向,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包括对人才数量的需求及人才能力的需求,从而理清实训教学设计的各个能力模块[7]。其次,根据能力模块的梳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课程匹配。最后,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导师的建议,科学地设计相应专业方向的理论基础课和实训课程。
学校对学生进行为期近一年的理论基础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8]。企业委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导师为学生做实操培训,使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具备一定技能之后,学生可参与运营企业的实际项目,帮助企业盈利[9],同时,学生也可获得相应的实战经验。经过学校和企业两方的培养,经过自身努力,学生获得素质、技能和经验,获得“1+X”证书,达到职位能力需求,满足人才市场需要,实现优质就业。在此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反馈实训情况,学校对企业的实训质量进行监督。此外,高校教师可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水平,壮大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现有模式
通过对武汉市8 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实训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实训模式。
第一种,非生产性的实训模式。此类项目,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大多是某专业领域的培训企业,这些企业是专门做培训的,没有给学生带来实际运营项目。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均反映其在实训中没有太大的收获,学到的仍然是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学校也表示非生产性的实践项目没有与实际经营项目对接的实操,实训效果较差,最终人才输出较少。企业也不能从中获利,因此不愿与学校长期合作。
第二种,直接上岗的实训模式。很多企业对学生采用直接上岗的实训模式,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直接给学生安排任务,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讲解即让他们开始跟着公司的员工一起操作。如此一来,学生只能进行一般性劳动,经验、技能的积累完全靠自己摸索,甚至对某项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8 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目前实训模式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学校层面。
1.民办院校资金不足。对于某些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由于政府投入力度、社会支持等不足的原因,其没有过多的资金来对实训课程进行投入,包括实训的场地、设施等。从而降低了实训的质量和效率。
2.责权不清晰。实训课程往往是以单独项目的形式存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学校的各部门经过多年合作,有了既定的运转模式。各教师也各司其职,均有自身的任务安排。因此,学校的各部门和各教师对实训课程的责权不清晰,在实训过程中的相关责任和义务上存在矛盾。
3.缺乏“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尽管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本专业的实战经验,对市场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导致职业院校教师无法对实训教学进行有效辅助和效果考核。
其次,企业层面。
1.急功近利。企业认为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会在本企业就职,所以在实训过程中,企业不愿意花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去培养这些学生。更多的为了让学生为企业充当廉价劳动力。
2.教学能力欠缺。部分企业的导师虽然具有实战经验,对业务操作很熟悉,但是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式不适合大学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次,学生方面。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导致实训目的不明确,实训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
三、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中的实训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种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训教学模式。
第一,双导师模式和双向交流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双导师模式,即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从入学起即被指定校内专业教师及企业人士作为其成长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大学期间的理论学习及实践环节。双向交流模式,即定期组织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兼职,以及企业人士在高校担任兼职老师,共同就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具体任务,指导在校学生共同完成。学生获得理论与实践及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也能促进校企双方的培训和教学质量。
第二,订单培养模式。针对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调整既定的教学大纲,注重实践环节,重新组织师资力量,加大企业人士为学生授课的工作量,也可酌情考虑将教学和实践环节安排在用人单位,以“做中学”的方式为企业运营实际项目。通过这种目标导向性模式,可以让企业从中获利,有利于企业和高校长期合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实训基地共建模式。采用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BT(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等多种模式建立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教学基地(其也为企业的“生产”场所),职业院校在校学生为该基地员工(也可考虑在毕业后选择续签),共同完成学生能力的实训环节,推动学生的能力成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建设方面资金短缺的问题。
第四,孵化器模式。由企业在高职院校设立或校企共同建立相关领域孵化器,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地和平台,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将好的创意在孵化器内得到充分实践。校企双方共同给入驻孵化器的学生给予专业性的指导,使其能够实现盈利。最终企业以参股或收购方式实现对于创业企业的资本运作。
四、结语
本课题通过对武汉市8 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进行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训教学的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