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百会穴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2-03梁志玲伍志浩钟明清
梁志玲 伍志浩 钟明清
(广东省开平市中医院,广东 开平 529300)
CSA是一种以患者椎动脉损伤为特征的颈椎病,相关数据统计显示,CSA占颈椎病的1/10-1/8,临床症状以视力降低、睡眠障碍、头痛、颈背疼痛、眩晕、四肢无力等症状为主,若不及时治疗不仅给患者造成痛苦,还会致血压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心健康。疾病为慢性疾病,目前疾病多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非手术治疗手段,其中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方式,其具有调整脏腑功能、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消瘀散结的作用。此病在中医中可归于眩晕范畴,病因为气虚、血瘀,病机为气虚血亏、肝血不足、痰瘀内阻,致头颈部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髓海空虚、脑部失养,从而临床出现头痛、眩晕之症,疾病治疗原则为祛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有学者认为通过穴位针灸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1]。本文观察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26例患者以电针、温针百会穴配合治疗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疾病治疗提供依据。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以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检查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50例患者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X线摄片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无先天性骨关节疾病、耳源或眼源性眩晕,未合并颅内肿瘤、颈椎外病变,女性患者未处于哺乳、妊娠期,签署知情同意书。按挂号单双数分组,观察组人数26例,病程9个月-7年,平均(4.2±0.6)年,年龄区间30-68岁,平均(47.6±3.2)岁,男11例,女15例;对照组人数24例,病程11个月-8年,平均时间(4.2±0.8)年,年龄区间32-69岁,平均(48.0±3.5)岁,男10例,女14例,组间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气虚血瘀诊断标准:眩晕、颈痛、头昏、视力不清,少气懒言、身体疲劳、步态不稳、健忘多梦,舌质淡暗或有紫色瘀点,苔薄白或黄,脉细而无力。
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经检查确诊后给予电针治疗,先对颈部、双肩按摩放松软组织,取穴颈夹脊、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常规消毒针刺区域后,以0.3 ×50mm毫针直刺,得气后接脉冲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参数电流强度1mA-5 mA,频率50-70Hz,强度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刺激部位有麻胀、放射感为宜,每天1次,每次30分钟,1周5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行温针灸百会穴,取穴百会以1.5寸毫针,百会穴多平刺0.5-0.8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同时留针期间点燃长度2cm艾条插于针柄上,每次治疗2壮,时间30分钟左右,每天1次,1周5次。2组治疗均以10天为1个疗程,本次均治疗3个疗程。
3 观察指标:观察不同治疗疾病治疗效果,组间比较2组疗效差异,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头痛、眩晕评分变化,同时测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本次血液速度以经颅多普勒检查,观察患者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值变化;疗效评估[2],治愈:相关症状消失,中医症候评分减分90%以上,颈部功能、正常生活恢复;改善:体征、症状有好转,减分40%-89%,仍需进一歩治疗;无效:中医评分减分率39%以下,症状无改善或严重,实验室指标无改善。头痛、眩晕评分根据患者严重程度计0-3分,3分为正常,2分为轻度,1分为中度、0分重度。
6 结果
6.1 2组间疗效差异比较:观察组治疗率为92.3%,高于对照组79.2%,P<0.05,见表1。
表1 组间疗效差异比较(n,%)
6.2 2组症状评分差异对比:治疗后观察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症状评分差异对比分)
6.3 2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比
讨 论
CSA多发于中老年人,现代医学认为疾病发生受椎体生理曲度、颈椎退行性变化及椎体骨质增生等因素影响,患者由于软组织水肿、颈椎失稳压迫椎动脉、神经根,造成局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头痛、眩晕等症状。大量实践表明,西医非手术治疗只能通过相关药物改善患者症状,但无法控制病情发展,故近几年疾病临床较倾向于使用针灸、按摩等中医治疗。CSA在我国治疗历史悠久,众多医学典籍对疾病发生病因进行阐述,如《灵枢》一书中曾记载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同时《景岳全书》一书中也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八九,提示此病为脏腑虚弱,气血代谢异常所致[3]。
本次对照组治疗率为79.2%,结果表明局部电针治疗,能有效促CSA患者恢复。分析原因可能与电针轻微电流刺激,能调整机体组织功能状态有关,从而有效促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及肌肉痉挛,使颈椎解剖关系、生物力学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取穴风池、三阴交等,其中风池穴有疏散风寒、疏利颈部关节、平肝熄风的作用,足三里有益气健脾、化痰的效果,而颈夹脊有调整阳气、疏通经络之功,三阴交刺激起疏肝理气、活血健脾的效果,诸穴联合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4]。本文中观察组治疗率为92.3%,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治疗后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温针百会穴配合电针能提高治疗效果,促患者症状改善。百会穴与肝经相连,具有散寒化湿、振奋阳气、醒脑开窍的作用,与风池、三阴交等穴配合,能通利经络、清阳上升,促气血上注于头,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头痛等症状,在《灵枢》一书中对此有相关记载,其中指出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部百会穴,而灸用艾叶气味芳香,具有醒脑开窍,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风寒……防病保健之功[5]。本次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现代药理表明通过温针灸、电针刺激相关穴位,能促颈椎周围血液循环改善,调节脊神经、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等化学介质,从而加强组织营养、改善椎基底动脉病理状态,恢复局部供血量、血流速度,进而改善供血不足情况,达到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CSA者以电针、温针百会穴配合治疗,血液流变学恢复,症状明显,治疗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