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蟳埔古墓葬调查

2019-12-03黄艳芳

文物季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沙土糖水墓葬

□ 黄艳芳

一、调查缘由

2010年9月15日,泉州《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刊登了一篇名为《“小矮人墓群”之谜求解》的新闻报道,报道了泉州蟳埔渔村有关“小矮人墓群”的传说。因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关于小人国的故事,清代小说《镜花缘》就描写了唐敖一行人结伴出海,误入小人国的奇闻异事,所以该新闻报道一经报出,中央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报、凤凰网等国内知名媒体网站竞相转载报道。那么蟳埔村“小矮人”是否就是传说中所谓的“小矮人”呢?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根据多年来陆陆续续得到的线索,决定成立一个调查工作小组,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泉州蟳埔村位于泉州湾内晋江出海口的鹧鸪山下,东距泉州市区约10公里。因地处江海交汇处,经济以渔业捕捞和滩涂养殖为主,是一个以渔业为主、工商并举的半岛型村落。村落保留着与泉州其它沿海村落相似的风俗,比如崇拜海神妈祖、阴公、王爷等信俗,人死后又有二次葬(即“拾骨”习俗)等众多习俗。同时也保存着一些独特的民俗民风,诸如被誉为“头上花园”的“簪花围”头饰、蚝壳厝建筑、蟳埔女服饰等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独特的民俗再加上神秘的“小矮人墓群”传说,使该村披上了神秘色彩,也显得该传说更加可信了。

改革开放前,在蟳埔村南部临近晋江出海口的岸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坡,小山朝江海的南坡上埋葬着成百上千个由糖水灰做成一个个圆拱形的小墓丘,呈阶梯状一排排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每个小墓丘下都有一个皇金罐(泉州等地对用于二次葬的专用陶瓷罐的称呼),这片墓葬就是泉州蟳埔古墓葬,也就是当地村民口耳相传的“小矮人”墓群。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这片小山坡陆续被村民当作建筑用地,致使这片墓群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片墓群中有些是当地村民先祖的墓丘,有些是无主的墓丘。除了有主的墓丘外,大部分墓丘下的皇金罐都迁移到了蟳埔百米开外的鹧鸪山上,小部分墓丘被建房的村民直接就地掩埋填平,地面上仅存数个有主的墓丘。村民口中的“小矮人”墓指的是部分无主的墓丘,这些墓丘下的皇金罐比正常的皇金罐小很多,其内装的骨骸大小尚不及正常人骨骸的一半,故称之为“小矮人”墓,而对“小矮人”墓之来历、墓主等方面内容均不清楚,地方史志一无记载,当地村民给不出一个确凿的说法,更多的只是流传着五种版本的传说,但每个传说仔细推敲起来都不能自圆其说,这使得“小矮人”的来历更显得扑朔迷离。这五种传说是:1.“元兵说”;2.“倭寇说”;3.“瘟疫说”;4.“孙权说”;5.“阿拉伯人说”。诸种说法都是当地村民对“小矮人”的猜测,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那么地方文献资料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呢?

翻遍各种文献及有关资料,当地学者们对“小矮人”的可能来历提出了几种假设性猜想:一是台湾小黑人说。二是菲律宾毗舍耶人说。三是小孩说。那么在蟳埔流传的“小矮人”是不是也是与之相似的一种种族呢?

综上所述,被当地村民称为“小矮人”墓的蟳埔古墓葬其时代及墓主等内容都非常模糊,又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为此,调查组对传说中的“小矮人”墓进行了实地走访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试掘,获得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现将调查情况简述如下。

二、调查经过

通过实地走访得知,村民黄美的家就是建在原来的“小矮人”墓上的,其家院子就是直接将部分“小矮人”墓填平而建,院子的填土下就是传说中的“小矮人”墓。根据其院子的情况,调查组布了一个3×2.5平方米、方向330°的探方,发现其地层堆积依次为填土层、墓丘、生土,地层堆积简单明了。现代填土层下就是传说中的“小矮人”墓,墓直接筑在生土层上。填土层,由沙子掺杂小石块、红土组成,厚50~65厘米,东南较厚,西北较薄。因填土层沙质,稳定性较差,发掘过程中逐渐内收,至墓丘时只发掘了2×2平方米面积、方向330°的墓区。清理完填土层,几排大体呈东西南北方向排列有序的墓丘呈现在眼前,发掘区内共可见到12个墓丘,其中完全呈现出的有6个墓丘,编号M1~M6。对这6个完全呈现出的墓丘进行逐一清理,经过清理后发现:墓丘形式一致,大小相近,均呈圆拱状,由糖水灰制成,半径37~42厘米,高15~18厘米,前后左右排列整齐有序,相互之间相距8~15厘米不等;墓丘下即为装骨骸的皇金罐,根据皇金罐大小及形式,这6个墓丘可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中型皇金罐式,M1~M4,这四个墓丘形式一样,其内容相近,糖水灰墓丘下即为带盖的皇金罐,皇金罐盖已与糖水灰墓丘粘成一体,仅可见到其为陶制,质地松脆。皇金罐口径14.6、高25.8、底径24.5厘米,微敛口,平沿,微鼓腹,平底内凹。口沿下饰有一道凹弦纹,外壁施薄酱色釉,内无釉,厚胎,胎灰,质细松脆(图一)。罐内装填有风化严重的骨骸及牙齿,还有大量的沙土等杂质。其中M1皇金罐内装有头盖骨碎片、肢骨残段及其它骨头碎片、沙土等。M2皇金罐内装着半个头盖骨残件、肢骨残段及其它骨头碎片、沙土等。经鉴定,头盖骨残件为小型哺乳动物的骨骸,其他的骨头不可辨。M3皇金罐内装着一排带牙齿的下颌骨及其它残骨,从牙齿的磨损程度判断,其当属于一个20岁左右的成人个体。M4皇金罐内装着一些较粗的肢骨和其它骨头残件等。

第二种:小型皇金罐式,M5,其外观形式与中型皇金罐式一样,只是其罐内还装有四个小型笔筒式皇金罐,分别编号为 M5-a、M5-b、M5-c、M5-d。小型笔筒式皇金罐呈笔筒式,缺盖,口径10.4、高13.6、底径10.2厘米,高子母口,直腹,平底微内凹。内壁可见旋纹。外壁施薄酱色釉不及底,有流釉。薄胎,呈砖红色,质细坚硬(图二)。其内装填有数块风化极其严重的骨骸及牙齿,骨骸间掺有沙土等杂质。其中M5-a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M5-b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牙齿、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牙齿共有15枚,可辨有犬齿、前臼齿、臼齿;其中犬齿、前臼齿各有一枚为乳牙。M5-c内装着10件碎头盖骨残片。M5-d内装着薄头盖骨碎片、牙齿、细小肢骨残段及碎骨头、沙土等,牙齿共有6枚,可辨有犬齿1枚、前臼齿2枚、臼齿3枚,6枚牙齿均为乳牙。

第三种:大型皇金罐式,M6,糖水灰墓丘下为带盖的皇金罐。皇金罐子母口,平沿,斜腹内收,平底内凹微外撇。外壁施薄酱色釉不及底,内无釉。形状与现代泉州地区所用的皇金罐差别不大,其内装着正常成年人的骨骸,也即一般意义上的皇金罐。

除此之外,在走访调查时,还在当地居民的院墙角落、迁葬处等地采集到了二个带字的皇金罐盖,在村民家里发现了上世纪80年代迁墓时皇金罐内捡到的几枚铜钱,一并介绍如下。

1.皇金罐盖2件,形状一致,盖均为陶质,与圆拱状糖水灰墓丘粘成一体,半径41厘米,高16厘米,一件陶盖的内面墨书有10行楷书:“……十二日□时卒于嘉庆己卯年四月初八酉时孝男……”,大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另一件皇金罐盖内面仅可见到墨书字迹,内容不详。

2.铜钱,共4枚,2枚为“光绪元宝”铜板,1枚为“大清铜币”铜板,1枚“嘉庆通宝”铜钱,4枚铜钱表面均有氧化,但字迹清晰可见。

三、认 识

通过这次对泉州蟳埔古墓葬调查所获得的和采集到的材料,结合各种资料,对泉州蟳埔古墓葬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蟳埔古墓葬只是出于当地风俗信仰的一种“二次葬”习俗,与“小矮人”没有关系。

1.蟳埔古墓葬里获得的骨骸与“小矮人”没有关系,是正常人类的骨骸。中国社会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学、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的专家对墓葬皇金罐里的骨骸进行了鉴定,由于墓葬地处海边,腐蚀风化非常严重,骨骸残缺不全,辨别困难,其可辨的骨骸仅占极小部分。就是没有见到另类的人类骨骸迹象,所以从实物资料来讲,蟳埔古墓葬不是所谓的“小矮人”墓,而是正常人类的墓葬。

2.从时间上来看,蟳埔古墓葬也不可能与“小矮人”有关系。据《西山杂志》等地方文献记载:“浔浦者……晋唐之际海滩也,宋时渐涸成陆矣……元明之际始有村居”[1],明代时,称“前埔”。因闽南语“前”和“蟳”谐音,且此地盛产红蟳,遂更名为蟳埔,并沿用至今。可见元明之前,蟳埔村尚不存在,则何能有“小矮人墓”?而元明之后的历史时期,若有“小矮人”存在,则文献上必有记载,所以从文献与时代上看,蟳埔古墓葬与“小矮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再者,从获得的实物资料上看,出土的各类皇金罐特征与近现代的同类器物特征相近,特别是大型皇金罐,与现代的皇金罐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年代应该相差不远,这与皇金罐里出土的“嘉庆”“光绪”纪年的铜钱相吻合,也和皇金罐盖的“乾隆”“嘉庆”纪年文字相吻合,所以蟳埔古墓葬应该是清中晚期之后形成的,而这个时期蟳埔不可能有“小矮人”的存在。

3.从墓葬形式来看,应该是当地人普遍使用的二次葬形式,与“小矮人”无关。蟳埔古墓葬使用沙土糖水灰(糖水灰:明清时候普遍使用于墓葬等建筑的一种材料)构筑,整齐划一,排列有序,葬具(皇金罐)统一,应是在相近的时间内人为统一规划的,这与调查得到的资料是相吻合的:村民郭胜的曾祖父等人出于同情心,将村里的村里无主的骨头统一收集并出资购置了皇金罐,对其集体埋葬。这一资料与采集到的铜钱等实物资料在时间上两者是一致的,所以这一资料具有真实性。这一资料还可从泉州沿海的一些墓葬得到验证,比如在惠安科山公园的山路两旁,也存在着与蟳埔古墓葬一样的一排排由沙土糖水灰筑成的小墓丘。据当地人介绍:这片墓地形成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墓丘下的皇金罐内埋葬的都是小孩的骨头,属于二次葬。由此可见,蟳埔古墓葬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墓葬在泉州沿海应该是广泛存在的,这与泉州沿海民众的生活习俗有关。这种捡骨葬在闽南等地广泛存在[2]。所以从墓葬形式来说,蟳埔古墓葬只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产物,与“小矮人”无关。

综上所述,蟳埔古墓葬只与当地阴公信仰、拾骨、“二次葬”等民间习俗相关,在进行“二次葬”时,由于对骨骼辨别知识的缺乏,可能掺杂有数件中小型哺乳动物的骨骸,而与“小矮人”没有关系。

[1]清嘉庆十八年蔡永蒹手稿,《西山杂志》第44页“浔浦”条。

[2]石奕龙、余光弘主编《闽南乡土民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猜你喜欢

沙土糖水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趣说“糖水不等式”
人生路
萝卜糖水止咳化痰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差别最大的字母
尝出来的不等式
山东90后小伙卖黄河沙土
沙土裤里的生命密码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