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9-12-02陈伊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进行有效教学,是当今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再通过不断积累适合学生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全面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方式;学生主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然后在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置身于最活跃的状态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齡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给学生创设的是形象生动的有趣的问题,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主体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不料,我自信的话语还未落地,学生中出现了一个声音:“我会!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嘘!老师看你呢!”同桌捅了这位同学制止他往下背。随后,又有七八个同样的声音:“我也已经会了!”并摇头晃脑地背起来。我一时不知所措,愣住了。几秒钟后,我稍稍镇定,说道“既然会了,我就请一位同学来背背。”孩子们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那你们都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柔声问道,一位被叫起的同学不很流畅地说出了意思,看来不少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我以此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每人数出喜欢的6个学具,通过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编出了6的口诀,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7、8、9的乘法口诀。
三、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动态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自动手实践,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合作交流,才能使思维得以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采取小组合作、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等学习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我们采用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教师事先发给每个小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想办法研究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点。这时,组内的四个同学有的用尺子量边长,有的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有的记录结果。然后交流个人的看法,再由小组长汇集每个同学的发现,初步概括出长方形或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精讲点拨,加以整理归纳板书。这样,通过学生探索、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形式,既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 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冯胜.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例说[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
陈伊,贵州省遵义市,贵州省正安县小雅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