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2019-12-02王常亮
王常亮
发挥名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借助工作室这一研训平台培育、带动和促进一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是名师工作室的核心职责所在。多年来,工作室扎实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教研”并举,着力培育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与能力,从而有效实现专业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工作室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六项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指针,不断拓宽成长渠道,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一、创新学科教研常规,深化教师课程理解
学科教研是各地市、区教研部门开展教学培训的“常规性动作”,自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规渠道。工作室主持人同时是赣榆区中学政治学科教研员,分管全区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这为工作室开展集中研修提供了便利条件。多年来,工作室紧跟时代步伐和课程改革的变化,不断创新常规学科教研活动内容与形式,帮助思政教师不断深化对课程的認识和理解。
1.教研主题“推陈出新”,丰富课程内涵认知
自2016年以来,伴随思想品德课程的更名和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新教材、新理念、新课标等对初高中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室积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围绕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学科教研活动。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初中课堂后,面对大量法律知识的“刚性要求”,工作室邀请当地法院的主审法官、知名律师以及取得司法考试合格证的政治学科教师等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包括“我国宪法的地位与作用”“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简明法律知识”等,帮助教师迅速补充教学“短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发布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作出了明确指引,工作室安排全体成员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新教材和新课标培训,以及各级段教材衔接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训等。同时,工作室邀请大市学科教研员、市内教学名师,开展了“高中各年级学科教学衔接”“高中新课标与旧教材有限衔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等研讨活动。紧跟课程新变化,帮助老师们深化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为未来新教材的使用奠基坚实基础。
2.教研形式“融通级段”,深化课程内涵理解
教学衔接一直是中小学课程实施的难点。尤其是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拓展法律常识、法律制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重要的法律知识”,初高中教学衔接显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工作室采用“级段融通”的教研形式,多次开展初高中联合教学研讨,让初高中教师以更宽泛的视角去理解课程,提升课程意识。
通过跨学段的教研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活的学习活动方式和注重情感浸润的体验教学,带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诸多感悟;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严谨与实效、强调教师引领与适时点拨提升的特点,也让初中教师产生了新的思考。许多教师开始主动研究不同学段的教材,尝试从教学衔接的视角重新理解课程。
二、激活各类培训价值,提升教师成长自觉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尤其自课程更名以来,各级各类培训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升提供了更多平台。工作室主动承担学科教研和培训研修主题活动,力求激活其价值需求,提升成员的专业成长自觉。
1.争办“高端”赛事,激发教师成长意识
“三百活动”与“青蓝课程”是连云港市师资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两项“传统”专题研训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活动项目的领衔人均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大市教研员、市名师或省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项目团队参与成员均为全市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荣获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可说是全市最高级别的教学研讨与示范活动,深受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注和推崇。承办这样“高端”的教研活动对工作室成员来说,既是荣誉更是极好的成长引领。
工作室本身拥有众多优秀教师资源,包括两名正高级教师,两名特级教师,17名初中骨干教师和15名高中骨干教师,其中有5人曾荣获连云港市“港城名师”荣誉称号等。依托这些优质资源,工作室主持人和顾问率先示范,积极申报项目。例如,在“三百活动”中,主持人承办并主持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专题研讨活动,顾问窦育国教授主持开展了“活动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在“青蓝课程”项目中,工作室顾问“港城名师”王勇校长申请主持了初中道德与法治“依托课程基地提升学生健全人格”展示活动,顾问“港城名师”仲崇柱主任主持了“聚焦核心素养,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展示活动等。在活动中,工作室邀请全市乃至全省的教学专家和教学名师举办讲座和执教示范课。他们新颖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授课艺术,让每一位工作室成员获益良多,极大激发了老师们向名师看齐、争做名师的发展积极性。
2.争当服务“示范”,锤炼教师专业能力
服务基层、示范一线、带动更多教师共同进步,是工作室的重要职责。多年来,工作室形成了“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等服务基层学校、面向一线教师的“规定性动作”。这些活动不仅是工作室主动承担帮扶乡村薄弱学校义务的举措,也是成员锤炼业务技能的重要平台。
工作室鼓励成员积极报名,主动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服务与“示范”。例如,在连云港市城头初级中学举办的“送培到校”专项活动中,工作室精心设计了送教活动,包括:复习观摩课——从复习课看命题的重点及考点落实情况,由工作室6位成员“同课异构”执教送课;命题分析——以2018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为例说明中考试题命制要求与注意事项,由三位工作室成员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做讲解;命题讲座——预测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试题命制趋向及试题命制应该注意的问题,由工作室中参加过中考命题的两名成员分享命题感悟。接地气、重实效的活动深受承办学校欢迎,对于送课和分享感悟的成员而言,也获得了很好的专业能力提升。
三、开发考核“另类”指标,涵育教师研究能力
用量化指标对工作室成员进行目标考核是许多工作室的通行做法。为了让量化指标更具导向性,引领成员的专业发展,工作室立足课程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一些“另类指标”,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
1.“论文答辩”形成“定制”,强化教师研究意识
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为提升全体成员教学研究水平,工作室将“论文答辩”作为年度考核量化指标之一,要求成员每学期必须参加一次论文答辩(答辩时间不少于15分钟),并形成了“定制”;规定了详细的答辩内容,包括学术论文的选题意向、主要架构和日常教学的应用思考,并要回答评委专家的提问。其中,介绍学术论文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思考是答辩的主要内容,时间不少于10分钟;答辩形式建议成员制作PPT做展示介绍,以提高答辩效果。最后,答辩人要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认真修改论文,成果将参加论文比赛或向杂志社投稿。
这一考核指标有效促进工作室成员“端正撰写论文态度、强化学术研究意识、提高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一大批教研成果的涌现见证了老师的成长。三年来,有十一位成员的教研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并有六名成员在全市教学研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命题中心”锤炼“业务”,磨砺教师研究能力
试题命制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研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高质量的命题经历不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的磨砺,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增长点。为此,工作室率先成立赣榆区初高中“命题研究中心”,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年度考核。
命题中心制定了详细的命题形式与要求,为成员提供指引。要求每人命制一份当年连云港市中考《道德与法治》或江苏省高考《思想政治》模拟试题,形式上可参照上一年度中高考试题;在具体的命题要求上,试卷版面要求同中高考标准考试要求,同时要提供较为标准的参考答案;试题内容力求原创,倡导改编,严禁抄袭(凡抄袭查实的一律本年度考核不合格并予以辞退)。工作室聘请专家顾问组织命题考核,考核情况将在群中进行公布,考核成绩优秀的将作为命题专家库成员向上一级教研室推荐。这样的考核方式激发了工作室成员研究命题、钻研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也为政治学科在中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专业支撑。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在专题网站开设“名师团队”“成果展示”“活动档案”“课题研究”“资源共享”等板块,展示工作室的学习开展情况和成员的教学教研成果,并为全区教师展开教学研究、备课上课等提供丰富的优质资源。为确保网站展示内容真实有效并更新及时,工作室制定了考核細则,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要作自我考评,并提交电子佐证材料上传网站予以公示;同时,鼓励教师上传个示范课课件资料、课题研究材料和教学论文,以及收集的全国优质课程资源。如此,整合每一个成员的教学研究成果,为全体成员和全区思政课教师提供借鉴。
经过三年建设,工作室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在2019年,一人获得江苏省正高级晋评资格,在连云港市“新333工程”评选中有5人获评“港城名师”称号;在全市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基本功比赛中有5人荣获一等奖,赣榆区政治学科综合评估继续在全市领跑。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