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的』学科德育:现实困境与路径展望

2019-12-02毛伟娜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育人道德

毛伟娜

客观而言,我们并不缺乏对学科德育价值的认知。从教育决策层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把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融入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的表述,早已明确指出了“立德树人”育人目标与“教学实践”的教育过程之间的靶向关系。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更进一步为学科德育实践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一线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基于课堂教学的德育思考和实践。正是在这些宝贵的学科德育实践过程中,“牵强德育”“勉强德育”“假象德育”等“为德育而德育”的“伪德育”,甚至是“反德育”等“不道德”的学科教学现象,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反思。

立足學科教学的关键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不难发现,诸多“不道德”的学科德育现象折射的其实是我们对于学科教学所固有的德育特质的理解与重视的缺失,或说是对学科教学与德育关系认知和理解的不足,以及不同的学科德育教学方式所隐含的德育观这一“本质症结”。

不同的课程、教材蕴含着不同的道德教育价值,且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策略深刻影响着其育人功能的实现。道德教育自当是蕴含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教学过程之中,且与之并存的“育德”过程。因此,有效的学科德育不仅要承认德育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更要充分理解学科德育相较于专门德育课程的“优质”特性,重申学科教学的道德性原则;把握学科德育目标的“逻辑先在性”,以自觉与融通的学科德育观,深度开发多样化的学科内容所蕴含的丰富而生动的德育资源;进而在教学中不断识别与创设德育时机,以“隐性”“生成”的教学方式,在师生互动交往中、在与社会生活的连结中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并以“生长”为旨趣,改革不健全的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制度,真正建立德育评价与具体教学评价相统一的评价导向,观照个体人格完善与德性丰盈。

我们期待和广大德育工作者一起,借由一系列对于学科德育的本质与价值理解、要素分析以及学科德育过程本身的困境反思,找到“道德的”学科德育实施路径,逐渐走向全过程育人的美好学校生活。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育人道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